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已經過去了一半,你的養生計劃提上日程了嗎?
俗話說,「進入小暑,上蒸下煮!」,外加上入伏後,高溫、高熱、高溼的 「桑拿天」也頻繁出現,熱浪襲人,酷暑難耐,各類健康問題也接踵而來。
但是三伏天是養生人士很喜歡的時節,抓住這個好時機,百病都能消。
什麼是三伏天?很多人還不知道!
何為三伏呢?「伏」是陰氣受陽氣所迫,藏在地下的意思。
而三伏包含了初伏、中伏和末伏,是中部地區在一年裡面最炎熱的30-40天,它是按農曆計算的,時間大約是處在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之間。
對此,古人早有說法:「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也有特殊年份的「中伏」為二十天,則一共是四十天。
抓住「以熱逼寒」的養生好時機
俗話有說「冬養三九補品旺,夏治三伏行針忙」。
在中醫理論裡,「冬病夏治」的理念有悠久的歷史。
而三伏天是陽氣最足的時候,藉助三伏的外力,讓人體的毛孔張開,將人體的寒溼祛除,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還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虛寒體質?可以對照自測一下。
體質虛寒有哪些表現?
1、平時吹空調多了,感覺毛孔都在冒寒氣,肩膀疼、肩背肌肉板結,腰酸腰冷、膝關節發涼;
2、脾胃虛寒,胃疼胃脹、喜歡喝熱水,吃涼的東西就拉肚子;
3、動一下就感覺疲勞乏力,小肚子和大腿上贅肉多;
4、女性手腳冰冷、小肚子發涼,宮寒痛經;
5、男性腰膝酸軟,無精打採。
如果你恰好也有以上這些問題,可要好好把握即將來臨的三伏天,利用三伏的「熱」,來融化身體裡的「寒」,將藏在身體深層的寒氣趕走!
三伏天的養生小妙招,為家人收藏起來吧
《內經·四季調神大論》中有講到:「春養生氣,夏養長氣,秋養收氣,冬養藏氣」。說明人的真氣(基本的精微物質),一年四季都需要調養,在每個季節,都需要有所側重。
1、飲食調養
建議選擇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蔬菜水果;牛奶性微寒,不但可以補水,還能滋陰、解熱毒,也是「去心火」的好選擇。
另外還適合喝藥食兩用的花草茶,如:胎菊、甘草、枸杞、決明子,調理心火,效果尤為明顯。
胎菊:降心火、養目清肝;
決明子:清肝明目,瀉火、平肝陽;
枸杞子:清肝明目,滋補肝腎,益精明目;
甘草:用於心氣虛,心悸怔忡以及脾胃氣虛,倦怠乏力;
以上材料組合一起飲用,有助於減少肝損傷,肝會慢慢變好的。
2、平心靜氣
炎熱的夏天,容易引起心火。讓人出現一系列煩躁焦慮、激動、失眠等症狀,而這在醫學上,被稱為「夏季情感障礙」,保持心態平和,能夠讓心火平靜下來,能夠防止疾病的發生。
3、多補水
補水養生是三伏天的重中之重。冬為陰,夏為陽,夏季陽盛陰衰,陽氣欲升欲旺,體內寒氣易解。
三伏天稍動就大量出汗,繼而產生強烈的口渴感,按出汗量飲水,不能等到口渴才想到喝水,而要定時喝水,白開水、茶水等就是比較好的選擇。
夏天很多人食欲不振,還會有很多腸胃毛病,老中醫推薦【養胃小經方】:用丁香、大麥、砂仁、桂皮、紅棗、乾薑6種食材泡水喝,健脾又養胃。
丁 香:
丁香能養胃健胃清胃毒、並可殺菌除口臭。緩解胃寒、排除毒素等奇效、是難得的養胃佳品。
砂 仁:
砂仁味辛性溫,歸脾、胃、腎經、可化溼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
大 麥:
大麥味甘、性平、能去食療脹、消積進食、平胃止渴、大麥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及胺基酸、可助消化、解油膩、養胃、暖胃、健胃。
幹 姜:
乾薑性熱,味辛,歸脾、胃、心、肺、胃經、屬於我國的傳統中藥材、脾胃虛寒的良藥、能調理脾胃,暖胃暖身,促進健康。
4、堅持泡腳
對於長期手腳冰涼的人, 可以在三伏天這段時間,晚上用40℃左右的艾葉煮熱水泡腳15~20分鐘,水超過腳踝到達小腿為宜,有散寒除溼、引火下行的效果。
如果吹空調著涼,有感冒的前兆,可以煮生薑水泡腳,可以驅寒溫陽,以微微出汗為宜,忌大汗淋漓。
泡腳的同時可以搭配腳部按摩,比如在腳心(湧泉穴)、腳趾、腳跟(崑崙穴)處細心找找有沒有痛點,每個痛點處按揉3~5分鐘,效果會更好。
最後,還要注意休息,夏天可以適當晚睡早起,晚睡也要在夜裡11點前,中午保證一個小憩,子午覺搭配,會更適合三伏天。
#三伏天#
身上出現「3黑2臭」,可能肝臟已經「爛如漁網」,願你一個不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