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拼盡全力,卻養不出一個知道感恩的孩子?

2021-01-08 三寶媽媽心經

前段時間,一位寶媽在跟我抱怨自己青春期的孩子:

「越大越難整,說點啥都跟我撂臉子……」

「家裡啥啥都不用他幹,天天水果都都洗好了切塊送到他桌子上,就指望他別分心好好學習,結果呢,一開門老先生打遊戲呢!」

「我真是氣瘋了,拍了兩巴掌,人家不疼不癢的背包出門走了……」

「孩子爸常年出差,我這天天就圍著他轉,不說讓他心疼心疼我吧,好歹別啥事都跟我對著幹啊,這不是養了個白眼狼麼?」

我靜靜的聽,一位含辛茹苦又困惑哀怨的媽媽形象仿佛在眼前浮現。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鬱悶:「人到中年,孩子就是生活的重心,家裡一切以他為主,怎麼孩子一點不領情,完全不理解父母的苦心?」

但很少有人會反過來想想:「我們又真的理解孩子麼?」

他們為什麼會從那個天天圍著我們轉的孩子,變成了分分鐘想逃離我們的孩子,

他們為什麼會從那個得了一朵小紅花都迫不及待和我們分享的孩子,變成了一句話都不想跟我們說的孩子,

他們為什麼從那個最愛你的人,變成了最討厭你的人?

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就會看到一些關於孩子的讓人心痛的負面新聞。

在百度資訊搜索,「學生 自殺」的詞條,顯示有555000條結果。

「我活得太累了……我只希望,能多『睡』一會兒……」

「如果有來生,算了,別來了,煩……」

「為什麼,我做什麼,都不行……」

那一句句稚嫩的筆跡留下的最後語言,那些無助和絕望,讓人看著心碎,但更讓人無語的是,每次這樣的新聞下面,總有一大堆評論,來批判這些孩子:

「現在的孩子就是太脆弱了,一點小的挫折都受不了。」

「總發這樣的新聞,到時候孩子都學會動不動用自殺來威脅大人了……」

「這個媽媽也都是為孩子好,希望孩子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現在的孩子,都太自私了……」

雖然大多數的人都在為一個年輕的生命逝去而可惜,但類似上面的評論,依然始終存在。

為人父母的,也許會因為這樣的新聞停下片刻去反思自己有沒有對待孩子太過嚴厲的問題,但很快就會覺得:還好啊我挺關心孩子的,你看我天天五點多就爬起來給他做飯送他上學,我賺的錢一大半都給他燒了補習班,我天天拼命工作就想多給他攢點家底,我也沒總嘮叨他啊,就是讓他再努力點爭氣點……

從上次老二無意中的話之後,我想了很多,今天我們來一起聊聊,我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1、時代的差異,現在的孩子,確實不再和從前的孩子一樣了。

「這茬孩子就是生活條件太好了,我們小時候吃不上穿不上的,天天也過的挺樂呵……」

這是好多人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這句話特別有意思,它有一定道理,又特別的荒謬,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都知道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從生理-安全-社會-尊重-自我實現,當低層次的需求被滿足之後,才能產生高層次的需求。

所以在我們小的時候,物質匱乏的時代,很多家庭都在溫飽線上掙扎,偶爾吃一頓好的,就是非常難忘的體驗,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感覺小時候的「年味」特別足,因為只有過年,我們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吃好吃的,甚至還有壓歲錢。

而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物質的需求已經被充分的滿足,他們想吃什麼就可以吃什麼,玩具不計其數,衣服季季長新,所以他們的需求順理成章的向著高層次出發,他們渴望社會交往,渴望被尊重,渴望自我價值的實現。

然而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種需求,他們依然在奇怪「不缺你吃不缺你穿,你怎麼還是什麼都不滿意?」

但上面那句話的荒謬在於,我們還能回到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讓一切倒退,讓孩子缺衣少食為生活所困麼?

