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灣海峽 萬千情誼——廈大與臺灣的校地情緣

2021-01-17 中國臺灣網

盛夏時節,太平洋的風經過臺灣,穿過海峽,吹到廈大。

寶島臺灣,遠古時期曾與大陸相連,後由於海面上升、地質變化,相連的陸地部分被淹沒,遂形成臺灣海峽,出現臺灣島。雖隔海但不遙遠,臺灣海峽最狹處僅130公裡、最深處不過80米。縱然歷史上臺灣與大陸分分合合,但以人為橋梁的交往從未停歇。

「校址當以廈門為最宜,而廈門地方尤以演武場附近山麓最佳,背山面海,坐北向南,風景秀美,地場廣大。」 1921年,在民族危難之間,懷抱「教育為立國之本」的陳嘉庚在海峽西岸的福建,選定了廈門演武場,也是昔日鄭成功的練兵場,建起了百年學府——廈門大學。「海峽不是一把無情刀,終會變成一座交流橋」。兩地彼此命運緊密相連,翻開這百年校地篇章,萬千往來中的故事淵源深厚,萬般不易間的情緣更是盪氣迴腸。

廈門大學思明校區鳥瞰圖。(中國臺灣網發)

一方石錛,萬年光景

廈大校園內、芙蓉湖畔旁,有棟嘉庚風格三層建築,白色花崗巖牆體、紅色琉璃瓦,上書「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這是我國首個人類博物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為國際著名博物館之一。館中有七個展室一個碑廊,文物八千多件。其中有一塊看似普通的石頭,名為「有段石錛」,採集地:「臺灣」。

採自臺灣,現珍藏於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左圖)的石錛(右圖)。(中國臺灣網發)

「臺灣之有石器時代遺物,餘久已聞之,抵臺後即注意於此。臺北市西北方之觀音山系產石之地,餘曾數赴其處探尋,只得二塊。」這是廈大首屆學子、人類學家林惠祥1929年赴臺採集文物時的記錄。出生於泉州蚶江的林惠祥,其先祖在道光年間就赴臺從事航海經商,後人多居於臺灣鹿港街,至其父親仍在臺經營生意。此行林惠祥深入臺灣高山族聚集區,帶回文物標本一百餘件,寫成《臺灣番族之原始文化》一書,成為我國首位系統研究臺灣高山族的學者。

此後林惠祥更是奔走於臺灣、福建,以及新加坡、馬來亞、菲律賓等地,「根據考古資料的實際構擬出來的現南島語族的民族起源與遷徙路線」。在其遺作《中國東南區新石器文化特徵之一: 有段石錛》中,林惠祥指出 「大體言之,大陸上的型式是以初級、中級階段的為多,菲律賓、太平洋的以高級的為多,故應是大陸發生然後傳於海島」,推斷出臺灣新石器文化來自大陸,高山族先民主要是從大陸遷去。歲月失語,惟石能言。「人類學的目的之一,是人類歷史的『還原』。所謂『還原』,便是把已經消滅或毀損的東西,重新構造使它回復原狀……使我們後來的人能夠曉得原來的情況。」林惠祥所撰寫的《文化人類學》是我國第一部被列為大學通用教材的人類學專著,已被臺北商務印書館刊行至第八版。

歲月流轉,至今仍在廈大的這方石錛穿梭了兩岸萬年淵源。

一紙家書,萬分熱忱

1945年,臺灣光復。

「我們是帶了一顆熱誠的心、學習的心、為臺胞服務的心。」1947年,赴臺工作的廈大校友黃子錚給母校寄信寫到。

地緣相近、文化同根,光復後的臺灣與廈大開啟往來。廈大是最早招收臺灣學生的高校之一,1946年至1949年間招收臺灣學生近百名。臺灣學生對廈大也青睞有加,第一批「臺灣省升學內地大學公費生」中,志願選擇廈大的最多。廈大畢業生也滿腔熱情赴臺參與光復重建。據統計,1945-1949屆廈大畢業生赴臺300多人,佔其畢業生總數近30%。特別是長汀時期的廈大學子,在交通、電力、電信、水利、教育等方面成為了骨幹力量。至70年代,助力臺灣躋身亞洲四小龍的「十大建設」中,有六項由長汀廈大學子主持或參與主持。

