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縱隊的兩任司令員是開國中將,他們手下一個文書,後來晉升上將

2021-01-09 方哥說史

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是個很特殊的縱隊,雖然番號靠前,但成立比較晚,而且其他野戰軍都沒有第五縱隊這個番號。這個縱隊的前兩任司令員都是開國中將,他們手下的一個文書,後來晉升上將,您知道嗎?

1948年3月,東北野戰軍的獨立第一、第二、第三師,合編組建成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萬毅任司令員,劉興元任政治委員,全縱隊3.6萬餘人。萬毅後來被授開國中將,首任政委劉興元也是開國中將。

1948年11月,我軍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第五縱隊改稱解放軍第42軍,萬毅仍任軍長。不久,由原第五縱隊副司令員吳瑞林接任軍長。吳瑞林綽號「吳瘸子」,打紅了朝鮮半島,後來也是開國中將。

不過,第五縱隊還有一人更牛,後來成上將,此人名叫固輝,原是第五縱隊的一名文書。固輝,出生於1930年10月,遼寧省蓋平縣城關區民勝街人,出生在一個貧農家庭,1947年8月參加東北民主聯軍。

固輝先是遼寧軍區獨立2師5團1營1連戰士、通信員、文書,後來成為了東北野戰軍第5縱隊14師41團1營1連文書、4野第42軍125師374團1營1連文書。建國後,固輝跟隨吳瑞林軍長入朝作戰。

1955年,固輝被授予上尉軍銜。因為工作勤懇,固輝步步升遷,先後任團參謀長、團長、師副參謀長、副師長。1978年12月,他被任命為師長,帶領部隊勝利完成邊境軍事行動作戰任務,1983年他升任軍長。

1988年,全軍恢復軍銜制,固輝被授予中將軍銜。兩年後,固輝擔任南京軍區司令員,並於1994年晉升上將軍銜。他在南京軍區司令員崗位上一直幹到了1996年1月,為軍區部隊全面建設和軍事鬥爭準備作出了重要貢獻。

固輝將軍年輕時先後參加了東北秋季攻勢、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豫西剿匪、抗美援朝等戰役戰鬥,他不畏艱險,不怕犧牲,英勇殺敵,經受了殘酷戰爭環境的考驗,但也很少能照顧到家庭。1999年,年近七旬的固輝回到家鄉,父母都已過世,而當時他沒有能趕回來,老將軍揮筆寫了五個字:「忠孝難兩全」。2013年9月10日,固輝將軍因病在江蘇南京逝世,享年83歲。

