又是一家地產公司!萬通控股壓哨接手天津天海足球俱樂部背後,跟馮侖爭鬥了十幾年的神秘商人王憶會想幹什麼?地產大佬們為什麼那麼喜歡足球?
文|許芸
來源|子彈財經(ID:wwwhygc)
· · ·
2020年的春天已近在眼前,但有些行業依舊停留在寒冬中。
2月13日,國內3家職業足球俱樂部「倒下了」。保定容大、廣東華南虎和遼足這三家俱樂部先後宣布了解散球隊,其中遼足更是成立了67年的老牌俱樂部,其解散球隊一事讓不少足球迷扼腕嘆息。
事實上,中國職業足球事業的「寒冬預警」早已出現。
受疫情影響,1月30日,中國足協就宣布了2020賽季國內足球賽事延期開賽。賽事的調整勢必影響球隊收入,對於造血能力薄弱的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疫情的突襲無異於雪上加霜。
不過,給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致命一擊的,還是內部原因。
今年以來短短兩個多月時間,中國職業足球已經歷多次別離。
因為資金緊張、經營困難等問題,包括四川FC、廣東華南虎及上海申鑫等中甲俱樂部在內的9家俱樂部,沒有向中國足協提交工資確認表,與中國足壇告別,消息一出,引發球迷們連番熱議。
然而,命運的伏筆在更早的時候已埋下。2020年1月1日,萬達集團宣布不再繼續以目前投資的形式支持大連一方足球俱樂部。彼時,距王健林再次出山投資足球不過兩年。
事實上,中國職業足球的發展離不開商界大佬的極力推動——巨額投資,是行業發展最好的催化劑。雖然足球投資並不賺錢,但長期以來,馬雲、許家印、王健林和張近東等對中國職業足球都抱著極大的投資熱情,動輒幾十億元投資砸下。
萬達與中超俱樂部大連一方決裂釋放危險信號:小型足球俱樂部投資人離開成常態,當王健林這樣的商界大佬也動了退縮念頭,本就嚴重依賴外部資金「輸血」的中國職業足球的明天會在哪裡?
1.
/ 大佬「愛」足球 /
在任何一個國家,創建、運營或投資一家頂級聯賽的俱樂部都不是易事,尤其是中國。
在中國足球職業化道路上,王健林、許家印及馬雲等一眾商界大佬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打造了不少傳奇。
作為最早一批投資足球的企業家,王健林是足球圈內除了球星外最具話題性的人物。
早在1993年,萬達集團進入足球領域,創建了大連萬達足球俱樂部,在1994、1996、1997和1998年獲得甲A聯賽冠軍,創下職業聯賽連續主客場55場不敗的神話,也曾在國際足聯俱樂部排名中位列亞洲之冠,國際第31名。
萬達集團早年間投資職業足球的具體金額暫無公開數據統計,但當年王健林拎著現金到球場督戰、現場發獎金的故事,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1998年9月27日,一場普通的足協杯比賽上,遼寧隊點球擊敗甲A霸主大連萬達,改變了王健林的足球投資軌跡。
不滿主裁判俞元聰的三個點球判罰,王健林在賽後怒火爆發:「中國職業足球聯賽搞了5年,雖然有進步,但比賽場上黑暗面太多了。因此,我鄭重提出兩點:一、萬達足球俱樂部將對本場比賽的執法全力申訴;二、基於目前的現狀,搞足球還不行,因此我正式宣布,今年聯賽後萬達將永遠退出中國足壇,以示抗議!」
2000年初,萬達將球隊轉讓給大連實德,從此退出中國足壇。
對於王健林的退出,前《南方體育》總編龔曉躍表示,「王健林在職業聯賽初期,已經從足球裡拿到應得的回報了,等把大連隊出手的時候,中國足球已經轉入低谷了。所以這次退出頗為明智。」
王健林退出10年後,同是地產商人的許家印,花1億元接下了當時陷入假球風波的廣州隊,並更名為廣州恆大足球俱樂部,進入足壇。
許家印用與王健林如出一轍的手段——砸錢,吸引國腳加盟,高薪聘請外援,打造了大連萬達之後的下一個傳奇「廣州恆大」,一舉改寫了北強南弱的中國足球版圖,也開啟了中超「金元足球」時代。
在被許家印收購的2010年,廣州恆大升入中超,3年後,廣州恆大拿下了亞冠聯賽冠軍。一直到2017年,廣州恆大實現中超七連冠,2018年,中超冠軍被上海上港隊奪走,但很快在2019年再次被廣州恆大奪得。
2014年,許家印還把馬雲拉入夥。阿里巴巴向廣州恆大足球俱樂部注資12億元,獲得50%股權。此後,俱樂部更名為「廣州恆大淘寶足球俱樂部」。
除了投資廣州恆大,馬雲還將投資目光放到中國女足身上。
2019年,支付寶宣布未來10年投入10億元支持中國女足發展,具體包括女足國家隊的訓練、女足球員的傷病保證及退役轉型、女足技術發展等。
除了王健林、許家印和馬雲這些「首富級」商業大佬,上港、蘇寧、華夏幸福、權健及綠地等大金主也爭先恐後入場,開啟了中超無限「燒錢」模式。
超級富豪入場,以遠高於正常身價的轉會費和巨額年薪吸納球星,將中國職業足球與資本牢牢地綁在一起。
2.