臺灣光復後,恢復交通成為當務之急。廈大校友1945屆楊廷英、尉遲錚,1948屆葉燊、過鮑生都曾擔任過臺灣公路局主要負責人。過鮑生後作為規劃設計專家,還全程參與了貫通臺灣南北、從基隆至高雄、總長373公裡的高速公路建設。

臺灣光復前夕,島內電力供應幾近癱瘓,淪為「黑暗之島」。來自廈大機電、會計、土木、數理等系共計39位校友先後加入臺灣電力公司,全力「點亮」臺灣。「諸學長所集合擔任之工作,已把一電力公司之所有功能發揮盡致。」「從黑髮到白髮,一生與臺電共成長」的1946屆校友陳振華,後還負責核能發電廠創建。

在電信行業,臺灣東西部電纜的貫通、臺灣本島與澎、金、馬的海底電纜的鋪設、乃至全島電話的普及……廈大校友也擔當重任,其中金世添、楊肇鳳、朱希曾、陳貞堃、陳玉開、劉詩華、黃揚、陳希傑,被臺灣媒體稱為「廈大八金剛」。

廈大畢業生還赴臺參與興修水利。其中,嚴家睽推演出的計算洪水量公式,被稱為嚴氏臺灣洪水公式,至今仍為臺灣水利、農林、電力各界所採用。陳振安首創多種施工方法,開臺灣採用噴凝土於隧道之先河。

當時臺灣師資非常緊缺,90餘位廈大校友先後赴臺從事教育、文藝工作。其中,謝又華任臺灣省教育廳長,羅旭升任副廳長;39位廈大校友在大學任教,包括臺灣東海大學文學院院長江舉謙,臺灣著名戲劇家、藝術學院戲劇學系主任姚一葦,臺灣大學土木系教授盧衍祺等; 33位在中學工作,包括臺中女中校長餘麗華、屏東中學校長鍾治同、花蓮中學校長林民和、屏東一中校長鄭亨觀、屏東二中校長華啟球等。

此外,許多廈大校友還成為臺灣工業、財金界的精英。沈覲泰成為臺灣中油創始人,沈祖馨任臺灣聚合化學品公司總經理,章家資任臺中港總工程師,徐人壽任基隆港務局局長,王俊二任基隆港務局高級主管,傅百屏任臺灣省稅務局局長,王逵九創設了高雄加工出口區,陳樹勳、陳俊德幫助建設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連貫作業大煉鋼廠……

黃子錚在信中寫道:「我們值得自己最大的安慰,那就是每個校友在各地工作,都給予當地的人民十二萬分好感。臺灣語是說『有人氣』『風評好』『真優秀』。就這點看,可以說我們仍一本來臺的初衷,不受俗流所薰染。我們能自愛,能愛人,我們都深深地永遠地牢記著母校校訓,我們要將我們的學識、經驗、心境求到『止於至善』。」

一紙家書,是廈大學子在臺光復重建中的實幹與追尋。

一個約定,萬山無阻

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發表,昭告大陸方面開始實行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

1980年,在廈大校園裡,海內外第一個專門從事臺灣研究的學術機構——廈大臺灣研究所(後為廈大臺灣研究院)成立。其開創了多個第一:招收了第一批碩士研究生,創辦了第一份專門研究臺灣問題的學術刊物,成立大陸第一個專門研究臺灣的民間學術機構……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中國臺灣網發)

1988年初,時任廈大臺研所所長的陳孔立收到一封信,是從香港轉來的臺北「臺灣史研究會」的邀請信,他連忙用多年不用的繁體字抄寫了論文,寄給香港的聯絡人轉送臺北。抱著「試試看」的心情,陳孔立出發赴臺。在香港中轉時,他未被臺灣有關方面批准入臺。所幸論文已傳真到臺北,由臺灣同行在會上代為宣讀。臺灣媒體以「陳孔立文到人不到,臺海學術首開交流」為題報導,轟動一時。後來,這個「只完成一半的學術交流」有了續篇。時任臺灣史研究會理事長王曉波到香港與陳孔立相見,雙方約定在廈大再召開一次討論會。1988年8月,臺灣20餘位學者幾經周折,終於聚集廈大,成為兩岸學者在大陸舉行的首次學術交流活動。1992年6月,廈大五位學者楊國楨、陳支平、陳在正,陳國強、蔣炳釗赴臺參加學術研討會,臺灣媒體稱「大陸首批大規模的人文及社會科學家來訪」。1992年11月,陳孔立等研究兩岸關係的學者首次組團赴臺,跑遍全島。

