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參與策劃的展覽「設計的價值在中國」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V&A展館展出。在展覽現場,一套以二里頭出土文物為靈感設計出的3D列印版泥條盤築陶器作品吸引眾多觀展者。該作品的作者是我市80後設計師霍奕瑾。自小對博物館著迷的他說,文物是他設計靈感的重要來源之一。
近日,由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參與策劃的展覽「設計的價值在中國」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V&A展館展出。在展覽現場,一套以二里頭出土文物為靈感設計出的3D列印版泥條盤築陶器作品吸引眾多觀展者。
該作品的作者是我市80後設計師霍奕瑾。自小對博物館著迷的他說,文物是他設計靈感的重要來源之一。
期待作品承載時代信息
霍奕瑾今年31歲,目前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閒暇之餘,他總愛到北京各大博物館「打卡」。逛博物館是他從小培養的愛好,洛陽博物館、龍門石窟等文博愛好者的聚集地,去過多少回,他自己已經數不過來。
有時候隔著玻璃看不真切,他還會通過各種途徑搜索文物的檔案,或者購買與館藏文物相似的藝術品,拿在手裡仔細欣賞、揣摩其中的工藝精髓。
「說起博物館和文物,很多人腦中浮現的詞可能是厚重、神秘和古老,這種印象會無形中拉開參觀者與文物之間的距離。」在霍奕瑾看來,博物館裡的文物並不神秘,每一件都帶有時代的印記,是歷史信息和記憶的物質載體。
「我希望自己的作品也能像文物一樣,承載起這個時代的信息和記憶。」霍奕瑾說。
傳統與現代結合,驚豔亮相國內大展
連日來,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V&A展館內,由霍奕瑾設計的3件陶器作品《陶印》受到眾多觀展者好評。這套作品是將泥條盤築的傳統工藝與3D列印技術結合的成果。
霍奕瑾說,2016年,他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見到當地村民在製作一種傣陶,採用的就是傳統的泥條盤築工藝。這種工藝需要先把泥料搓成長條,然後按器型的要求從下向上盤築成型,再用手或簡單的工具將裡外修飾抹平,使之成器。
「這種極為原始的陶瓷成型工藝曾經也被應用在二里頭出土的陶器上,我在洛陽博物館看到過這些陶器,現在它們大多數都被收藏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內。」霍奕瑾說,《陶印》這套作品利用陶瓷3D列印技術模擬泥條盤築的過程,器物形態則是通過計算機參數化設計生成的。
從文物上汲取靈感進行藝術創作,類似的創作過程,對霍奕瑾來說,《陶印》並非首次。2016年,他還曾從天青色汝瓷中獲取靈感,燒制了56個顏色各異的瓷瓶,以瓷瓶的釉色來反映北京56天的PM2.5指數。這組震撼眾人的作品《天青》,目前仍在進行全球巡展。
收藏的樂趣是從藏品中讀到有價值的信息
霍奕瑾和他的部分收藏品
採訪中,霍奕瑾向記者展示了他的部分收藏品:一片天青色北宋汝窯殘片、一件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聯合葉氏哥窯傳承人葉克偉復燒的官窯瓷器、一塊柏林圍牆碎塊……
「很多人在收藏時,會糾結於收藏品的新老,在我看來,收藏的樂趣在於能夠從藏品中讀到有價值的信息。」霍奕瑾說,以他收藏的葉氏復燒的官窯瓷器舉例,很多熱衷於古陶瓷的收藏家不會收藏仿品,然而對於他而言,這件藏品很珍貴。因為這件傑出的複製品在形制、釉色、胎骨、工藝等方面,都與真品相差無幾。它攜帶著傳世官窯的很多信息,對他近距離研究宋瓷很有幫助。
「對於博物館的展覽策劃,我個人覺得不必過分追求科技感與互動性。」霍奕瑾說,他更期待策展人在不同的展覽主題下,對文物進行多種視角的呈現和詮釋。每一件文物的歷史信息都是豐富多元的,博物館不僅要陳列文物本身,還應該構建起文物背後的歷史和文化,以不同的講述方式,呈現其宏偉與細膩。(記者 李雨璐 實習生 邢曉燚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