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是創業邦推出的乾貨類欄目,旨在服務於繁忙都市下的網際網路人、創投人士、企業家,成為碎片化時代的充電站。
作者丨謝璇
編輯丨雨喬
世人都愛成功學,可成功學往往是一門玄學,說來容易,做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美國曾經有一位窮小子,靠著自己打拼一路成為美國國父,成為美國夢的代表人物。他就是班傑明·富蘭克林。
他是《獨立宣言》的起草和籤署人,也是美國開國元勳之一,還是出版商、印刷商、記者、作家及發明家。他發明了避雷針、雙焦點眼鏡、蛙鞋、導尿管,還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美國總統託馬斯傑斐遜曾這樣形容富蘭克林:「在我的一生中,能讓我佩服的人有三位:第一位是班傑明.富蘭克林,第二位也是班傑明.富蘭克林,第三位還是班傑明.富蘭克林。富蘭克林出生時比我們中最窮的人還要窮,但他擁有不以自己的窮困為恥的勇氣,並憑藉這勇氣成為了他生活的時代和國家中最偉大、最出色的人。」
他被稱為「第一個真正的美國人」,90%的美國人都承認自己受到過富蘭克林的影響。
《富蘭克林自傳》是班傑明·富蘭克林的一部代表作,講述他從一位貧困家庭的孩子成為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通才的成長經歷。這本書影響了幾代美國人,被公認為是改變了無數人命運的精神讀本,也是歷經兩百餘年經久不衰的勵志奇書。
班傑明·富蘭克林
創業青年的奮鬥
1723年10月的一個早晨,17歲的班傑明·富蘭克林站在了費城街頭,經過了一周驚心動魄的車船折騰,他蓬頭垢面,口袋裡還塞著髒襯衣和臭襪子。
他下船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河邊喝了一肚子水,並用僅剩的一點錢買了一捧麵包卷,邊走邊找住處,順便打聽一下有沒有印刷廠招工。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長途旅行。
作為一個波士頓農民的第15個孩子,他很小就開始學著做肥皂蠟燭補貼家用。17歲時,他已經是哥哥小印刷廠裡的技術骨幹。因為跟哥哥之間矛盾不斷,他決定獨自一人出來闖蕩。
富蘭克林決定跟朋友合夥創業,辦一家屬於自己的印刷廠。
打工人轉型做老闆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但勤奮總是有意義的。當時有人這樣評論富蘭克林:「那個富蘭克林的勤奮,是他的同行們望塵莫及的:我離開俱樂部回家時,他還在幹活;他的鄰居還沒有起床,他又在工作了。」
即便商業機密被洩露,被競爭對手反超一步,創業青年富蘭克林也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幾年後,這份《賓夕法尼亞報》成為當時北美殖民地知名的刊物,這也讓富蘭克林發了大財。
富蘭克林只接受過2年的傳統教育,12歲就進入印刷廠當學徒工。在不到16歲的時候,富蘭克林就自創了一套練習文筆的方法。
他非常熱衷於跟鎮上一個愛讀書的小夥子做辯論,富蘭克林發現,這傢伙之所以總能說贏自己,是因為口才流利。於是他決定把自己的論據付諸筆墨,經由父親點撥發現,雖然自己的拼寫和標點勝過對方,但是文筆和表達差了一大截,從此下決心改進。
他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幾篇文章,寫下對每個句子內容的簡短描述,擱置幾天之後,再試著用儘可能貼切的字眼做還原,糾正自己的寫法。這個方法效果不錯,教會了富蘭克林用更好的語句表達觀點。
後來他發現,那些語句雖然會用了,但還做不到信手拈來,於是他決定靠寫詩逼自己想出大量不同的詞語。他甚至找到喜歡的雜誌,把裡面的文章改成詩,再把詩句改寫成散文。這個方法也不錯,讓他找到了正確的詞彙,也增加了詞彙量。
