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has splendid cultures
留聲機裡傳來熟悉而溫暖的
英語聽力薄膜唱片的聲音
在這裡你還能找到
50年代的錄取通知書、收音機
70年代的古舊拷帶機
80年代的原版外語電影錄像帶
以及珍貴的名師創作手稿
……
是什麼展覽?
看過來
這是
華東師大外語學科發展回顧展
這場穿越時空的外語學科「寶藏」展覽以「踔厲鑄文脈,初心育師魂」為主題,通過文字介紹、實物展示、口述歷史以及舞臺劇表演等形式,帶領參觀者回顧華東師大外語學科七十年發展的崢嶸歷程,追憶不同時代閃耀著的砥礪奮進之光。
展覽將持續2周時間,有近30餘類展品展出。
▲ 華東師大翻譯家部分譯著
▲ 各年代磁帶播放設備
華東師大的外語學科創立於1951年,是建校之初最早成立的專業之一,從外文繫到外語學院,從最初英語、俄語兩個專業到如今6個語種、7個專業,從麗娃河畔到櫻桃水邊,不斷發展壯大的華東師大外語學科不僅是我國外語高等教育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也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 展覽現場
▲ 上世紀法語考試試卷
Sound / 有溫度的聲音
「我覺得留聲機和磁帶裡的聲音是有溫度的,跟現在數位訊號傳輸的聲音完全不一樣」,參加這次展覽的葉青老師說,她回憶起自己在本科用磁帶學習外語的經歷,「當時師生可以去外語學院的電教室裡轉錄想要學習的英語磁帶,3塊錢一盤……同學間還會相互比較誰倒帶的位置最精準」。
本次展覽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各類大型語音學習設備,如拷帶機、開盤機、電唱機、收音機等,這些「神器」和背後默默付出的老師們是這些溫暖聲音的來源。
早在計算機尚未流行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華東師大的學生就可以走進一片專屬於英語聽力的小天地,通過外語系教研室老師搜集和製作的成百上千盤的外語磁帶,享受到海量聽力資源。
▲ 豐富的語言學習材料
華東師大的外語教育尤其重視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通過興建電教室、編寫聽說教材、改革語音課程、舉辦英語演講或歌曲比賽等形式幫助學生練習聽力、糾正口音,提升學生主動開口說英語的熱情,進而拓展國際視野。
1984年,由張民倫老師主編的 Step by Step 英語聽力入門教材出版,瞬時風靡全國,截止到目前共出版3版,總印數達到了2000多萬冊,其中第一版重新印刷了70次,入選國家級規劃教材。
1990年,虞蘇美、李慧琴老師主編的《大學英語聽力教程》出版,被全國700多所高校廣泛使用。
此外,外語學院還有曾在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教授英語、被英國記者評價「語音之優越勝似牛津音」的翁賢青老師以及創造了「交際教學法」的「共和國女將軍」趙織雯老師等諸多教學名家,他們「先人一步」的超前意識、孜孜不倦的奉獻精神,為外語交際人才的培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1980年,翁賢青(左)在華東師大外語系與上海廣播電臺合辦的英語中級班授課
Faith / 有溫度的學科
開幕式上,外語學院澳大利亞研究中心的同學們帶來了精彩的舞臺劇《開拓》,再現了中心創始人黃源深教授創辦澳研中心的歷程。
▲ 舞臺劇《開拓》
1986年,前澳總理、時任澳中理事會主席惠特拉姆來華訪問,拉開了中澳關係的新篇章。
當時他特別提出要了解華東師大澳研中心的情況,希望能夠以此為平臺深化中澳文化交流,澳研中心由此正式成立。
▲ 華東師大澳大利亞研究中心成立
親臨現場的黃源深教授感慨萬千,回憶起當年的歷史,他動情地說:「只要我們懷有信念,只要我們不中途放棄,那麼總會有希望,並且終將成功!這是歷史的寶貴財富!」
堅持努力、擔當作為始終是華東師大外語人的底色,也是外語學科能夠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這背後是「一切為了學生」的執著信念。外語學院第一任院長張民倫教授曾說:「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先進的知識,還要教會他們先進的理念……要有超前的意識。」
▲ 1951年的外文系
▲ 如今的外語學院
在七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外語學院不斷與時俱進推進教學改革,適應新時代外語教學的需要,比如英語系在2012年啟動了英語師範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根據新時代英語教育人才培養需要進行課程改革,獲得了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華東師大外語系就參與了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的英語廣播教學,出版英語廣播教材近100萬冊,惠及社會各界,八十年代又開播了俄語。也曾與新疆石油局等社會機構合辦英語培訓班,根據行業需求培養外語人才。
▲ 1987年,華東師大與上海電臺第一期廣播教學俄語班結業典禮
近年來,學院通過組織暑期外語志願支教團、紅色翻譯志願者團隊等形式助力教育扶貧、幫扶西部發展。
▲ 外語學院紅色翻譯小分隊赴延安子長縣開展紅色景區糾譯實踐活動
▲ 2020年,外語學院翻譯志願者團隊助力長寧區防疫翻譯工作
