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膨脹得有多快?

2020-12-23 木木西裡科技

宇宙究竟膨脹得有多快?

自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埃德溫·哈勃發現宇宙膨脹以來,人們都在試圖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近些年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因為一些天文學家默默地期待著或許在追尋答案的路途中會發現新的物理。

要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天文學家需要測量所謂的哈勃常數。過去,測量哈勃常數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方法常被稱為宇宙距離階梯,這是測量哈勃常數最標準、最古老的一個方法,它通過先對銀河系中的天體進行測量,接著再測量鄰近星系中同類型的天體的性質,來得出這些天體的距離,構建出距離階梯。通過宇宙膨脹的效應在這些天體發出的光上留下的印記,研究人員就可計算出膨脹速率。另一種則完全不同,它是通過分析大爆炸遺留的熱輻射——宇宙微波背景(CMB),推算出宇宙膨脹的速率。

採用第一種方法測得的哈勃常數大約為73-74 km/s/Mpc,其不確定性僅為2%左右;而採用第二種方法所測得的哈勃常數大約為67 km/s/Mpc,不確性度僅為1%。

12月15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dam Riess領導的研究團隊提交了一篇新的論文,他們在利用宇宙距離階梯法對Gaia衛星測得的新數據進行分析之後,再次將哈勃常數的數值確定為73.2km/s/Mpc,這與他們之前的數據一致,但現在的不確定性只有1.8%。這一新結果表明,差異確實存在,而其中的原因卻無人知道。

2015年,科學家首次探測到引力波。自那之後,引力波天文學的崛起為解決許多天文學難題帶來了新的可能。通過研究探測到的引力波的性質,天文學家可以獲悉產生了引力波的天體的許多性質。近年來,一些研究人員正試圖用引力波來測量哈勃常數。2019年7月,一組天文學家就利用在2017年探測到的雙中子星合併,得出了一個新的哈勃常數值,

現在,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由物理學家Tim Dietrich等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通過分析兩顆中子星相互碰撞形成黑洞時產生的電磁波引力波,對中子星的質量和半徑進行了新的估算,並推斷出了新的宇宙膨脹的速率。研究結果被發表在了12月18日的《科學》雜誌上。

這種通過結合不同的信號來洞察遙遠的天體物理學,被稱為多信使天文學。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所採用了來自於引力波事件GW170817和GW190425的數據。在GW170817事件中,天文學家除了探測到了由它發出的引力波信號之外,還探測到了它所產生的伽馬射線暴,以及在可見光、紅外光以及紫外光的電磁波信號;但GW190425事件只產生了引力波信號,其電磁波信號尚未被探測到。

通過結合這些數據,研究人員確定了對於一顆質量為1.4倍太陽質量的中子星來說,半徑約為11.75km,不確定性為+0.81km和-0.86km。中子星的大小直接取決於中子星核心處物質的行為,因此,這一結果將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了解中子星的內部運作機制。而在使用這些信息計算宇宙膨脹的速率時,他們測得勃常數值基本上與通過測量CMB所得的結果一致,結果為66.2km/s/Mpc,不確定性約為7%

雖然新的哈勃常數結果的不確定性較大,無法最終解決分歧,但它為宇宙的膨脹速率問題提供了另一個新的數據點。並且,它表明了利用多信使天文學分析,僅通過一個中子星併合事件所產生的電磁波信號和引力波信號,就可以將哈勃常數的不確定性限制在7%左右。如此一來,利用這種測量方法,如果再有9個這樣的中子星併合事件,哈勃常數的測量值的不確定性就可被限制在2%以內;當這樣的時間40次合併,這一數值的不確定性便可將至1%。

此外,有趣的是,這次研究結果是基於一種完全不同的新方法所得出的,按照預期,它的結果應該更與採用宇宙距離階梯所得的結果相符,然而結果卻表明它更傾向於接近採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所得的值。

雖然這種新的測量方法目前還無法完全解決當前存在的緊張局面,但它有可能為解決問題帶來新的思路,並有望在短期之內比迄今為止的任何一種方法都更精確地做到這一點。畢竟,引力波天文學是一個只有五年歷史的研究領域,因此,可以說這已是極為了不起的起步。相信在未來的幾年,還將會有更多的驚喜等待著我們。#木木西裡#