最後,他努力完善文章的結構和邏輯,找到最喜歡的雜誌把段落順序打亂,然後每過一段時間就去練習重新排序,這個練習迫使他思考這些文章背後的邏輯。
富蘭克林的文章幽默親民,非常受讀者歡迎,後來連馬克·吐溫都說要拜富蘭克林為師。
推動美國歷史進程的商人
作為世界上最知名的投資人之一,理查·芒格曾出過一本書叫《窮理查寶典》,這本書曾經一度被人當做投資聖經。
實際上,這本書是理查·芒格對偶像班傑明·富蘭克林的致敬,因為富蘭克林曾出版過一本叫做《窮理查曆書》的年鑑。
《窮理查曆書》在美國的知名度非常高,在那個大部分人都是文盲的時代,這本書每年可以售出1萬本,很多時候甚至比《聖經》銷量還高。
對此,富蘭克林在他的自傳裡非常高興的寫道:「我可從中賺了一大筆。」
《窮理查曆書》被譽為美國文化的基石、美國精神的象徵、人生處世的典範。《紐約時報》對這本書的評價是:「如果還沒閱讀過《窮理查曆書》,就不能說你已經掌握了只有兩百多年歷史的美國迅速崛起的奧秘。」
《窮理查曆書》這本書講了一個淺顯的道理:掙錢沒有罪,節儉很高尚,積累財富還可以培養自己的美德,賺錢不影響你上天堂。
著名的社會學大師馬克思·韋伯的《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也大段引用《窮理查曆書》的文字,馬克思·韋伯發現,富蘭克林的這一系列書幫助美國人民解決了一個大大的心裡矛盾——拼命掙錢,同時內心還不缺乏信仰。
作為一個商人,僅僅務實賺錢是不夠的,還要有能夠與環境融合的柔軟身段。在幫助美國爭取法國支持、獲得獨立戰爭勝利這件事上,富蘭克林的商人特性表現的淋漓盡致。
在獨立戰爭期間,美國人曾派兩個人去法國尋求幫助,一個是富蘭克林,另一個是後來的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
一個是睿智精明,每天樂呵呵的老頭,有點名氣愛講段子,喜歡跟大家吃飯聊天;另一個是個典型的美國鄉紳,崇尚好好工作艱苦樸素,整天憋在屋裡學法語,見到人就講主義。很顯然,富蘭克林更受歡迎。
他入鄉隨俗,跟法國人一樣愛聚會,愛聊天,愛發呆。他與法國的知識分子交流甚多,從科學家到劇作家,甚至是文學巨匠伏爾泰,都是富蘭克林的忠實密友。《窮查理曆書》在法國大賣也為他提前打響了名氣,從上流社會到販夫走卒,都聽說過他的大名。
基於富蘭克林在法國積攢的廣泛人脈,還有他在法國人心目中溫和親切的美國人形象,以及他巧妙利用公眾輿論的能力,最終成功遊說法國人承認美國獨立,並與美國結盟,同時向英國宣戰。
據統計,法國在戰時對美國的經濟援助高達2億4千萬美元,同時還鼓動西班牙、荷蘭等國加入了支持美國人作戰的陣營。
對於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法國人的支持關係重大,富蘭克林功不可沒。
一個可觸摸的偉人
富蘭克林是起點最低、最觸手可及的美國國父。
他從未做過美國政府的高級官員,最高職位也不過是個郵政局長,可他的頭像卻被印在了面值最大的100元美鈔上;他從未上戰場打過仗,唯一一次出現在戰場上,是幫助華盛頓整頓軍紀。
看過《富蘭克林自傳》,你不會認為這是一個國父,只會看到一個樂呵呵老人,給你講述他的生平、嚮往、煩惱以及愚蠢,甚至還會偶爾朝你調皮地眨個眼。
這也許正是富蘭克林的影響力,可以持續200餘年的原因,並非僅僅因為他的優秀,更重要的則是源自其人生模式具備「可模仿性」。
他的認知都是在與世界的碰撞中習得,他的知識都是從閱讀和寫作中獲得,他的朋友都是自己認真挑選的,他的成長都是通過自我升級完善鞏固的。
沒有青雲直上,沒有好運砸到頭頂,每一個腳步都經過了思考和打磨。正如他在墓志銘上所強調的,他始終是一個「印刷工」。
「我一輩子福星高照,我為人處世的種種手段,都取得了立竿見影的功效。」
努力的人最幸運,這句話送給富蘭克林最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