顯然是不現實的,我們這麼多代人努力的結果,不就是希望孩子在一個安穩富足的環境下成長麼?

也許親子之間最大的矛盾,在於孩子的思想已經與時俱進了,父母卻還沒有跟上。

00後的孩子,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一方面,信息的爆炸、物質的豐富讓他們了解的更多,知識更豐富,對自我價值的尋找與追求欲望更強烈,更強調個性化、自由與社會認可。

另一方面,獨生子女的困局依然存在,他們從小就生活在全方位的監控中,一舉一動都在大人的視線內。我們小時候放學書包一扔就可以和小夥伴出門撒歡,吃飯時家長只要喊一嗓子就行,而這一代的孩子,基本不會有獨處或者逃離大人監管的可能,固然是出於安全的考慮,但對於孩子來說,也是時時刻刻存在的枷鎖。

如果不告訴青蛙天有多大,那麼井底是溫暖舒適的家,如果青蛙已經知道了卻無法出去,那井底就是陰暗潮溼的牢。

2、你所辛苦為之努力的,真的是孩子想要的麼?

「為你好」這句話,是父母最沉重的道德綁架。

我們習慣於從自己的經驗出發,為孩子設定一個看起來美好的未來規劃。

哪怕有些父母說,我沒給孩子設限啊,他以後愛幹啥就幹啥。

那你是否認可他去做流浪歌手?街頭畫家?背包客?園丁或者木匠?

我想多數的家長反省是NO,怎麼也要有一份能餬口的工作吧?怎麼也要有一定社會地位和價值吧?怎麼也不能露宿街頭當乞丐吧?

這是我們的底線,然後,在底線之上,我們不斷加碼。

我們不停的鞭策孩子:你可以成為更好的人,你可以更努力更認真,可以超越更多的人,90分不錯,但100分更好……

我們希望孩子走上一條最安穩,最安全,最妥當,最被社會認可的路。

我們為此付出了無數的努力,補課班,學區房,各種雞娃教程,各種名師輔導……我們花錢,求人,託關係,用盡所有的能量,只希望孩子一路順遂。

我們當然要為自己感動,我們都是為了孩子好。

但孩子想要的是這些麼?

你傾家蕩產給一條魚買裝備改基因裝翅膀找飛的最好的老鷹教導,只為了一天能讓它越過龍門飛上天,你問過魚樂不樂意沒?

如果孩子在學習上遊刃有餘,也許會在彼此成全鼓勵和認可的路上各自安好,但也要看父母在學習之外是否給了孩子更多的空間和認可,否則好也只會成為「你可以更好」的理由。

如果孩子已經很努力卻依然達不到父母的要求,那他的整個價值感和歸屬感就都會崩塌,父母天天說的「啥也不用你幹就讓你好好學習」就會成為他最大的夢魘,好像自己的存在只為了學習一件事,然後還做不好,那自己的價值在哪裡?父母關注的只是成績,如果沒有成績,他們還愛我麼?我感覺不到,他們眼裡的神情嘴裡的言語都只對我傳遞了一件事:「他們不滿意」

不滿意我的成績,不滿意我的一切,不滿意我這個人,甚至不滿意我是他們的孩子,如果那個成績好的XX是他們的孩子就好了……

一直在這種困境中掙扎的孩子,他們的叛逆與反抗只是掩蓋脆弱的盔甲。

他們期待家長能正視自己的存在,期待父母的關注與認可,期待自己能找到在成績之外存在的價值,期待父母能說出那句「無論如何我們都愛你」。

但這種期待在父母失望的目光裡,嘮叨的語言裡,日復一日的不滿中凝結成冰,如果語言沒有用,如果溝通沒有用,如果說出的話明確知道會被反駁,被否定,被指責,那麼,就不說了吧。