內容來源:原理

「嫦娥」 回來了!一文回顧嫦娥五號探月之旅

堪稱生搶!直接將自己名字PS到他人論文上,還發Twitter炫耀原創

金屬燃燒的彩虹火焰:焰色反應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終極探秘:宇宙膨脹究竟是什麼在「膨脹」?
    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根據天文觀測結果「所有星雲都在彼此互相遠離,而且離得越遠,離去的速度越快」,得出結論:整個宇宙在不斷膨脹。哈勃認為宇宙膨脹的依據是:宇宙空間裡所有星雲都在彼此互相遠離。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宇宙空間在膨脹導致星雲彼此相互遠離,或者理解為星雲在無限宇宙空間裡「向外」運動。宇宙由物質、空間和時間構成,宇宙膨脹究竟是什麼在「膨脹」?假設是「空間」膨脹(宇宙空間變大),則宇宙空間有限有界(宇宙空間膨脹之前始終要比膨脹後小),試問,宇宙之外是什麼?(宇宙之外由什麼構成?)
  • 宇宙在膨脹,人們是怎麼發現的?|宇宙學漫談
    弗裡德曼指出宇宙的演化命運可能有三種,到底是哪一種取決於宇宙開始時膨脹有多快以及包含的物質有多少。如圖3(上):● 第一種可能性,如果宇宙物質密度比較大,Ω0>1 ,引力的拉拽最終會讓宇宙的原始膨脹停止,然後坍縮直至崩潰;時間和空間則是有限的,宇宙曲率為正,像個球面。
  • 宇宙膨脹的速度太快了?看下天文學家發布的新數據!
    中新網10月29日電 據外媒報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天文學家發布了一組宇宙擴張速率新數據,這似乎與已知的宇宙膨脹率標準模型相矛盾。據報導,研究人員之一、教授法斯納赫特領導的研究小組,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發表文章稱,科學家通過哈勃太空望遠鏡以及基客天文臺系統,掃描了三個星系,研究發現,對於標準的宇宙擴張速度模型來說,宇宙膨脹得太快了。近日,美國宇航局科研人員表示,通過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新觀測成果進一步確認了宇宙在加速膨脹,現在的膨脹速度比根據早期宇宙特徵預測的膨脹速度快大約9%。
  • 宇宙膨脹的秘密原來是「它」?
    參考消息網1月3日報導據合眾國際社網站2020年12月28日報導,科學家已經找到了宇宙中大多數的失蹤物質,並解釋了早期宇宙是如何被再次電離的。不過,有多個宇宙之謎仍未被解開——例如為什麼隨著時間推移,宇宙持續以越來越快的速度膨脹。
  • 宇宙膨脹速度中的秘密,你知道多少?
    也許,在上個時代裡關於宇宙的最重大的發現出現在二十世紀末。我們發現了一個最令人不安的宇宙真理: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遙遠的星系們不僅離我們越來越遠,甚至還在加速離開。宇宙加速膨脹現象是宇宙中最奇異且最難解釋的現象之一。而發現這一現象的「超新星宇宙學計劃」項目研究小組和「高紅移超新星搜索隊」項目研究小組獲得了2011年的諾得貝爾物理學獎。
  • 宇宙在膨脹,由哈勃「一錘定音」,為何前人的類似發現沒能如此?
    這不是什麼天方夜譚,相反,有大量的數據能夠支撐這一觀點,數據表明,一個星系距離我們越遠,它退行的速度越快。按照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觀點來講,這個現象意味著宇宙在膨脹。自1929年以來,我們還沒發現能夠推翻這個結論的事實。這幅圖展示了在一個膨脹宇宙中的物質(上方)、輻射(中間)、宇宙學常數(下方)隨著時間的演變情況。
  • 我們對宇宙膨脹速度該怎麼進行理解呢?
    那麼,通過這個原理,哈勃確認了河外星系正在遠離地球的結論,而且距離地球越遠的星系,其遠離速度為越快。這一現象讓愛因斯坦非常震驚,在親眼目睹了哈勃的觀測結果後,不得不推倒了引力場方程中的限制條件,將宇宙常數從中刪除,也就是說否定了靜態宇宙的觀點,說明宇宙是處於不斷擴張、有界無邊的狀態。
  • 宇宙的膨脹,告訴我們外面可能還有空間,那麼外面會是什麼?
    宇宙大爆炸理論雖然是科學家提出的一個猜想,但是在後來的不斷觀測研究探索中,科學家發現了越來越多的證據,能夠證明大爆炸理論的正確性。現在,宇宙大爆炸理論基本已經得到了科學界的普遍認可,而在大爆炸理論之下,另一個宇宙現象引起了科學家的高度重視,那就是膨脹理論。最初的宇宙是非常非常小的,當大爆炸發生之後,宇宙誕生,並且開始快速的膨脹。
  • 宇宙膨脹如何擠走了外太空中的物質?
    宇宙 公開圖像 圖源:NASA/JPL-Caltech/ESO/密西根大學物質的每個粒子,無論多小,都會對所有其他物質粒子施加引力吸引。對於像氫原子這樣的小物質,以及像我們在天文尺度上看到的較遠距離,引力非常微弱 ,但它並不等於0。假設有足夠的時間,引力儘管微弱,但仍能使太空中巨大的氣體雲凝結。
  • 宇宙還在加速膨脹,研究者表明:不排除會吞噬地球
