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說: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蘇軾卻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吳承恩《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演繹下,呈現出不一樣的形象。
(日美版西遊記)
六小齡童:你們都不像猴?香取慎吾、周星馳、李連杰,吳樾等:你那裡又像猴,那麼"受」。
雖然源自《西遊記》的影視劇層出不窮,但央視86版《西遊記》是毋容置疑的經典之一。
央視86版之所以成為經典,有以下五個原因。
第一,符合時代潮流,與當時的人們產生共鳴。
(一路豪歌向天涯,向天涯。)
上世紀的八十年代,正是中國進行改革開放的初期,整個國家正經歷著滄海桑田的變化。
80年代的人們充滿著夢想,心懷遠方,心態正如《西遊記》中主題歌唱的那樣: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八十年代在廣東打工的民工排隊購票,回家過年。)
《西遊記》代表著那個生機勃勃、踏平坎坷的1980年代,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八十 年代的上海南京路。)
第二,選角正確:選擇六小齡童飾演孫悟空符合那個時代人們的審美需求。
六小齡童出身猴王世家,是戲曲藝術大師六齡童的幼子,章氏猴戲第四代傳人。
在《西遊記》中他的表演融合了紹劇以及京劇南派猴戲的精髓,他演繹了一個了拼搏、進取、不屈不撓、永不言敗、樂觀向上「美猴王」。
(六小齡童和猴子。)
(齊天大聖。)
第三,尊重原著故事情節。
86版《西遊記》尊重原著,但只是尊重原著故事情節及內核的一部分,並不是完全尊重原著的內核。
六小齡童確實會演猴,好到近乎以假亂真,但他卻未必像原著小說裡的孫悟空。
六小齡童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創作出了當時人們心中的孫悟空,因此大獲成功。
但2010年六小齡童重複自己,再拍《吳承恩與西遊記》飾演孫悟空,就反響平平,無它,時代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審美觀也在改變。
(《吳承恩與西遊記》)
六小齡童因孫悟空成名,但86版《西遊記》裡的孫悟空也成為其藝術上一生的桎梏。
第四,通俗易懂,老少鹹宜。
今天回看86版《西遊記》就會發現它其實是「少兒版」經典西遊記。
《西遊記》是古代四大名著,文言文寫的;有人說看不懂原著,但絕對沒人說看不懂86版《西遊記》。
(八十年代廣東工廠打工妹,邊吃飯,邊看電視。)
選取原著中那些經典的流傳極廣的故事情節,在電視劇中再現,老少鹹宜,通俗易懂。
這也是1986年春節一經播出,轟動全國,收視率最高89.4%的重要原因。
這也是每到寒暑假,電視臺大概率就會重播,該劇被重播3000多次的重要原因。
第五,先入為主,缺乏比較。
86版《西遊記》是大多數國人第一次在電視中看到孫悟空,又恰逢電視機普及的時代。
86版《西遊記》的質量上乘,六小齡童飾演猴子又活靈活現;先入為主,大家認為孫悟空就該是這個樣子的。
(央視86版《西遊記》)
沒有多少人去看原著,也沒有多少人真看懂了《西遊記》
加上不斷的重播,80後,九0後都是看著《西遊記》長大的;第一映像是難忘的,大家也就形成了孫悟空就是六小齡童飾演的那個樣子的映像。
(六小齡童版孫悟空。)
(周星馳版孫悟空。)
同樣的案例存在於日本人拍攝的《西遊記》中,日本78版《西遊記》(第一次電視劇呈現)唐僧是由夏目雅子女扮男裝飾演的,自此以後四版西遊記都是由女演員飾演的,最後2006版《西遊記》甚至變成了女唐僧。
(夏目雅子、宮澤理惠,深津繪裡飾演的唐僧。)
在日本人的心中,唐僧就應該是一個俊美異常,有點女性化的形象,這是日本人心目中經典的唐僧形象。
真正的經典是百看不厭的;86版央視《西遊記》少兒經典版,1994-1995年周星馳兩部《大話西遊》是成年人的經典,每個時代的成人都能從中找到共鳴。
真正的經典是深深體現了人性的作品,世界貌似滄海桑田,但幾千年來人性卻並沒有多大改變,是人就難逃「七情六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