那些最終選擇自殺的孩子,是在用生命向父母做最後一次傾訴:很好,這一次,我可以安安靜靜的說完,聽不到你們那些讓人傷心的反饋了,我配不上你們的愛,你們的付出,如果我的存在並不是你們的期待,那麼我至少可以選擇終結這個錯誤……

3、為什麼我們經常會忘了,我們也曾經年輕過……

在育兒的過程裡,我們經常會以過來人的身份自居,會擺出一副經驗豐富的姿態,會用「你什麼都不懂」的表情俯視孩子的幼稚。

可是我們似乎都忘了,曾經的自己是什麼樣子……

我們不曾困惑迷茫過?不曾叛逆瘋狂過?不曾夢想逃離父母的控制過麼?

那些當初我們不喜歡的,討厭的一切,有的要歷盡千帆才懂得才了解才釋懷才放下,所以我們希望孩子能早點醒悟,努力接受你覺得更合適的一切。

可是當初我們的父母也是這麼想這麼做的,你聽的進去麼?

偶爾我會很樂於跟孩子分享我小時候的糗事,我也逃過課,也偷過錢,也曾經在初中的時候鬧過要退學,他們會興致勃勃的聽,忽然覺得我也不是那麼厲害那麼強大,然後我再跟他們說是哪些事情觸動了我,讓我慢慢扭轉了想法……

也許當你在孩子面前不是永遠正確永遠權威永遠高高在上的時候,孩子會更願意傾聽、交流和接受。當你用無條件的愛去對待孩子的時候,孩子才更會審慎用心的對待自己的人生。

放下期待,放下控制,用心去感受孩子的需求,在他們需要幫助伸出雙手,在他們需要認可的時候及時鼓勵,在他們困惑迷茫的時候認真傾聽給予建議,不要把自己的付出當做籌碼,尊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選擇權和探索權,也許就不會一點點磨滅孩子心底的光……