「第一次到寶島臺灣很激動,這一步也很艱難」。1991年,廈大校友、新華社記者範麗青成為首批赴臺採訪的兩位大陸記者之一。「像大熊貓,大家都想看一眼,也像春燕,預示著飛過海峽,帶來兩岸交流的一個新的春天。」不只是後來成為國臺辦首位女新聞發言人的範麗青,臺盟中央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張克輝,中科院院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盧嘉錫,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還有多位中臺辦、國臺辦領導……許許多多的廈大人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奔忙。

「貴我兩校今後在學術交流方面,希望早日展開,相互切磋,共謀進步,誠後生學子之幸也。」1995年4月,在淡江大學校長這封來信之後,《廈大與淡江大學學術交流協議書》在臺籤署,開創了兩岸校際交流合作的先河。目前,廈大已和臺灣33所院校開展校際合作,每年有1000多名師生赴臺開展互訪交流合作,形成了「山海論壇」「海峽兩岸大學生閩南文化研習夏令營」「海峽兩岸大學生口譯大賽」「海峽兩岸大學生華語影像聯展」等一批品牌活動。廈大也是大陸對臺招生最為活躍且招收臺生人數最多的高校之一,本著「保證質量、一視同仁、適當照顧」的原則,對臺灣學生實行趨同化管理,目前共有臺灣學歷生近500名。廈大也積極延攬臺灣優秀人才來校工作,聘有臺灣籍教師43人,包括全職教師25人、非全職教師18人。全校每年邀請臺灣學者開設講座超150場次。

「當時福建經濟還相對比較落後,想要吸引臺商過來,除了改善投資硬環境和政策優惠外,還可以通過建立產業鏈來吸引他們……習近平同志贊同我的觀點,說這個意見不錯,要考慮在內。」廈大臺灣研究院學者李非回憶起2000年作為福建省人民政府專家諮詢組成員,與時任福建省主要領導習近平同志交流對臺議題的情形。2020年廈大臺灣研究院迎來了四十周年院慶,自成立以來,研究院深耕對臺研究,出版學術專著30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3000多篇;承擔國家級重大項目十多項,重點項目和一般項目近百項,獲優秀科研成果獎300多項,在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的評比中兩次獲「優秀」,併入選「中國核心智庫」。2014年,由廈大牽頭成立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入選國家級「2011計劃」。廈大積極與臺灣高校、院所聯合開展學術科研活動,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兩岸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促進海峽兩岸科技合作基金設立以來,廈大與臺灣科研人員共獲得協議項目和重點支持項目42項,資助經費9600萬餘元。

一個約定,無懼萬水千山所阻。

一場重逢,萬般深情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20世紀70年代,廈大1948屆校友余光中這首《鄉愁》傳遍兩岸。「自從1949年7月的一個夏日,我在廈門的碼頭隨母親登上去香港的輪船(隔年輾轉到臺灣),此生就註定了半世紀之久不再見大陸。」余光中回憶起當時的情境,「怎料得到,當時回顧船尾,落到茫茫的水平線後的,不僅是一嶼鼓浪,而是厚載一切的神州……」同餘光中一樣,許多廈大學子在年少登上那艘船時,未曾想到回程竟不知歸期。

2006年,余光中(左)在廈門大學重逢老校友。(中國臺灣網發)

同為廈大學子的兄弟倆黃典誠、黃典權就未曾想到,再次相見是在四十年後。1988年,著名語言學家、廈大教授黃典誠受邀赴港講學,得知時為臺灣成功大學教授的胞弟黃典權也將赴港。黃典誠立刻專程趕回家鄉漳州,裝上一瓶九龍江水。兄弟相見,萬分動容,抱頭痛哭。哭罷,黃典誠從懷中掏出故鄉水,黃典權一飲而盡。臨別時,黃典誠作詩《在港送弟》:「論切言翻茶潤澤,思親憶舊淚滂沱。明朝鼓翅高飛去,後會應於淡水河。」只是黃典權終其一生也沒回過大陸。臨終前一個月,正遇廈大楊國禎諸教授訪臺,黃典權將自己珍藏的臺灣古地圖託付其轉贈母校。

