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位寶媽在跟我抱怨自己青春期的孩子:
「越大越難整,說點啥都跟我撂臉子……」
「家裡啥啥都不用他幹,天天水果都都洗好了切塊送到他桌子上,就指望他別分心好好學習,結果呢,一開門老先生打遊戲呢!」
「我真是氣瘋了,拍了兩巴掌,人家不疼不癢的背包出門走了……」
「孩子爸常年出差,我這天天就圍著他轉,不說讓他心疼心疼我吧,好歹別啥事都跟我對著幹啊,這不是養了個白眼狼麼?」
我靜靜的聽,一位含辛茹苦又困惑哀怨的媽媽形象仿佛在眼前浮現。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鬱悶:「人到中年,孩子就是生活的重心,家裡一切以他為主,怎麼孩子一點不領情,完全不理解父母的苦心?」
但很少有人會反過來想想:「我們又真的理解孩子麼?」
他們為什麼會從那個天天圍著我們轉的孩子,變成了分分鐘想逃離我們的孩子,
他們為什麼會從那個得了一朵小紅花都迫不及待和我們分享的孩子,變成了一句話都不想跟我們說的孩子,
他們為什麼從那個最愛你的人,變成了最討厭你的人?
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就會看到一些關於孩子的讓人心痛的負面新聞。
在百度資訊搜索,「學生 自殺」的詞條,顯示有555000條結果。
「我活得太累了……我只希望,能多『睡』一會兒……」
「如果有來生,算了,別來了,煩……」
「為什麼,我做什麼,都不行……」
那一句句稚嫩的筆跡留下的最後語言,那些無助和絕望,讓人看著心碎,但更讓人無語的是,每次這樣的新聞下面,總有一大堆評論,來批判這些孩子:
「現在的孩子就是太脆弱了,一點小的挫折都受不了。」
「總發這樣的新聞,到時候孩子都學會動不動用自殺來威脅大人了……」
「這個媽媽也都是為孩子好,希望孩子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現在的孩子,都太自私了……」
雖然大多數的人都在為一個年輕的生命逝去而可惜,但類似上面的評論,依然始終存在。
為人父母的,也許會因為這樣的新聞停下片刻去反思自己有沒有對待孩子太過嚴厲的問題,但很快就會覺得:還好啊我挺關心孩子的,你看我天天五點多就爬起來給他做飯送他上學,我賺的錢一大半都給他燒了補習班,我天天拼命工作就想多給他攢點家底,我也沒總嘮叨他啊,就是讓他再努力點爭氣點……
從上次老二無意中的話之後,我想了很多,今天我們來一起聊聊,我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1、時代的差異,現在的孩子,確實不再和從前的孩子一樣了。
「這茬孩子就是生活條件太好了,我們小時候吃不上穿不上的,天天也過的挺樂呵……」
這是好多人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這句話特別有意思,它有一定道理,又特別的荒謬,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都知道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從生理-安全-社會-尊重-自我實現,當低層次的需求被滿足之後,才能產生高層次的需求。
所以在我們小的時候,物質匱乏的時代,很多家庭都在溫飽線上掙扎,偶爾吃一頓好的,就是非常難忘的體驗,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感覺小時候的「年味」特別足,因為只有過年,我們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吃好吃的,甚至還有壓歲錢。
而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物質的需求已經被充分的滿足,他們想吃什麼就可以吃什麼,玩具不計其數,衣服季季長新,所以他們的需求順理成章的向著高層次出發,他們渴望社會交往,渴望被尊重,渴望自我價值的實現。
然而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種需求,他們依然在奇怪「不缺你吃不缺你穿,你怎麼還是什麼都不滿意?」
但上面那句話的荒謬在於,我們還能回到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讓一切倒退,讓孩子缺衣少食為生活所困麼?
顯然是不現實的,我們這麼多代人努力的結果,不就是希望孩子在一個安穩富足的環境下成長麼?
也許親子之間最大的矛盾,在於孩子的思想已經與時俱進了,父母卻還沒有跟上。
00後的孩子,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一方面,信息的爆炸、物質的豐富讓他們了解的更多,知識更豐富,對自我價值的尋找與追求欲望更強烈,更強調個性化、自由與社會認可。
另一方面,獨生子女的困局依然存在,他們從小就生活在全方位的監控中,一舉一動都在大人的視線內。我們小時候放學書包一扔就可以和小夥伴出門撒歡,吃飯時家長只要喊一嗓子就行,而這一代的孩子,基本不會有獨處或者逃離大人監管的可能,固然是出於安全的考慮,但對於孩子來說,也是時時刻刻存在的枷鎖。
如果不告訴青蛙天有多大,那麼井底是溫暖舒適的家,如果青蛙已經知道了卻無法出去,那井底就是陰暗潮溼的牢。
2、你所辛苦為之努力的,真的是孩子想要的麼?
