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吳主任,ID:lixingleguanpa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說5個姐妹相約一起選了個雲南的房子準備一起養老。
雖然是個某裝修節目的軟廣,但選題本身值得探討,尤其引發了很多的評論。
你大致可以猜到,評論幾乎是一邊倒的羨慕。美好,夢幻,理想中的養老生活。
正如過去幾十年奇蹟般的發展,今中國在世俗生活層面也開始進入一種前所未有的實驗。不再像以往那樣,到了差不多的年紀結婚生子,傳統的束縛力量跳不出老家,在陌生的城市裡,個人已經不受約束了,甚至連輿論都變得十分敏感,年輕和不再年輕的人們站在了後半生的分岔路口,結婚生子,丁克,不婚。
沒有任何理論保證過哪種生活方式一定更幸福,所有人都期待有個正確的答案,可惜沒有。但人們依然期盼著能有哪怕一些啟發來供參考,當下行動的參考。尤其是結婚生子與否如此慎重的選擇。
傳統價值觀和輿論可能都有它們的強烈傾向,誰也說服不了誰。但我們還可以沉下心來,更加冷靜和理性地端詳擺在眼前幾條路。
從結局看,都是離去。人必有一死是一件值得反覆強調的事。並不是你我不清楚,而是很多人似乎有意無意忽視這樣一個重大意義的結局。
為何說重大,因為這大概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平等了。這對芸芸眾生而言,是個強烈的安慰。其次,如果生命無限,整個人的行為乃至經濟學都要崩塌,所謂意義正因為生命有限。因此隨著年紀的增長,人會自然變得平和一些,不只是生理上的變化,心態上也逐步開始在生活中自動過濾那些原本以為非常重要的事不過是小事一樁。
認識到自己會老會死的一個極為可怕的負面就是很容易就陷入虛無。在那種無論如何都堅持一切都毫無意義的人眼裡,實際上選擇孤獨終老是最不害人的,要死也不能拖累別人。但更嚴苛地審視這種心態,又是一種不誠實,既然覺得一切都毫無意義,為何不立即自殺呢?所以,雖然不是絕對,但可以有個大概的推測,那種頹喪的所謂人設多半是凹造型上癮,不同於自我感動,但也是一種尋求存在感的方式。
自欺欺人是無害的,只是誠實地活著會更開心一些。並且除非是有著極為強烈的成就意圖,普通人很難在長期的單身之中尋找到意義,最多是在工作和其他領域升級打怪,攀登高峰,直到把自己累到幹不動為止。或許才恍然大悟,一輩子都在忙活啥。
的確有各行各業的知名人士一輩子單身,在其作品被廣為傳頌的時刻,似乎這種生活方式也變成一種令人垂涎的選項。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這不過是倖存者偏差,普通人孤獨終老是沒有任何話題性可言,一個死在窮山溝裡的光棍新聞標題都不給,只是大片大片地默默死去。
人固有一死,那麼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就在活著的時候生活質量差異。這也是人們一直以來的奮鬥目標。多虧了經濟的發展,其實在今天的中國想要餓死已經很難了,那麼比什麼,比擁有的物質嗎?那是沒有盡頭的。比是永遠比不完的,也沒有標準。好在這一點很多人很快就意識到了,在交了一大筆虛榮費用之後。但緊接著是什麼,是欲望的下降,是物質上的無欲無求,並非真的無欲無求,而是商品的帶來的快樂刺激越來越短暫。當然還有部分人,尤其是沒錢的年輕人,對待購物會上癮,在借貸無比方便的現在欠下一堆債務,人生毀掉大半。
人到中年,危機來自何處,主要是經濟上的壓力,不要覺得沒有孩子就沒壓力,不要那麼天真,既然剝去了情感的陪護,純經濟型養老,需要的錢不會少。其次是意義危機,這個跟錢無關,隨著身體的變化,環境反饋的變化,比如以前還挺受歡迎,現在無人問津,照鏡子的壓力越來越大,若是還有一些身體疾病,只會讓人更加恐慌。就著人均壽命掐指一算,還有幾年呢?坐在空蕩蕩的客廳沙發上問自己,就這麼等死了?吃喝玩樂也都重複好幾遍了吧,事業?什麼事業,錢既然都夠了,動力何在?還能折騰出什麼了不得的重大意義的成就?意義湮滅,日復一日都要面對這樣的拷問,每過一日,就越衰老越接近死亡日。