相關焦點

  • 一個家庭最大的幸福,是養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有時候父母缺的不是錢,而是子女的關愛,子女的一份感恩,一份回報就讓父母感到快樂。父母最大的幸福,是養出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父母溺愛,孩子更難懂得感恩表姐從小生活在農村,憑著自己的努力在城裡安了家。家長總是想著自己很苦了,不能再讓孩子吃苦了,所以都會儘量滿足孩子。
  • 楊絳:一個家庭最大的福報,是養出感恩的孩子
    一個家庭最大的福報,不是養出來的孩子有出息,而是有出息的孩子懂感恩。01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豆瓣有個討論組,有個讓所有父母感到心驚肉跳的名字:父母皆禍害。究其原因,到底是為什麼?其實答案很簡單:好多父母往往只知道關心孩子吃飽穿暖,只關心孩子的成績,卻忘了教孩子感恩。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果。
  • 孫儷曬女兒的禮物:成功的父母是養出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
    有網友說:小花妹妹的奇特畫風,大概只有儷儷能知道吧,看了半天都不知道是什麼。也有網友猜:是孫儷坐在鄧超的頭上,可見孫儷在家的地位。無論畫的是什麼,足以讓孫儷感到暖心。確實,孩子懂得對父母關愛,懂得感恩父母,是父母的驕傲。父母最大的成功,是養出一個感恩的孩子。
  • 日本版《人生七年》:為什麼拼盡全力,孩子依然勢不可擋地成為了...
    人民大學儲殷教授的很不贊同清華大學劉瑜的育兒觀點:儲殷認為,普通家庭的孩子不能聽信專家的雞湯,搞什麼快樂教育,鼓勵孩子做一個普通人,因為教育才能讓普通孩子跨越階層。兩位教授隔空發表截然相反的觀點,讓人不由得感嘆現代社會的最大悖論:「想要實現階層流動,關鍵是教育。」
  • 「中國式父母」的最大悲哀:傾盡所有,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而中國式的父母就像北風,一心想用外力幫助孩子成長,結果卻適得其反,不但養不出感恩的孩子,甚至還把孩子養廢了。據統計,中國式父母在孩子小學到大學的教育花費上,這些年一直排在世界前列。統計還顯示,大多數中國式父母都做好了為孩子的成功犧牲的準備,包括犧牲自己的時間、生活、工作等等。
  • 多少人拼盡全力孩子卻成為普通人?不完美父母卻感動人無數人
    多少父母拼盡全力不是想把娃變成天才,而是不想讓他跟我們一樣累,我們只是用自己的行動默默愛著孩子,並不是每一次都做對了,但沒有完美的孩子,更沒有完美的父母。作為一個家長我曾無數次思考過這個問題,我的孩子不是天才,也沒有比其他人聰明多少,我也沒有希望她未來成為國家棟梁,跟你們一樣我希望她健康平安成長。
  • 教育最大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出不懂感恩的孩子
    在利與親情面前,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對利妥協,養出來的孩子成為功利的白眼狼,對家庭來說,絕對是一種災難。」 父母的悲劇是付出了所有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這讓我想起幾年前在機場弒母的悲劇。 我姨愣在那裡,心疼地問他們的媽媽: 這麼優秀的孩子,怎麼大熱天的讓幹農活啊。 他們的媽媽直起腰來,先是一愣,估計是不知道怎麼回答,畢竟,孩子優秀和體諒家人並不是相對立的啊,然後只是禮貌地笑了。 那個哥哥接話答: 我媽一個人太辛苦了,我們應該的。
  • 我為什麼要這麼拼,因為我無選擇無依靠,我只能拼盡全力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用盡全力去做我們該做的。那些一起進入公司的人,過幾年肯定會要分出三六九等,有些人天天忙碌著,卻沒有得到重視,有些人天天看似無所事事,卻節節高升,這是為什麼呢?除了家庭、背景外,一個人拼盡全力去努力,用盡力氣去奮鬥,才是他最大的資本。獵人帶著獵狗去打獵。
  • 養育孩子選擇窮養對、還是選擇富養好!本質區別又是什麼?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為人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望兒成龍、望女成鳳,是家長們共同的期許!那為什麼同樣是孩子,不同家庭培養出來的效果會有所不同,收穫的人生也不盡相同呢?就拿窮養、富養的教育觀念來說。很多時候,家長們過多重視的是物質層面,是否應該得到滿足,而忽略了精神層面的給予。窮養或富養的本質區別不論對孩子採用窮養還是富養,其目的都是為了孩子能有個好的前程。
