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捉風捕影)
電影史上,很多導演憑藉處女作一鳴驚人並奠定自己的風格,比如27歲拍出《四百下》的特呂弗,30歲拍出《筋疲力盡》的戈達爾,但是,20歲就拍出《我殺了我媽媽》並橫掃坎城三項大獎的哈維爾多蘭,仍不得不讓人驚嘆,他被冠以神童之名,顏能舔屏,才華讓人驚豔。從第一部作品至今,他的每部影片都保持了極高的水準,並樹立了極具個人特色的風格化影像。
哈維爾多蘭
觀看哈維爾多蘭的影片,首先撞擊眼球的是影片中華麗的色調,古怪大膽的高飽和配色、讓人印象深刻的構圖、光線的明暗變化,大塊大塊的背景色非但沒有讓影片陷入廉價的質感,反而因為導演傑出的審美而有了一種復古的韻味。
電影內外都個性十足的哈維爾多蘭
導演總善於在各種色彩中尋找到一個平衡,然後利用特寫鏡頭、慢動作來放大情緒,從而讓影片有一種不現實的浪漫感。當然,絢爛的色調與浮華的外表下,影片多聚焦於邊緣群體以及母子關係這兩個命題,影片結尾也往往不提供解決方案,導演只負責把問題擺出來。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哈維爾多蘭繼承了法國新浪潮對現實的關注和一種無果的惆悵,剪輯中多跳幀,人物往往沒有動機,在一種無因的反叛裡尋求內心情感的宣洩。
影片《我殺了我媽媽》
2009年,哈維爾多蘭處女作《我殺死了我媽媽》驚豔坎城,這個不到20歲的少年影片中雖然有著未經打磨的不成熟與粗糲,但對影片主題表達的迫切,對情感的探討與反思使得他的影片擁有最觸動人心的力量。
本片哈維爾多蘭一手包辦,自編自導自演
這部影片取材自自身經歷,講述了母子之間以愛為名卻往往難以溝通最終彼此傷害,影片中常有意識流的幻想畫面出現,比如當兒子羨慕別人家母子關係融洽時,他回憶起了自己年少時候和母親打鬧的場景,這恰恰是他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渴望。MV式的鏡頭和唯美的畫面讓影片充滿詩意的美感,慢鏡頭與音樂的相得益彰,讓觀眾沉浸於畫面中,被影片的情緒所牽引。
影片《雙面勞倫斯》
彼此相愛,但隔閡無法消除,這既是親情,也是隨後《幻想之愛》和《雙面勞倫斯》中的友情與愛情,無論是同性還是異性,來自母親還朋友,在多蘭的影像世界裡這都是「不可能實現的愛」,這種痛苦與探索與哈維爾多蘭本人的經歷緊密結合,單親家庭、同性戀,他將自己的思考與孤獨感通通付諸電影,用一種客觀而真誠的視角剖析並表現出來。
影片《媽咪》中多採用封閉式構圖
在《媽咪》中,哈維爾多蘭繼續了他一貫的電影主題,講述了一個單親家庭中母子互相依賴而又充滿隔膜的關係,暴躁的孩子以及文化程度低的母親,二者彼此相愛卻難以溝通。影片前半部分採取1:1的畫幅,用簡潔的正方形人人物框住,視線窄的只能容下一個人,強迫觀眾把注意力集中到人物的面部表情、動作上,營造了一種壓抑的氛圍。
而這也成就了影片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一幕,在影片中段,男主角伸開雙手把畫幅拉開成16:9 ,輔以經典搖滾的配樂,給人一種豁然開朗之感,主人公的生活由前半部分的壓抑轉向了明快輕鬆,象徵著一種對於自由的嚮往與熱愛,也是整部影片中情緒最歡快的部分。
音樂也是哈維爾多蘭影片中極其重要的一個敘事元素。他喜歡各種各樣的配樂並將它們適時安排在讓人驚豔的場所。《媽咪》中,母親在送兒子去醫院的時候,她的想像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漸漸展開,作為一位母親,她對於兒子未來生活的所有美好想像都在這一部浪漫的鋼琴聲中緩緩鋪開,一幕幕人生場景的轉換毫無凝滯,配樂使得這段情緒不斷膨脹,並最終在樂章終結時所有畫面戛然而止,現實的幻想的強烈對比造成了巨大的反差,而這,更能說明母親的絕望。
精緻的構圖、高飽和的色彩、超現實主義元素、匠心獨運的配樂、無處不在的隱喻手法,哈維爾多蘭始終有著一以貫之的風格,最近有一句話很流行,始於顏值,忠於才華,哈維爾多蘭對這句話簡直就是絕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