▲ 2020年,外語學院與雲南尋甸金所中學開展英語能力提升教育幫扶
在翻譯領域,華東師大群星璀璨的「翻譯家」群也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豐碩的貢獻,代表之一的虞蘇美教授是第一個翻譯完整版《三國演義》的中國譯者,為中國經典文學作品的傳播貢獻了師大人的力量。
▲ 虞蘇美教授是第一個翻譯《三國演義》全本的中國譯者
Legacy / 有溫度的時代
作為「四史」學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展覽也是華東師大外語學院以史育人的重要舉措。歷史的教育要觸動心靈,要貼近時代,要在過去和現在之間構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這就是傳承的力量。「只要這傳承一直都在,相信華東師大的外語學科能迎來更加輝煌的明天。」外語學院院長袁筱一說。
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外語學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江宇靖在談到策展初衷時表示:「這次展覽受到學院文脈編寫的啟發,文脈編寫中挖掘出許多令人感動的人物和故事,我們就想如何讓那些令人感動的人和事不僅僅停留在紙上,而是生動的再現在我們身邊。要讓這些歷史往事與當代人產生共情從而引發共鳴,架起不同時代外語人之間的心靈橋梁,發揮院史文化育人的作用,傳承接續好華東師大外語人的文脈師魂。」
Standpoint / 觀展師生這樣說
我是85年上大學的,那時班裡有一個臺式轉盤的錄音機,大家下課後就圍著錄音機,帶著耳機聽日語練發音。那時我們還喜歡聽歌學日語,先聽寫歌詞,再跟著學唱。我記得我學會的第一首日語歌曲是「冰雨」。
——日語系主任尹松老師
我是上大學後(80年代上半葉)才在英語的學習中知道了西方的April Fools' Day(愚人節),我們全班還在某一年的四月一日跟年輕的任課老師開了個小玩笑,不過老師也沒有生氣……那時候的師生關係其樂融融,像朋友一樣,我也希望能在我的教學中跟學生「打成一片」。
——外語學院副院長侯敏躍老師
自己剛做老師的時候,經常把來自北方的同學接到家裡包餃子……真是睹物思人,現在這種師生關係好像變淡了,但相信隨著我們育人工作的不斷推進,老師跟學生的關係能夠越走越近。
——俄語系主任劉玉琴老師
當年我的父親是我國首批援非醫療隊的隊員,受他的影響我對法語開始感興趣,並逐漸深入學習。當時我跟他還經常會用法語寫作書信遠隔重洋進行交流,對他們當時在艱苦條件下做出奉獻自己、遠赴他國的精神十分感動。如今我也在教書育人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幾十年,教師和醫生一樣,都是很有成就感的職業,我會永遠熱愛法語,熱愛學生,熱愛華東師大。
——法語系主任王靜老師
1976年,我當時在部隊當兵,學外語是件極為另類的事情,但我自中學起就對外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在熄燈號響過之後,我便鑽進被窩,悄悄地打開手電,如饑似渴閱讀淺顯的外語教材和通俗讀物,後來就靠堅持收聽上個世紀70、80年代風靡一時的業餘外語廣播講座而進行自學,最終通過1978年的全國統一高考,身穿軍裝走進了一所地方外語院校。
——德語系主任宋健飛老師
經歷了時代的變化,只具備語言能力本身已經不再是我們的優勢了,希望學生們都能夠綜合發展,在外語強的同時夯實自己的綜合能力,以外語為基礎,發展自己在其他領域的特長,這樣就能獲得如虎添翼的效果,凸顯外語學院的獨特性。
——大學英語教學部趙朝永老師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諱的就是個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圓滿了,馬上就要虧厭;樹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馬上就要墜落。凡事總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恆。這些展品就像跨越時空講故事的人,可以讓我這個沒有親歷的人感受到一段段歲月的馨香。看到老一輩外語人在科技不那麼發達的年代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和設備刻苦鑽研,我更覺得要珍惜當下,在提升自我的同時努力傳承外語人的精神。
——2019級筆譯專業研究生姚竺君同學
很多老師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有機會留在國外,但是他們為了我們外語學科的建設毅然回國,在當時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堅持辦學、堅持學習,作為新時代的外語人我們要接好接力棒,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為祖國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演《開拓》舞臺劇的潘俊韜同學
展覽信息
展覽時間
即日起至2021年1月2日
展覽地址
閔行校區外語學院一樓
來源|外語學院
圖文|馮燁
視頻|姚竺君 陳佩佩 于靖川
景語 趙婭楠 餘超
編輯|吳瀟嵐
原標題:《前輩們怎麼學外語?華東師大帶你看這場「寶藏展覽」》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