「為你好」這句話,是父母最沉重的道德綁架。
我們習慣於從自己的經驗出發,為孩子設定一個看起來美好的未來規劃。
哪怕有些父母說,我沒給孩子設限啊,他以後愛幹啥就幹啥。
那你是否認可他去做流浪歌手?街頭畫家?背包客?園丁或者木匠?
我想多數的家長反省是NO,怎麼也要有一份能餬口的工作吧?怎麼也要有一定社會地位和價值吧?怎麼也不能露宿街頭當乞丐吧?
這是我們的底線,然後,在底線之上,我們不斷加碼。
我們不停的鞭策孩子:你可以成為更好的人,你可以更努力更認真,可以超越更多的人,90分不錯,但100分更好……
我們希望孩子走上一條最安穩,最安全,最妥當,最被社會認可的路。
我們為此付出了無數的努力,補課班,學區房,各種雞娃教程,各種名師輔導……我們花錢,求人,託關係,用盡所有的能量,只希望孩子一路順遂。
我們當然要為自己感動,我們都是為了孩子好。
但孩子想要的是這些麼?
你傾家蕩產給一條魚買裝備改基因裝翅膀找飛的最好的老鷹教導,只為了一天能讓它越過龍門飛上天,你問過魚樂不樂意沒?
如果孩子在學習上遊刃有餘,也許會在彼此成全鼓勵和認可的路上各自安好,但也要看父母在學習之外是否給了孩子更多的空間和認可,否則好也只會成為「你可以更好」的理由。
如果孩子已經很努力卻依然達不到父母的要求,那他的整個價值感和歸屬感就都會崩塌,父母天天說的「啥也不用你幹就讓你好好學習」就會成為他最大的夢魘,好像自己的存在只為了學習一件事,然後還做不好,那自己的價值在哪裡?父母關注的只是成績,如果沒有成績,他們還愛我麼?我感覺不到,他們眼裡的神情嘴裡的言語都只對我傳遞了一件事:「他們不滿意」
不滿意我的成績,不滿意我的一切,不滿意我這個人,甚至不滿意我是他們的孩子,如果那個成績好的XX是他們的孩子就好了……
一直在這種困境中掙扎的孩子,他們的叛逆與反抗只是掩蓋脆弱的盔甲。
他們期待家長能正視自己的存在,期待父母的關注與認可,期待自己能找到在成績之外存在的價值,期待父母能說出那句「無論如何我們都愛你」。
但這種期待在父母失望的目光裡,嘮叨的語言裡,日復一日的不滿中凝結成冰,如果語言沒有用,如果溝通沒有用,如果說出的話明確知道會被反駁,被否定,被指責,那麼,就不說了吧。
那些最終選擇自殺的孩子,是在用生命向父母做最後一次傾訴:很好,這一次,我可以安安靜靜的說完,聽不到你們那些讓人傷心的反饋了,我配不上你們的愛,你們的付出,如果我的存在並不是你們的期待,那麼我至少可以選擇終結這個錯誤……
3、為什麼我們經常會忘了,我們也曾經年輕過……
在育兒的過程裡,我們經常會以過來人的身份自居,會擺出一副經驗豐富的姿態,會用「你什麼都不懂」的表情俯視孩子的幼稚。
可是我們似乎都忘了,曾經的自己是什麼樣子……
我們不曾困惑迷茫過?不曾叛逆瘋狂過?不曾夢想逃離父母的控制過麼?
那些當初我們不喜歡的,討厭的一切,有的要歷盡千帆才懂得才了解才釋懷才放下,所以我們希望孩子能早點醒悟,努力接受你覺得更合適的一切。
可是當初我們的父母也是這麼想這麼做的,你聽的進去麼?
偶爾我會很樂於跟孩子分享我小時候的糗事,我也逃過課,也偷過錢,也曾經在初中的時候鬧過要退學,他們會興致勃勃的聽,忽然覺得我也不是那麼厲害那麼強大,然後我再跟他們說是哪些事情觸動了我,讓我慢慢扭轉了想法……
也許當你在孩子面前不是永遠正確永遠權威永遠高高在上的時候,孩子會更願意傾聽、交流和接受。當你用無條件的愛去對待孩子的時候,孩子才更會審慎用心的對待自己的人生。
放下期待,放下控制,用心去感受孩子的需求,在他們需要幫助伸出雙手,在他們需要認可的時候及時鼓勵,在他們困惑迷茫的時候認真傾聽給予建議,不要把自己的付出當做籌碼,尊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選擇權和探索權,也許就不會一點點磨滅孩子心底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