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注釋
①本文選自《韓非子·五蠹》。
②〔株〕樹樁。 ③〔走〕跑。
④〔因〕於是。 ⑤〔釋〕放下。
⑥〔耒〕古代用來耕田的一種農具。
⑦〔冀〕希望。
⑧〔為wéi〕被,表被動。
譯文
宋國有一個農夫,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樁上死掉了,便放下手裡的農具整天守著樹樁,希望再撿到撞死的兔子。當然農夫沒有再撿到撞死的兔子,而他的田地卻荒蕪了,農夫也被宋國人笑話。
賞析
《守株待兔》僅39個字,寓意卻很深刻。兔子自己撞死在樹樁上,這不過是生活中的一個偶然事件,可農夫卻幻想這樁巧事能變成經常發生的事情,所以最後落得個田園荒蕪、被人笑話的下場。這個故事揭示了一個道理:不努力,而抱僥倖心理,指望靠好運氣過日子,是不會有好結果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也常用於批判那些不知變通、死守教條的思想方法。
文言多單音節詞,如「耕」是「種田」的意思,「株」是「樹樁」的意思,「冀」是「希望」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有的詞語的意思與現代文已經不一樣了,如文中「走」是「跑」的意思,與現代的「走」的意思不同。
課文配有插圖,一個農夫戴著鬥竺,在一截樹樁旁坐著,臉上是一副「冀復得兔」的表情,耕田用的未倒在地上。畫面直觀地呈現了農夫「釋其耒而守株」的場景。圖文對照,能幫助學生理解故事內容。
我們可以聯繫先已有的閱讀經驗,反覆朗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然後,藉助注釋,了解故事大意,感受人物的愚蠢可笑,領悟故事蘊含的道理,進一步認識寓言的特點。最後,熟讀成誦,積累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