1987年11月,兩岸隔絕狀態結束後,廈大1948屆校友周詠棠第一時間踏上了回母校的路途。那個剛畢業就赴臺的小夥子,從臺灣油廠基層人員做起,後來升至好來化工廠廠長,如今已是耄耋老人。憶往昔,周詠棠說起了讀書時每周一周會都要唱的校歌,至今仍特別有感於其中的「知無央」「愛無疆」。95周年校慶時,他與22位平均年齡89歲的校友見證了校歌石的揭幕。「很多人都問為什麼那麼愛自己的母校?我告訴他們,廈大不光教學生念書,還教學生做人。」周詠棠數次為廈大捐款,他說:「人在天堂,錢在廈大。」

廈大機電系首屆學子、薩本棟校長門生何宜慈,後籌劃創辦了臺灣新竹科技園,成為「臺灣矽谷之父」。兩岸破冰後,他頻赴大陸積極推進北京中關村、廈門火炬園等高新科技園區的發展,與校友們共同籌設了薩本棟教育科研基金會及薩本棟微米納米科學技術研究院。正如1948屆校友蘇林華在紀念廈大校長薩本棟百歲誕辰時所說:「『廈大在長汀』的學子們,今日均已年逾古稀,但並未使薩公失望,一直追隨著時代巨輪,向前邁進,有一分光,發一分熱。」

一場重逢,跨過了海峽,永恆了深情。

而未來

鄉愁是一道長長的橋梁

你來這頭

我去那頭!

這是余光中後來續寫的《鄉愁》第五段。這一灣淺淺的海峽,縱有多少悲歡離合,終會抹平。永恆的是在那來來往往中,匯聚成的人情暖流,如石刻般在歲月的衝刷下留存,繼續延綿著這深厚的百年校地情誼。

(陳文、陳夢、黃偉彬)