相關焦點

  • 1955年授銜,縱隊司令員被授予中將,下屬卻當了上將,怎麼回事?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的「縱隊」這一編制相當於國民黨軍的軍級、整編師一級,縱隊司令就等於軍長。尤其是四大野戰軍中的東野,整體實力最強,一個縱隊往往達到五六萬人規模,和敵人一個兵團的實力差不多,縱隊司令的職務還是很高的。
  • 最年輕的開國大將 上將 中將分別是誰?誰最長壽
    1955年至196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制以後,這10年的時間裡被授予或晉升軍銜的將領有10名元帥、10名大將、57名上將、177名中將和1360名少將 。他們被稱為「開國將帥」。那麼在這些將帥中,最年輕的開國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分別是誰呢?
  • 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司令員,分別由誰擔任兵團司令員?他們都是誰
    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司令員後來都參與了授銜,其中最高的便是大將軍銜,到了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被改編為第二野戰軍,此時的建制也由縱隊編成了兵團,那麼第二野戰軍下轄三個兵團分別由誰擔任兵團司令員?我們接著往下看。
  • 此二人是全軍,唯獨當過兩個兵團司令員的開國將軍,他們都是誰
    在革命戰爭年代的解放戰爭時期,開國元帥們都是任野戰軍司令員,政委,副司令員,還有任其它職位的。然而,開國大將人選任職,職位有不同,有任野戰軍副司令員,還有搞後勤的,也有兵團司令,或者政委人員都有被授予大將軍銜。
  • 志願軍兩位空軍司令,都曾統領王牌縱隊,一個是上將一個是中將
    前後共有兩位司令員。這兩位司令員都不是專業的空軍將領,他們之前都是陸軍的精英,一個叫劉震,一個叫聶鳳智。他們兩位至少有三個相同之處。其一,他們都是湖北人,劉震是湖北孝昌人,聶鳳智是湖北紅安人,他們都是鄂豫皖紅軍走出來的名將,所不同的是,劉震是紅二十五軍的,而聶鳳智則一直都在紅四方面軍中。
  • 東野這位師長直升縱隊司令員,後成開國少將,縱隊政委是開國中將
    抗戰勝利後,八路軍進入東北後,建立東北人民自治軍,後來改稱為東北民主聯軍,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野戰軍。東野有一位師長直升縱隊司令員,後來成為開國少將,縱隊政委是開國中將。當時,東北野戰軍下轄2個兵團部、12個步兵縱隊,這位司令員就是第十二縱隊司令員鍾偉。鍾偉,出生於1911年10月26日,湖南平江人,1930年7月參加紅軍,先後在紅三軍團、十五軍團任過職。鍾偉先後任過紅三軍團第十團政治處主任、紅十五軍團第七十八師政治部主任。
  • 王必成手下一個團長為開國大校,為什麼能在33年後晉升為上將?
    整編後的第三野戰軍,仍由陳毅任司令員,政治委員和前委書記,粟裕任副司令員兼第二政治委員,譚震林任第一副政治委員,張震任參謀長。 後來王必成成為粟裕的得力幹將,跟粟裕學到了很多的指揮藝術,在抗戰末期的1945年2月王必成任蘇浙軍區第一縱隊司令員。解放戰爭中王必成曾任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司令員。
  • 湖南邵陽開國中將如雷貫耳,其中一位任鐵道兵司令員時間最長!
    邵陽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比如湘西南特委舊址坐落在湖南省邵陽市新邵縣龍山之腳太芝廟鎮旗行山下,1928年,湘西南特委從瀰漫著白色恐怖的邵陽城區來到了這裡,老百姓親切地 叫它「新花院子」,邵陽總計有7位開國將軍,其中兩位將軍是中將,他們都參加了平江起義和歷次反圍剿鬥爭,那麼他們是誰呢?
  • 二野下轄9個軍,只有3位軍長擔任過縱隊司令員,他們分別是誰
    淮海戰役勝利後,中原野戰軍也被改編為第二野戰軍,當時中原野戰軍有七個縱隊,這7個縱隊被改編為7個軍,不過第二野戰軍有3個兵團,按照三三制的要求,當然應該有9個軍配置,而剩下的兩個軍則是中原軍區的部分兵力了。不過在這9個軍中,只有3位軍長曾擔任過縱隊司令員,他們分別是誰呢?
  • 四野任過縱隊司令的1955授銜時,6上將、7中將,他4個為何少將?
    1955年授銜時,任過四野縱隊司令的上將有李天佑、劉震、韓先楚、鄧華、洪學智、黃永勝,中將有吳克華、程世才、胡奇才、萬毅、詹才芳、梁興初,少將有曾克林、段蘇權、鍾偉、賀晉年。四野有百萬雄師,一個縱隊有5-6萬人,打出了韓先楚、鄧華、劉震、梁興初等一批名將。所以,在授銜時,李天佑他們授上將無可厚非。而吳克華等授中將也正常,後來,吳克華還擔任過5個大軍區的正職,這是我軍在高級幹部使用上罕見的。
