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戰爭片,《亞瑟王》的場面明顯不夠大。畢竟對比我國動不動幾千上萬人結隊群毆的人數優勢,那時候蠻荒之地的英倫三島本身就是個地方不大,人口也不咋多的地界兒。
所以,他們三方勢力糾纏,以及最後,羅馬兵團遺留者,本地土著居民實力,以及北歐維京人入侵者三方面的正面交鋒,往死裡湊,也就千兒八百人,聚集在方圓兩三平方公裡的範圍裡的戰鬥,在向來以人海戰自傲的我國而言,這就是一場局部戰爭,再往小裡說,估摸就相當於一場群毆!
而且,導演確實不擅長拍攝戰爭場面,通篇打來打去算得上戰爭場面的就只有高山冰湖阻擊戰和最後的大決戰了。所以,整體劇情裡,充滿對當時羅馬帝國退出英吉利群島,然後當地土著勢力崛起,在亞瑟王的英明領導下集中全力對抗北歐南下的維京人的故事。
剝去了亞瑟王和圓桌騎士身上閃耀的傳說與神話的光輝,把他們現實生活裡的樣子展現出來,結果,英國人心目裡結束了黑暗蠻荒的魔法時代,開啟了協調團結的人治時代的歷史英雄,就變得灰頭土臉了。
《亞瑟王》是一個標準的國際化流程劇組,主力由英國人組成,而德國,丹麥等資源的加入,堪稱一場跨國的打協調作戰。只可惜,導演安東尼·福奎阿水平有限,把一出男神薈萃的全景劇,給弄成了二流三角戀。
而且,本身立意有很大問題。畢竟作為神話與傳說人物的亞瑟王以及其王后,和他統帥的圓桌騎士團,就是一種當地神話和傳說。現實生活裡迄今為止還沒有足夠支撐這些人真實存在的現實證據。
所以,他們輝煌事跡的展現,你用魔幻的手法展現,弄得再神乎其神觀眾都樂意買單,但是,你要把他們降下神壇,用普通人的角度去解釋,就顯得不僅對這些傳說裡的騎士英雄個人的不尊重,也是對英國神話傳說甚至當地古文學的不尊重。
導演另闢蹊徑,想借著亞瑟王的名氣,還原當時那種在上古不同的力量間周旋和撮合,然後相互對抗,最終產生英國中世紀文明的基礎這個歷史真實的回顧。
所以,他將神話落實成現實裡中世紀中期英吉利群島被羅馬帝國放棄之後,如何在維京人的覬覦之下崛起的過程。甚至他還影影綽綽的影射了英吉利獨立是反抗中央集權的經歷,但是這種影射一旦被拿來當真,北愛爾蘭就更找到了獨立的理論依據。
所以,編劇想要借著亞瑟王推動英吉利獨立的讚歌,被導演的美國意識強加,變成了反抗暴政和集權,追求獨立自由的人民英雄。史詩級別的文學形象,變成了一個鼓勵獨立自由的外來者。(從頭到尾,亞瑟的身份都是純正的羅馬帝國後裔。)
所以,這部片子雖然被標榜成還原英國中世紀原始面貌,卻壓根兒不被正統的英國觀眾所接受!進而形成英國放映市場的疲軟與萎縮!
這一點上,拿著亞瑟王題材拍成《亞瑟王:鬥獸爭霸》的本土導演蓋·裡奇就聰明了很多。他用最玄乎的題材,刻畫了亞瑟王如何擊敗依仗黑魔方統治的叔父,最終成為新一代統治者的過程。雖然並不代表他最好的水平,最起碼票房和民族自信心是足夠了!
《亞瑟王》最厲害的是選角導演,他的選角眼光堪稱集合了當時歐洲主要流派的男神級別的男演員,其中就保包括了英國方面的主演克裡夫·歐文,艾恩·格拉法德,「小茶杯」休·丹西,雷·斯蒂文森這樣的基本班底,而且添加了「丹麥最性感男人」麥斯·米克爾森(米克爾森後來和小茶杯合作了限量級美劇《漢尼拔》),澳洲裔的喬爾·艾哲頓,
同時為了貼合北歐維京人的特點,請動了德國第一型男蒂爾·斯威格,
反派首領更是請動了瑞典國寶級老帥哥斯特蘭·斯卡斯加德(斯卡斯加德家族迄今有三位小輩在好萊塢發展,包括《真愛如血》系列崛起的"E大「亞歷山大·斯卡斯加德,《小丑驚魂》裡小丑扮演者」四妹「比利·斯卡斯加德和《維京傳奇》和《西部世界》同時參演的古斯塔夫·斯卡斯加德,這三,都是斯特蘭的親兒子!)
但是因為全實景和劇情需要,這些帥哥基本在劇情裡被折騰得灰頭土臉,唯一一個因為劇情保留了足夠好看的,是亞瑟送回義大利的領主之子的扮演者洛倫佐·德·安吉利斯 Lorenzo De Angelis。
作為純正的義大利後裔,洛倫佐繼承的是標準西西里島美少年的長相。在劇情裡,是一個堅守著古羅馬時期先賢道德標準的青年人。而這個青年人作為羅馬教會中殿培養的力量,在見識了羅馬帝國無法控制局勢,以及英吉利如火如荼的反抗運動之後,面對羅馬帝國日漸腐敗和衰微的局勢,回到羅馬,將開始他的作為。可惜,這是後話,不在這部劇所敘述的範圍之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