    俗話有云:「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踏出地球,面向一望無際的星河時,人類終於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和宇宙的浩瀚。作為天體,地球是有範圍局限的,可以到達它的邊界,既然如此,宇宙是否也存在著邊界呢?關於宇宙邊界的爭論,一直以來都是科學界的熱門話題,截至目前尚未有準確的答案。但是自近世紀來,天文學家不止一次發現了詭異現象:宇宙正在逐漸膨脹。
  • 宇宙一直膨脹,難道宇宙之外還存在其他空間?人類能否走出去?
    雖然科學界承認的宇宙大爆炸理論,但是關於宇宙到底是從何而來。還是一個未知的謎題,觀測宇宙的過程中發現,它一直向外擴張和膨脹,在膨脹的過程中,宇宙內部的溫度逐漸冷卻下來,才出現了我們現在生存的地球,除此之外還包括恆星銀河系等各種天體形成,受到引力的影響,它們之間相互制約、相互生存,在宇宙中一直存留至今。
  • 宇宙一直在膨脹,預示著外面還有空間,那宇宙之外還有一個宇宙?
    宇宙中有什麼速度超越了光速呢?愛因斯坦曾提出過,任何有質量的物體的速度都是不可能超越光速的,這幾乎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有一種速度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可是自138億年前宇宙誕生時,這種速度就已經存在了,且遠遠超過了光速。這種速度就是宇宙膨脹的速度了。
  • 宇宙膨脹到最後會變成什麼?
    宇宙,也就是所有的時間、空間、物質以及事物的總稱。人類雖說在宇宙中存在了500萬年,但是對於宇宙還是有很多未知的地方。我們不知道宇宙的是否產生於奇點大爆炸,我們不知道宇宙的邊界在何方,我們也不知道未來宇宙會變成什麼樣子。目前,人們只能依靠現有科學技術一點一滴去了解宇宙。
  • 宇宙一直在膨脹,說明外面還有空間,那宇宙之外到底是什麼?
    按照我們關於宇宙的常識來說,宇宙是在138.2億年前的一場大爆炸當中誕生的,而目前我們人類可觀測宇宙也達到了930億光年,而可觀測宇宙的說法是指在理論上面,我們人類可以在930億光年的範圍之內,看到的星系、星系團等等物質結構,而根據宇宙膨脹的原理,目前宇宙依舊在以超高的速度膨脹,而宇宙既然能夠繼續處於膨脹當中,那基本上就可以說明在宇宙之外可能還存在宇宙
  • 宇宙可能是一個巨大的封閉球體,像不斷膨脹的氣球
    宇宙學家稱這種想法為「封閉宇宙」,它已存在了一段時間,但它不符合現有的宇宙運行理論,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不被人們接受,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平坦宇宙」概念,宇宙向各個方向沿伸且沒有邊界,自身不進行迴路循環。目前,宇宙微波背景最佳測量的異常數據資料提供了宇宙是封閉結構的有力證據(但並不是絕對證據),封閉宇宙和開放宇宙的區別有點像被拉伸的平板和膨脹的氣球,無論是哪種情況,整個宇宙都處於膨脹之中。當某個平面結構被拉伸時,該結構上的每個點都保持直線彼此遠離;當宇宙膨脹時,其表面每個點都彼此遠離,但是這個球狀宇宙的曲率將使該運動的幾何結構變得更加複雜。
  • 宇宙膨脹背後的故事(之五):挑戰愛因斯坦的宇宙
    那年年初,他看到了愛因斯坦發表的宇宙模型,覺得不甚滿意。作為天文學家,他最關心的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星星、星雲的光譜呈現紅移,似乎都在急於逃離我們的太陽系。愛因斯坦沒有給出這個答案,甚至壓根未置一詞。德西特意識到作為理論物理學家的愛因斯坦對當時的天文學進展既不熟悉也不關心。
  • 宇宙誕生之後一直處於膨脹狀態,反物質和暗物質有什麼關係呢?
    宇宙誕生之後,一直處於膨脹狀態,大概在宇宙大爆炸後2億年,恆星就出現了,後來逐漸有了星系,然後如今宇宙中的各種天體。天文學家就發現,在許多大星系中,通過理論計算,就發現遠離星系質心的恆星沒有引力距離遠了,運動速度減慢。
  • 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嗎?科學家:在它面前如同龜速
    所以對於人類來說如果不是特別需要的話,提高速度也不是什麼特別重要的事情,而且也有科學家認為在宇宙當中光速真的不是最快的速度,在目前人類已知的範圍內來說,人類是因為對光速比較了解有認知,所以人類才主觀的認為光速是整個宇宙當中最快的速度,但是人類又因為在一些認知上面被很多現象給蒙蔽的雙眼,所以人類才自然而然的認為光速是宇宙當中最快的速度,但是要知道在整個宇宙當中有很多速度比光速還要快
  • 宇宙究竟有多大,眾多理論表明宇宙並非無限大
    宇宙是空間和時間的結合,宇宙的年齡根據人類的測算,大概是138億年,既然宇宙的年齡有限,那宇宙的空間和物資自然也就有限了,因為宇宙無法在有限的時間裡創造出無限的物質和空間。根據天文學家的發現,幾乎所有的星系都在遠離地球而去,而去離地球越遠的星系移動的越快,這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
  • 宇宙到底有多大?在遙遠宇宙的邊緣,有一堵「牆」存在!
    但是隨著科技的發現,人類對宇宙又有了新的認為,我們發現地球不過是浩瀚宇宙中沙粒一般的存在,宇宙那麼大,仿佛永遠都看不到邊際。 宇宙有多大? 在我們普通人的眼裡,地球已經很大了,如果沒有先進的交通工具,想一個人走遍地球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