  • 三個了不起的開國大校,後晉升上將軍銜,其中一位過百歲還健在
    而在校官裡面開國大校有1266人,在這裡面有三個了不起的開國大校,後來都晉升為了上將軍銜,其中一位過百歲還健在,他們都是誰?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授予了開國大校軍銜。萬海峰在南京軍事學院學習後繼續在從事軍事方面, 後在北京軍區和成都軍區擔任副司令以及政治委員,1988年授予的17位上將軍銜裡面,就有萬海峰。萬海峰的夫人趙政是一位軍人,1955年時授予了少校軍銜,1961年晉升中校。如今的萬海峰將軍還健在。
  • 中原野戰軍七大縱隊司令員和政委都是誰
    叱吒中原大地的劉鄧大軍,在解放戰爭時期先叫晉冀魯豫野戰軍,後來改稱中原野戰軍。按照編制,中原野戰軍下轄7個縱隊。這些縱隊司令員和政委都是誰?後來成就如何?第一縱隊司令員是楊勇,政委是蘇振華。楊勇是「三楊開泰」的「三楊」之一。建國後的楊勇擔任過北京軍區司令員和新疆軍區司令員。
  • 楊姓1955年開國將軍大全:四位上將、三位中將、少將兩位數!
    二、楊得志上將楊得志,湖南株洲人,1980年起,任國防部副部長,解放軍總參謀長,軍委常委、副秘書長和政治委員。三,楊志成上將楊志成,貴州省三穗縣人,他是貴州省唯一一位開國上將,也是僅有的幾位參加過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的開國上將之一。
  • 支隊長為中將,支隊政委為少將,手下一個營教導員成為上將
    不過他們沒有想到他們手下的一個教導員後來的軍銜會超過他們,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他們。 第4支隊支隊長廖容標,於1912年10月3日出生於江西省贛州市贛縣韓坊鄉水口村一個貧農家庭。12歲入私塾,15歲時因父病逝,被迫輟學種田,撐持全家生活,貧困的生活使他養成吃苦耐勞的性格,但他有一股不服輸的精神。
  • 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司令員,他的名氣最小,後來最高壽
    它總共下轄七個縱隊,縱隊司令員中,有一位大將,三位開國上將,三位開國中將,而且他們後來成就很大,有大軍區司令員,有志願軍司令員,有國防部長,等等。要說誰的成就最大,這個恐怕是見仁見智,各有千秋。那麼,誰的名氣最小呢?這個顯而易見。你看,一縱司令員楊勇,那是赫赫有名的三楊之一,名聲非常響亮,還是最後一任志願軍司令員。
  • 瓊崖縱隊司令員無軍銜,副司令員都是什麼軍銜,誰的軍銜最高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海南島上有瓊崖縱隊的接應。韓先楚再能打,如果沒有瓊崖縱隊的接應,他還是很難成就解放海南島蓋世奇功的。韓先楚是開國上將,那麼,瓊崖縱隊的領導人都是誰呢?他們後來什麼軍銜?瓊崖縱隊的副司令員換了好幾位,司令員長期由馮白駒擔任,很遺憾,馮白駒沒有軍銜。馮白駒是海南瓊山人。
  • 少共國際師四任師長,第三、四任成中將和上將,第一任解放後犯錯
    先說說第二任師長吳高群  早年,他結識了鄧子恢,在其影響下參加了工人運動。  解放時期,他調任東北任吉林軍區司令員,後擔任獨立師長、6縱副司令員兼參謀長、1縱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軍長等職。  解放後,被評為準兵團級,授予了中將。
  • 新編第四旅成立後,三位負責人後來都成為開國中將,他們分別是誰
    1944年為了抗戰形勢的需要,成了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其中新編第四旅便是其中之一,可能很多人對於這支部隊不是很熟悉,不過說起這支部隊的三位負責人可都是非常厲害的人物,1955年大授銜時,旅長,政委,參謀長三人都被授予了開國中將,其中政委還是開國第一中將,那麼這三人分別是誰呢?
  • 東北野戰軍第二兵團司令員無軍銜,參謀長成中將,他們是誰?
    只不過,這兩個兵團首長後來的成就卻大不相同。第一兵團的司令員蕭勁光後來成為大將,兵團政委黃克誠也是大將,而第二兵團呢?司令員無軍銜,參謀長成了開國中將。相比於第一兵團來說,第二兵團首長軍銜真的不高。那麼,第二兵團的司令員是誰呢?他就是程子華,當年紅二十五軍的軍長,紅十五軍團的政委,應該說在紅軍時期,程子華的級別非常高。
  • 不看資歷,只看戰功,在開國中將裡,還有誰達到授予上將的標準
    跟著他們的職位不同,立下的功勞不同,分別授予了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能夠授予元帥的功臣自然是戰功赫赫,在革命戰爭年代做出的貢獻也是最大的。然而,能夠評為元帥軍銜,除了戰功以外,資歷以及在革命戰爭年代所擔任的職位也很重要。所以,並不是說你戰功顯赫,才能夠評為元帥軍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