相關焦點

  • 廈門大學與臺灣的情緣
    1921年,在民族危難之間,懷抱「教育為立國之本」的陳嘉庚在海峽西岸的福建,選定了廈門演武場,也是昔日鄭成功的練兵場,建起了百年學府——廈門大學。「海峽不是一把無情刀,終會變成一座交流橋」。兩地彼此命運緊密相連,翻開這百年校地篇章,萬千往來中的故事淵源深厚,萬般不易間的情緣更是盪氣迴腸。
  • 廈大與江蘇的校地情緣——吳韻漢風翰墨香 鳳凰花開江南岸
    廈門大學自建校初始,就與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的江蘇風雨兼程,在百年歷史進程中譜寫出校地情緣的華麗篇章。江蘇先賢助力廈大籌辦廈門大學與江蘇的情緣始於廈大籌備之時。教育家黃炎培,江蘇省川沙縣(今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曾任江蘇省教育司司長、江蘇教育會會長。
  • 廈大與河南的校地情緣——「豫」見廈大 古今佳話
    陳嘉庚血緣上的同根共祖、文化上的血脈相連,讓河南與廈大的「遇見」,具有了某種程度上的必然性,而隨之而生的便是一段關於校地情緣的動人佳話。在廈大近百年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一批批河南人奮鬥的身影。建校之初的廈大求賢若渴、廣納賢才。一時間,名家雲集、群賢畢至,這其中就包括河南開封人,著名動物學家、教育家,我國近代生物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秉志。1922年,廈大設立了「植物學科」和「動物學科」,次年春,改稱植物學系和動物學系。1926年7月,秉志從東南大學受聘任廈大動物學系教授,並擔任系主任。在正式入職廈大之前一年,就幫助廈大籌建了生物材料處,以助教學、研究之用。
  • 廈大與遼寧的校地情緣——百年南北相望 路遠海闊情長
    創校伊始,便有遼寧學子來廈求學,亦即開始了廈大與遼寧綿延不絕的百年情緣。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廈大師生同仇敵愾,與遼寧人民、全國人民奮起開展抗日活動。廈大師生700多人加入抗日義勇軍和救護隊,部分師生懷抱愛國熱忱,自發北上抗日,其中不乏為國捐軀者。廈大閩海學會選出15名會員組成「抗日救國委員會」,號召全校師生「一致向前奮鬥」。
  • 記廈大與長汀縣的校地情緣——抗戰烽火煉就的不朽情緣
    還有一批校友在港澳臺地區及海外成為各界的領軍人物,如:臺灣新竹科技園區創始人何宜慈,香港實業家黃寶欣,臺灣工業企業家沈祖馨,菲律賓實業家邵建寅、莊漢水,《紐約時報》董事長朱伯舜等。這些優秀校友真是不勝枚舉,充分表現了抗戰時期廈大卓越的教育成果。
  • 廈大與安徽的校地情緣——徽風皖韻傳情千裡 南強鐘聲響徹江淮
    迎客松前胸襟展,鷺江邊上文化揚,安徽和廈門大學雖相距千裡,但卻在四季輪轉的歷史長河裡縱橫交織、送往迎來,留下一個個精彩的瞬間,串聯成一段醇香悠揚的校地情緣。2020年2月,廈門大學校黨委通報表揚第一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進個人,來自安徽臨泉的周丙東作為廈大附屬翔安醫院第一批馳援廈門市抗擊新冠肺炎的醫務工作者,榜上有名。
  • 廈大與雲南的校地情緣——彩雲之南赤子心 鷺江之濱家國情
    在雲南德宏畹町森林公園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前,陳嘉庚先生的塑像莊嚴肅穆,眼神堅定眺望著遠方……不同的地點,同一位偉人的塑像,無聲地訴說著一所大學與一個省份結下的百年情緣。木志榮從1998年就開始研究大學生創業現象,二十餘年來,他在廈大培養出近千名優秀經管人才,並指導一大批青年才俊成功創業。2018年,木志榮編著出版的《創業管理》一書,被列入清華大學出版社21世紀經濟管理精品教材系列叢書之一。一路走來,廈大見證了木志榮的成長,廈大也造就了木志榮的成長。
  • 鷺江深且長 南強綻芳華——廈門大學和廈門的百年校地情緣
    今年起,廈門大學啟動「為吾國放一異彩——廈門大學與偉大祖國」系列報導,在各省級行政區的主流媒體上報導廈大與地方的校地情緣,將在百年校慶前夕出版專著《為吾國放一異彩——廈門大學與偉大祖國》。百年校地情緣記者:江曙曜 許若鯤 蔡志成 佘崢陳嘉庚「寧要廈大,不要大廈」,為廈大樹立了永不磨滅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高尚的教育追求。
  • 刺桐花映鳳凰紅 廈門大學與泉州市的百年校地情緣
    明年4月,廈大將迎來百年校慶。泉州和廈大的百年情緣,如刺桐,如鳳凰,絢麗多姿,情濃似火,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共同構成了泉州和廈大的難忘記憶。捐資興學 泉州赤子的家國情懷泉州人有濃厚的愛國愛鄉情結,當他們在外奮力打拼,取得一定成就的時候,經常會選擇回報祖國和家鄉。
  • 臺灣學霸爭考廈大 今年報考的臺灣高中畢業生比往年多三四倍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 記者 佘崢) 今年臺灣高中生爭相赴大陸求學。廈大證實,今年報考廈大的臺灣學生比往年多三四倍,清一色是臺灣地區學測成績前12%的頂標級學生。