/ 足球投資是好生意嗎?/
投資講求回報無可厚非,但商界大佬們在投資足球時往往願意宣揚情懷,頗有些「大愛無私」的意味。
從明面上的直接資金回報來看,足球投資幾乎是一場「穩賠不賺」的遊戲。
2015年11月6日,恆大淘寶(即「廣州恆大」)成功在新三板掛牌,風頭一時無兩,被稱為「亞洲足球第一股」。恆大淘寶的掛牌,揭開了足球俱樂部的神秘面紗,也側面反映了中國職業足球行業到底有多賠錢。
據恆大淘寶財報,其自2013年以來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每年虧損金額都在數億元。
但虧損的足球俱樂部絕不只廣州恆大一家。據普華永道提供的數據,2016年賽季,16支中超俱樂部的總成本達到了110.14億元,總收入為70.82億元,總體虧損達到了39.32億元。
足球投資的老玩家王健林一度發出警告:「它(投資足球)能給你帶來影響力,但是不會讓你賺錢,每年你都得燒錢,這是肯定的。這的確會吸引眼球,但是很難賺錢。」
話雖如此,但王健林的目光未曾離開過足球。2017年,面對風頭正盛的廣州恆大,他直言不諱:「假如恆大一直這麼一花獨放下去,我實在看不下去,不排除我會出來跟他們掰掰手腕。」
大佬無戲言。2018年初,在宣告「永遠退出中國足壇」近20年後,王健林高調重返中國職業足球,萬達入主大連一方集團足球俱樂部,徵戰新賽季的中超聯賽。
商人本性逐利,與在不掙錢的足球上投入巨資的行為無疑自相矛盾。
龔曉躍直言,「至少我了解的,沒有『純粹』因為喜歡足球而巨資投入的老闆。」
大佬們前赴後繼加入這場看不到直接財務回報的「投資盛宴」,玄機或許就在於王健林所說的「吸引眼球」上。
全球球迷超過16億人,中國球迷超過3億人,足球賽事一向是媒體關注的熱點,曝光率高,這意味著投資足球將為企業帶來巨大的知名度。
在足球投資領域,恆大冰泉的變現被認為是最經典的案例。2013年亞冠第二回合決賽上,廣州恆大球衣的胸前廣告突然換成恆大冰泉,在成功捧得亞冠獎盃之後,恆大集團便召開發布會,高調宣布進軍礦泉水產業,此後3個月裡,恆大冰泉的經銷商訂單達到57億元。
足球同時也吸引著政府的目光,更被認為是連接政府資源的階梯。原深圳足球俱樂部總經理孟慶森直言,「投資足球的企業,通過當時興盛的所謂市長足球,來獲得政府資源。」
對於許家印來說,投資足球雖然還未在明面上獲得直接的財務回報,但從其間接給恆大乃至許家印帶來的社會影響力來看,顯然是一筆名利雙收的好買賣。
隨著廣州恆大的成績扶搖直上,廣州市、廣東省領導乃至國家部委官員都成為許家印座上之賓。2013年,許家印當選全國政協常委。
在投資足球前,恆大只是一家地方民企,進入足壇後業績與地位一路飆升。
2010年,恆大集團的銷售額從2009年的303億元飆升至504億元;2013年,整體銷售額突破千億元;2015年,銷售額破2000億元;2016年,恆大銷售額已高達3733.7億,超過了地產龍頭萬科;2019年,恆大實現合約銷售金額約6010.6億元(未經審核)。
外界認為,這一成績與廣州恆大在足球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有著密切關係。
在中國,企業通過投資足球以獲得政府在稅收乃至土地方面的優惠政策,已是公開的「秘密」。有消息稱,當年平安集團投資深圳足球,「回報」就包括兩塊重要的土地。
因此,房地產巨頭相較於其它行業更樂於投資足球,包括萬達、恆大、富力、綠城和華夏幸福等地產巨頭都在足球上投入巨資。從本質上講,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約等於中國房地產聯賽。
3.