  • 最好的活法,是拼盡全力後的坦然一笑,而非兩手一攤的不作為
    最好的活法,是拼盡全力後的坦然一笑,而非兩手一攤的不作為 文|磊磊 人,生命的動力、活力從何而來,靜聽窗外風兒飛舞,獨享夜色迷離,心有千千結,擁抱繁華世界。
  • 紀錄片《生活萬歲》:為了生活,我們每個人都在拼盡全力
    我是原創作者欣悅帶你解娛樂,和大家一起聊聊不一樣的娛樂你是否也曾好奇別人的生活人生是否也像你一樣,在狂歡之後便是一個人的孤獨,十部是像你一樣害怕每次拼盡全力,最後卻不得不妥協,害怕對生活失去希望,害怕自己害怕。
  • 「五十七」2020,我們在疫情籠罩下拼盡全力活著,切莫辜負生活
    葡國冬季的雨真可謂是纏綿悱惻,不疾不徐的可以連續下幾天,碎石子路在冬雨滋養下,縫隙中便生出綠苔,微雨暫停時,倔強的地衣迎風帶露青翠欲滴,煞是好看。只可惜數次從石縫中採了鋪到室內花盆,都不曾養活過,甚是遺憾。
  • 我們只有選擇拼盡全力,才有可能替未來的自己減少遺憾
    1、許時光一抹安然,給自己一個微笑,我們都要好好過,活成自己最喜歡的模樣。心有希望,將每一個平淡的日子過成詩。2、冬天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複雜的季節,它最寒冷也最溫暖,最蒼涼也最美麗,最薄情也最深情。像極了一個有故事的人。
  • 阿德巴約:我們沒有拼盡全力
    今天熱火加時惜敗雄鹿,系列賽總比分吧被扳成3-1,本場比賽發揮出色的巴姆-阿德巴約賽後接受採訪,表示球隊努力程度不夠:「我感覺我們好像就是帶著3-0領先的心態在打,但實際上,我們應該帶著系列賽第一場、第二場或是第三場的心態去打。
  • 長沙「90後」口罩廠廠長:我們必須拼盡全力
    肖毅攝&nbsp&nbsp&nbsp&nbsp(抗擊新型肺炎)長沙「90後」口罩廠廠長:我們必須拼盡全力&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長沙2月6日電 題:長沙「90後」口罩廠廠長:我們必須拼盡全力&nbsp&nbsp&nbsp
  • 17歲男生殺害陪讀母親,真相殘酷又心酸,為什麼養孩子「吃力不討好」?
    文|阿哩 最近網上流傳著一句話,中國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父母傾儘自己的所有,無非是想讓孩子能夠有出息回報父母,可是現在的孩子,不僅不懂得回報,還做出傷害父母的事情,這是一個多麼可悲的事情。 前幾日,網上曝出一則17歲高三學生殺害陪讀母親的新聞,這件事的結果讓所有人寒心。警方通報結果顯示,高三學生因不服家庭管教,與母親發生爭吵後在肢體衝突中致母親死亡。
  • 安徽母親,拋棄柔弱,通宵幹活,拼盡全力讓兒活著
    我叫楊後霞,今年42歲,來自安徽的一個小村莊。兩年前,我的兒子得了癌症,病魔就是這麼無情,連一個十歲的孩子也沒放過。從確診的那天起,我便拋棄了女性所有的軟弱,拼盡全力讓孩子能活下去。(圖為深夜我在物流公司做小時工)現在的我多麼想回到孩子生病前的日子,和許許多多農民工一樣,我和丈夫也常年在外打工養家,孩子在農村老家上學,雖然我們掙得很少,日子每天也很辛苦,但至少一家人平平安安,這就知足了。然而,意外和明天往往不知道哪個先來。
  • 如果你遇到的是這樣的父母,你所有的不滿,都是不知感恩
    農村父母能供出一個大學生並不容易。我哥的孩子最後沒去我介紹的地方上班,他不想從小工幹起,想要自己創業。孩子若不知感恩,父母付出再多都是徒勞。因為創業的事,他把家裡的錢都花光了,還欠了不少的外債。因為,知道他的性子,家裡的親戚都不願把錢再借給他。我哥為了給他還債,把家裡的房子都賣了。
  • 兒子活埋79歲母親細節曝光:我付出全部,卻養出個不懂感恩的孩子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不是爭吵,而是養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虎媽作者 | 夏天來源 | 男孩派(洞見旗下帳號)明天就是母親節了。如此罔顧母子天倫,就只剩下一個理由:不懂感恩!我們如此深愛我們的孩子,他們愛我們嗎?
  • 家庭最大的悲哀,是養出不懂感恩的孩子,不懂感恩比狼更可怕
    愛是相互的,現在的付出是為了今後能夠得到來自孩子同等對父母的愛,但如果孩子長大後,被寵溺成了習慣,有些就會變成白眼狼,只知道索取,不懂感恩。我朋友家的兒子,今年剛讀大一,從小被寵著長大,父母心疼孩子,從來不讓孩子做家務,生活都是父母在操心料理著,孩子離開家人在外讀書,周末都會將一周沒洗的衣服帶回家,父母打算跟兒子討論這件事,讓孩子學會在校園裡洗衣服,沒想到孩子一句:這是你應該做的事情!這句話把父母氣得不輕。 父母現在的付出,想著將來能換來孩子的反哺之情,但有時往往和期待相差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