做不到假裝不知道,再多的酒精也沒用,只是加速滅亡。
有孩子的人當然也會死。我們從30歲開始算,在未來的大概四十年內,每一年的生活都隨著孩子的成長在發生變化,這個變化是一種生命力是蓬勃,是讓人期待,是希望。一個成年人眼裡的這些加上肩上的責任感足以描繪一個普通人這一生最重大的意義了。若是還有其他富裕的精力再去改變世界,那就是奇人了。
個體是極其受限的,生老病死誰也躲不過。生活不是電影,在一個半小時裡完成各種精彩,高潮迭起,圓滿結局。不是的,生活要乏味得多,無論多有錢多成功,生活就是起床之後的16個小時(假定睡足8小時),誰還能每天把日子過得波瀾壯闊嗎?不會的,只是平淡無奇。這種受限其實來自宇宙的設定,逐漸衰老的生活需要新生命的喚醒,不僅是經濟上的養老需求,更多的是情感,是人類天然對新生和希望的擁抱。
從古至今,從帝王到普通百姓,都有永生的野心。宮廷煉丹,民間煮藥。但僅僅是從生命科學的角度,大自然早就給予了各個物種永生的秘訣了,就是繁衍,就是基因的複製和延續。也正因此,肉身的死亡變得不那麼可怕,而是一種合乎自然規律的新陳代謝。
生養孩子累不累,累,沒有標準的累,與家長對孩子的期許成正比的累。所以也可以不那麼累。但已經足夠嚇退很多人了。尤其當下男女對立嚴重,沒有任何男性敢公開建議生孩子好。我也不敢,我頂多在熟人之間給出自己的建議。好在也僅僅是建議,不是幹預。
的確,今天的年輕人粗糙地估計一下自己的收入,好像可以在徹底幹不動之前攢夠養老錢,那麼純經濟的角度看,養老不需要下一代。雖然實際上的經濟變化要比預想的複雜得多,各種難以預料的坑隨時出現。總之,能攢夠很多錢養老只是極少數人可以達到的,多數普通人是做不到年輕時攢夠養老錢的。要認清這一點。
但不管怎麼說,至少多了一個選項了,可以不要孩子,現在走在這條路上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這個實驗其他發達國家其實有人走過,也有過調查這個群體晚年的幸福程度。但有什麼用,人是不耐的,大多缺乏長遠目光,都是即時滿足。我們也必將看到在未來的二三十年內,一堆選擇了丁克或者單身人的晚年生活,陸陸續續地呈現出來。
我也不多說什麼了,拭目以待,自己選的路自己負責。
那麼幾個好閨蜜好朋友們聚在一起養老靠譜嗎?這是一個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很自然的夢幻選擇。請注意,門檻不低。即便如此,我的理解是,雖然比一個人孤獨在家養老強,但不靠譜。
第一,朋友之間時刻黏在一起必然會出事的。一天兩天很新鮮,但這種過於親密的友情歲月撐不了多久。人和人之間沒有那麼多話聊,熟人之間尤其是,多年不見才更親密,感情回暖。天天在一起很快都只會互相暴露各自身上的缺點了。第二,其實這就是熟人組了個養老局,還需要花一大筆費用僱傭幹活的人,跟養老院在本質上區別不大。再說養老院的約束好的一面是人心會更老實,這種朋友之間的,一旦有了矛盾,說解散也就解散了,完全不穩固的模式。所以我是不看好的。
養老需要什麼,需要的是一定數量的錢,更需要的是家人情感上的牽掛,這條情感線對老年人來說至關重要,是晚年幸福的根本所在。你若問,你怎麼知道,你又沒老過。是這樣的,這件事即便要科學地研究,也只是一些社會的跟蹤調查,相關的社會學心理學調查都證明過這一點,更何況調查也未必都能獲得真心話,也就是說把那些嘴硬撒謊的結論都算進去,其實結果就更可信了,人的晚年幸福,需要親情需要友情。人之將死,沒必要騙人。
當然,我們在探討這種事情舉一些個例就沒勁了,有子女不孝的老人,甚至被毆打,也有貌似安享晚年的單身富人。但在分岔路口的慎重選擇上,我們依靠什麼,我認為並不是國外的一些調查,只是人到中年之後有孩子和沒孩子對比的一番徹徹底底的對生活的反思。生活意義感缺失的中年人捫心自問,相信心裡有數。
最後,以上的分析可能都是錯的,你不同意很正常。在這件事上跟任何觀念抱團或者慪氣都毫無必要,因為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無論主動被動你都得走上某一條路,而最終結果也只能是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