  • 尋訪友好印記 再續兩岸情誼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日前,鯉城區第二實驗小學的師生帶著對臺灣、金門小夥伴們的思念與祝福,前往山美水庫,照看兩岸三校的「大金鯉」友誼樹,並將視訊連線情況分享到線上,跨越海峽,讓兩岸師生感受閩臺兩地間的「五緣情懷」。 2019年12月14日,鯉城區第二實小的師生們與來自臺灣臺中市大勇小學、金門縣金湖小學的16名小學生,攜手前往山美水庫,取水澆灌,種下三棵代表海峽兩岸友誼的桂花樹。
  • 百年廈大隱秘四十五:我親歷廈門「八二三炮戰」
    然而童年的記憶總是離不開防空洞,現在一時分不清腦海裡關於飛機悽厲的呼嘯聲和炸彈的爆炸究竟是來自兒時最初的記憶還是後來熒幕上的電影鏡頭,不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頭幾年,福建的制空權是掌握在臺灣軍方手裡,伴隨著「反攻大陸」的叫囂,海峽對岸的轟炸機、戰鬥機和偵察機襲擾廈門是常有的事兒,我隔著廈大託兒所的鐵柵欄可以時常看到解放軍和大學生民兵架設高射機槍對空演練的鏡頭!
  • 賽事熱點 | 19:30,廈大VS臺灣義守大學,明培體育館等你來看!
    賽事熱點 | 19:30,廈大VS臺灣義守大學,明培體育館等你來看!  廈門大學海峽兩岸籃球熱身賽  本次比賽由廈門大學主辦  比賽場地均為廈門大學明培體育館  第一場 廈門大學VS汕頭大學  已結束  第二場 廈門大學VS
  • 美麗的臺灣島,海峽兩岸夢團圓
    ,在海邊逐浪暢懷的歡笑;臺灣人民熱情善良,笑容可掬,友好待客,彬彬有禮,與他們交談時總會得到親切細緻,耐心周到的傾聽與解答,和煦春風迎面來,處處親切充滿愛,我感到了兩岸情融溫暖如家的感覺,在經歷了一場失散驚魂記後,深深的被寶島人民高尚無私的品行和大情大愛溫醇仁厚所感動,是對血脈同胞的深厚感情和海峽兩岸的真摯情誼,便情不自禁的沉醉在這樣和諧美好的氛圍裡。
  • 廈大臺研院對臺交流不斷深入 走進臺灣田野調查
    (資料圖)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 記者 陳翠仙 整理報導)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所)自從成立以來,就高度重視對臺交流工作,致力於促進對臺研究、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及推進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當然,經過四十年的發展,兩岸關係、兩岸學術交流、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與臺灣社會各界的往來狀況與特點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今日,晨報邀請廈大臺研院副院長、教授張文生講述對臺交流的種種變化與故事。
  • 連江與馬祖的「情誼之旅」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余光中的一首《鄉愁》,道出了多少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一往情深。
  • 廈大臺研院歷史沿革
    一位臺灣學者參觀以後評論說:廈大臺灣研究所是「一流的研究,三流的設備」,「其卓絕的研究精神令我們欽佩,也令我們慚愧,更令我們不忍。」  探索創新1984年以後,本所不斷地新增研究人員,調進了一批研究骨幹,研究力量有較大的增強,建立了政治、經濟、歷史、文學四個研究室,承擔了國家社科規劃以及國家教委的科研課題,學術成果逐步增加。本所明確了研究宗旨,要求全所人員「歷史地、全面地、實事求是地認識臺灣」,解放思想,勇於探索,勇於創新。
  • 一筆寫下跨越海峽的「愁」
    「海峽兩岸都是中華民族子孫,海峽兩岸文化藝術同根同源,中華文化是維繫海峽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更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石。」多年來,沈松友一直奔走呼籲兩岸藝術界以文化聯誼,促進祖國統一,致力於兩岸書法文化交流,並身體力行,以書會友,以文傳情。    早在1989年,沈松友就參加「臺灣文化訪問團」到祖國大陸各地進行海峽兩岸文化交流。
  • 美國軍艦再次通過臺灣海峽,臺媒:系今年第七次
    臺灣《聯合報》、「中央社」等多家臺媒6月5日報導,美軍第七艦隊今天(5日)凌晨在官方臉書粉絲頁貼文披露,美軍驅逐艦拉塞爾號(USS RUSSELL,DDG-59)昨天穿越臺灣海峽。臺媒統計,此次是美軍今年第7度通過臺灣海峽。
  • 兩岸高校廈門角逐"海峽兩岸口譯大賽(日語)首屆邀請賽"
    中新網廈門11月21日電 (楊伏山 李靜 胡曉牧)備受兩岸高校關注的「海峽兩岸口譯大賽(日語)首屆邀請賽」,21日在廈大舉辦,兩岸各派出十所高校參與角逐,來自北京大學的王嘉偉,一枝獨秀,一路過關斬將,摘取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