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是全世界治安最好、最安全的國家之一。
但很多00後可能並不知道,1990年代,因為國際國內形勢影響,加上當時流落民間的槍枝泛濫,國內發生了多起重大刑事案件。
老一輩可能對海南東方縣「東方黑幫」土匪集團、雲南賓館系列電擊殺人黑衣人、保定連環殺人惡魔、牡丹江魔鬼殺手等記憶猶新。
而1990年代的大案裡,不得不提的,還有湘鄂渝系列持槍搶劫殺人案。
主犯叫張君,他和團夥曾縱橫數省8年,犯案十餘起,殺死、殺傷近50人。
張君曾被媒體描述為「中國第一悍匪」。他的手段極其兇殘、狡詐,氣焰極為囂張。
11月20日,以張君犯罪事實為原型的電影上映了。吳彥祖飾演悍匪,王千源飾演警察。
它就是——
《除暴》
星級指數:★★★☆☆
一句話點評:衝著澡堂搏鬥,也值得一看
《除暴》以1990年代內地一個虛構的地區為背景。
觀眾首先可以直觀看到,電影在時代氛圍的還原上做得不錯。
富有年代氣息的街道、老式錄像廳、大眾洗澡堂、典型的BP機、綠色的警察服裝、激情掛曆等,都是那個時代的痕跡。
從類型上看,《除暴》是香港電影人極擅長的警匪電影。
在節奏、動作戲等層面上,香港編劇兼導演劉浩良,繼承了香港警匪片的傳統,《除暴》還是強於內地不少同類型電影。
電影一開始,就上演了以張隼(吳彥祖 飾)為首的六人犯罪團夥持槍搶劫黃金珠寶店的場面。
張隼外號「老鷹」。他像老鷹一樣敏銳兇殘陰鷙的性格,也體現得一覽無餘。
他的標誌性挑釁是,「講個笑話吧,好笑的話,留你一條命。」沒講好,直接開槍殺人。
初來此地的刑警鐘誠(王千源 飾)恰好撞見,隻身一人與匪徒展開搏鬥。
奈何鍾誠寡不敵眾,好在警方及時趕到,他才保住一命。
這一警匪對決,一下子就吊起了觀眾胃口:節奏快、剪輯凌厲、衝突激烈。
電影沒有多少廢話,也沒有什麼廢棄的情節,就是張隼一場又一場的搶劫殺人,警方一次又一次的圍追堵截。
《除暴》並不像有些警匪片那樣,刻意把匪徒的智商寫得弱智,以凸顯警察的高大上。
相反,它正視1990年代警方在偵查技術上的「落後」,比如沒有監控。
而匪徒一點也不弱智,該團夥注重協作、分工明確、心狠手辣。
在搶劫前,甚至會事先模擬整個過程,嚴格控制犯罪時間。
因此,警匪的每一次對決,都是勢均力敵、險象環生。
《除暴》的動作戲,也拍得好看。
比如悍匪直接在街道上開槍↓
巷弄裡的追車、巷戰、爆炸↓
沒有花哨的編排,而是直觀展示在觀眾眼前,具有強烈的臨場感,令人腎上腺素飆升。
至於張隼和鍾誠在澡堂赤膊上陣、近身搏鬥,更是拳拳到肉、乾淨利落。
電影的動作戲,有著那種原始的、純粹的暴力美感。
《除暴》不避諱呈現匪徒的「狠」與「惡」,因此在尺度上也有所突破,比如悍匪槍殺平民與警察、把手雷塞到無知孩童手中。
更難得的是,電影最後出現了槍決張隼的鏡頭。
黑白鏡頭,肅殺壓抑的氛圍,恐懼的面孔,令人嗅到死亡將近的氣息,不寒而慄。
可以說,從警匪類型片角度看,《除暴》的完成度是合格的。
演員的表演,也是合格以上。
王千源自不必說了,作為警匪片的常客,雖然有觀眾認為他表演重複,但也要承認:他的確能夠讓角色立住。
不會太驚喜,但也不會出戲。
真正有突破的,是吳彥祖。
這應該是他從影以來,最「匪氣」、也最「醜」的一次表演。
《除暴》並不是吳彥祖第一次飾演反派。
2004年的《新警察故事》,他飾演的阿祖青澀帥氣又叛逆狠毒。
吳彥祖的顏值和演出,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除暴》是中年進階版的「阿祖」,更陰險、更狡詐、更殘忍。但他平時又顯得冷靜、不動聲色。
蓄起長發留著鯔魚頭、扮醜後的吳彥祖,飾演出了張隼的這種反差。
不過,他演技的高光時刻,還是槍決前的那幾個臉部特寫。
那是我們第一次在他臉上看到驚懼、絕望、恍惚和失神。
這個表情,相信可以震懾許多犯罪分子。
《除暴》盡善盡美了?
也沒有。
它亦有一些缺陷和不足。
一方面,是故事的邏輯出了問題。
電影的情節很緊湊,但情節的很多內部邏輯語焉不詳,觀眾是被情節推著走的。
比如悍匪們的犯罪細節,怎麼踩點、怎麼布局、怎麼拿到一些內部信息(比如保險柜型號),基本是一筆帶過。
除了藉助繩扣開了四個保險箱,讓觀眾「長了一點見識」。
悍匪在多個城市犯罪,各城市之間有什麼關聯?
如此短時間高頻率作案,又是如何做到的?
他們之後又是怎麼逃竄,如何銷贓的?
《除暴》花費精力講了多個案件,但都是梗概式的。
它挺「好看」,但缺乏像《無雙》那種能夠給觀眾提供信息增量的「驚喜」。
另一方面,電影對人性的挖掘本還可以更深入一點。
張隼和鍾誠的平行蒙太奇剪輯頗為巧妙,充分凸顯了「最懂罪犯的警察」和「最懂警察的罪犯」之間的雙雄對決。
這讓有些觀眾聯想到了《盜火線》。
不過張隼和鍾誠的關係,缺乏《盜火線》對人性孤獨和憂鬱的挖掘。
譬如,張隼緣何如此兇殘?
他為何被春夏飾演的文娟打動?
他對母親很孝順,與他悍匪的面目,如何協調在一起?
鮑起靜飾演的母親,前後雖然只出現幾分鐘,但這個角色反倒有著多重的人性空間。
無論是鍾誠找來時她眼神裡的閃躲,還是聽到澡堂裡鬥毆聲時摘下助聽器,都讓我們窺見這個母親內心的糾結與痛苦。
《除暴》裡的鐘誠和張隼,恰恰欠缺了那麼一點「糾結」。
這也有可能不是編劇的問題。
畢竟在嚴格的審查條件下,編劇不敢過多著墨警察的「灰色」,也要徹底避免「洗白」匪徒的指控。
總的來說,《除暴》瑕不掩瑜。
它有香港警匪片的底色。
其以內地故事為原型,也試圖拓展內地警匪片的尺度。
在這個傳統的電影市場「淡季」,《除暴》是11月電影院線可看性最高的商業片之一了。
衝著吳彥祖的突破性演出,以及他和王千源的澡堂搏鬥,《除暴》還是值得一看的。
http://www.wuhanews.cn/a/23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