/ 「出走」的投資人 /
以恆大、萬達為首的一批「人民幣玩家」,將中國職業足球快速推向高潮,火熱的賽事讓各路資本蜂擁入場,但一些問題也被掩蓋。
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房地產走弱,大佬們在足球投資上變得意興闌珊。中小玩家回過神來,中國職業足球已經成了玩不起的遊戲,發展中的問題也暴露無遺。
「中國搞了26年職業聯賽,最大的弊端是既不是好的生意,也不是好的事業。既不賺錢,也沒有培養出優秀人才。」在今年1月9日舉辦的中國足協職業聯賽政策研討會上,中國足協秘書劉奕總結道。
「像李鐵、邵佳一和孫繼海等過去最優秀的球員,都是傳統體校培養的,不是職業聯賽培養出來的。相反,像孔卡、穆裡奇這樣級別的外援來到中超後,我們本土球員習慣了讓外援支配比賽。」劉奕說。
在中國職業足球領域賺不到錢的投資人開始尋找新的出路。
「中國足球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在那之前,投資中國足球,並不是最佳選擇。」鏡湖資本創始人吳幽這樣解釋自己為何不再投資中國足球。
早前,吳幽以個人名義注資合肥桂冠俱樂部,2018年,在3年3000萬的投入未見成效後,他決定不再在中國足球領域耗費更多的時間和資金。
他從中國足球抽身,在國外以鏡湖資本的名義收購英超南安普頓俱樂部。「南安普頓收購時花了2.3億英鎊,後來又追加了5000萬(英鎊)。」
「國外的俱樂部運作有一套非常成熟的模式,足以保證投資收益。」吳幽說。
像吳幽這樣從中國職業足球領域「出走」的投資人不在少數。劉奕透露,過去26年當中,超過上百家企業退出職業聯賽。
4.
/ 「金元足球」後遺症 /
資金雄厚的地產商們聚力營造出了中超盛世,中甲、中乙聯賽一度也熱鬧非凡,大牌外援、本土球員的身價水漲船高,泡沫撐起了中國足球的表面繁榮。
但中甲、中乙俱樂部的造血能力、媒體曝光和資金實力,與背靠超級富豪的中超俱樂部相距甚遠——普華永道數據顯示,2016賽季,中超俱樂部的總收入為70.82億元,中甲俱樂部總收入只有10.92億元。
當經濟下行,中小投資者又得不到投資回報,無力繼續「燒錢」行為時,首先受到衝擊的,便是這些級別較低的俱樂部。
足協推出限薪令等系列改革措施,意圖擠掉泡沫,解決當前足球職業俱樂部面臨的問題。
但長期的「金元足球」影響疊加經濟環境變化,一些足球投資人已不願再「燒錢」或已無錢可燒,足球俱樂部不時有「欠薪」消息見諸報端。
2月4日,中國足協在其官方網站公布了中甲、中乙及中冠俱樂部的工資獎金確認表,3家中甲俱樂部四川FC、廣東華南虎、上海申鑫以及6支中乙俱樂部南京沙葉、福建天信、大連千兆、銀川賀蘭山、延邊北國、吉林百嘉都沒有向中國足協提交工資確認表,意味著他們與中國足壇告別。
而據子彈財經了解,在提交確認表的球隊中,仍然有存在資金問題的俱樂部,此後,或有更多球隊將「消失」。
儘管中超俱樂部股東資金更為雄厚,所受波及有限,但在大勢之下,難言輕鬆。
今年元旦,萬達集團發布公告直訴委屈:兩年來,萬達集團給一方足球俱樂部支付了巨額中超運營資金,但由於種種原因,萬達至今沒有獲得一方足球俱樂部股權,俱樂部歷史遺留的問題也沒有得到解決,甚至連俱樂部帳戶都無法使用。因此,萬達集團不能以目前的方式繼續支持一方足球俱樂部。
萬達投資中超俱樂部大連一方兩年,此前一直隱而不發,在新賽季前夕宣告退出,不禁令人為大連一方的未來捏一把汗。
商界大佬們帶著雄厚資金強勢入場,帶給中國足球更高的管理和訓練水平,職業足球得以迅猛發展,但「金元足球」催生的泡沫,也在加速收割足球俱樂部的生命。
對於缺少資金支持的足球俱樂部而言,一場生存考驗已經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