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全長10.22公裡、有著「不良地質博物館」之稱的廣(通)大(理)鐵路祥和隧道順利貫通,為今年7月昆明至大理開行動車奠定了堅實基礎。屆時,從昆明至大理行程僅需2小時左右。
未來5年,大理還有更大的夢想:2月2日大理白族自治州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5年內將在鳳儀規劃建設雲南第二高鐵樞紐,爭取大理高鐵樞紐站和大保、大臨鐵路建成通車。
「廣(通)大(理)鐵路擴能改造進展順利,控制性工程祥和隧道2月6日已貫通,3月份開始聯調聯試,6月30日或7月1日將開通動車,每天開行12對,乘客將在完成提升改造後的大理火車站乘車,昆明至大理僅需2小時10分左右的車程。」
大理州重點建設辦公室副主任董以文說,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提出,為適應高鐵開通,重新規劃提升動車客運站,下一步將在大理建設高鐵客運站「洱海站」,選址初步確定在鳳儀紅山附近。
高鐵站建成後,中國鐵路總公司還將建設車務段、機務段、工務段、供電系統4個站段。以高鐵站為依託,中鐵二院已作出了客運、貨運分離的相關規劃,貨運大件到祥雲,小件到大理東。還將建設動車所、客車整備所,最大限度滿足長距離、大運量、高速化客貨運輸需要,將大理打造成雲南第二大高鐵樞紐。
已納入國家鐵路網規劃的廣(通)大(理)鐵路擴能改造開通在即,大(理)攀(枝花)鐵路有望今年啟動,大(理)瑞(麗)、大(理)臨(滄)兩條鐵路將於2021年通車,大(理)蘭(坪)鐵路已開始在做預可研。這些鐵路骨幹線的建設,將有效溝通滇西、滇中,川渝及華東地區,聯通滇南地區乃至東南亞地區,使大理真正成為雲南第二鐵路樞紐。
2月6日,大理-滄源往返直飛航線開通,大理機場的航線總數已達到23條。大理機場應急增容擴建將於今年完成,新增11個機位、6000平米候機樓,可滿足200萬人次飛行需求。今年還將啟動大理機場中期1000萬人次吞吐量改擴建,啟動賓川一類通用機場建設。5年內將建成2個以上通用機場,開通口岸機場。
今後5年內,大理州還將力爭建成大(理)攀(枝花)高速、楚(雄)大(理)高速複線、大(理)南(澗)高速、大(理)漾(濞)雲(龍)高速、南(澗)景(東)高速、鶴(慶)關(坡)高速、賓(川)南(澗)高速、雲(龍)蘭(坪)高速、鶴(慶)劍(川)蘭(坪)高速等9條高速公路,全面實現「縣縣通高速」。
今年大理將繼續強化旅遊市場綜合監管,嚴厲打擊不合理低價、強買強賣、尾隨兜售等違規行為,實施好「一部手機遊雲南」項目,加強自駕遊精品線路開發,加快智慧旅遊建設進程,以「政府管理服務無處不在」「遊客旅遊自由自在」為目標提升管理服務水平。
著力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紮實做好大理古城創5A級景區整改複評,推動雞足山5A級景區創建工作,穩步推進蝴蝶泉等2個4A級景區創建;加快實施雙廊雞足山大景區、漾濞石門關等86個重大旅遊項目,推進旅遊廁所建設。
加大國內重點旅遊城市直航和省內環飛力度,力爭新開通航線3條;加快推進國際航線包機直飛工作。搶抓城際鐵路開通機遇,掀起新一輪旅遊推介熱潮。確保接待海內外旅遊者和旅遊業總收入分別增長10%、15%以上。
加強城鄉綠化和森林生態建設,到2020年城鎮建成綠化覆蓋率達38%以上、全州森林覆蓋率達62.4%以上。加快六大產業和新材料、消費品製造等後續產業發展,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這3張牌。
「綠色能源牌」:提升以祥雲飛龍為重點的循環經濟、力帆駿馬為重點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水平,推進水電鋁材一體化發展,著力把鶴慶建成雲南最大的清潔載能產業基地,力爭把清潔載能產業培植成為千億元產業。
「綠色食品牌」:以工業化理念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把核桃、茶葉、乳畜、果蔬分別培植成為生產加工銷售一體的百億元產業。
「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推進醫養結合的大健康產業,以「一部手機遊雲南」建設推動全域旅遊發展,實現1戶旅遊企業上市,新增5A級景區2個,努力把大理建設成為世人健康生活嚮往之地。
今年,大理將加大產業扶貧力度,發放產業扶貧貸款30億元以上,壯大貧困地區村級集體經濟。加強技能培訓,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轉移就業3.6萬人以上。落實好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和各類社會保障政策,防止因學因病因災因殘返貧。用好教育部定點幫扶機遇,紮實推進滬滇扶貧協作,強化社會、行業幫扶。
實施好易地扶貧搬遷新增任務,完成四類重點對象農村危房改造2萬戶,確保農村危房今年消除80%以上。全面推進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自然村通村公路4000公裡,確保所有自然村通手機信號、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看得上電視。
全力實施貧困村整村推進等項目,提升153個深度貧困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努力營造自立自強、致富光榮的社會氛圍。確保7.7萬貧困人口淨脫貧,漾濞、永平2個貧困縣摘帽。
今後5年,大理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提前完成洱海保護治理「十三五」規劃項目,抓緊實施完成洱海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規劃。突出科技治湖、依法治湖、工程治湖、生態治湖、全民治湖、河湖長治湖,持續開展「七大行動」確保洱海生態環境保護藍線(洱海湖區保護界樁線)、綠線(洱海湖濱帶保護界線)、紅線(洱海水生態保護區核心區界線)「三線」劃定落地,加快推進生態移民搬遷,實施環湖溼地生態系統建設,打造一流的環洱海綠道慢行系統。發展高效節水農業30萬畝,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將洱海流域打造成綠色生態農業示範基地。確保洱海水質穩定向好,確保30個月、力爭35個月達到II類水標準。
今年,將持續推進「七大行動」,加速推進洱海流域截汙、治汙等項目建設,確保上半年實現流域截汙治汙全覆蓋,力爭年度完成投資60億元以上。推進洱源西湖生態搬遷,啟動搬遷152戶、716人;抓實洱海生態環境保護「三線」劃定範圍內搬遷、拆遷工作,力爭建成20公裡以上綠道慢行系統。
創新流域監管長效機制,保持環境執法高壓態勢,嚴懲違法建設、排汙、經營等行為,推進客棧餐飲規範有序發展。破解農業面源汙染防控難題,完成洱海流域規模化養殖場搬遷,推廣使用有機肥3萬噸,抓實洱海流域10萬畝高效節水種植和2萬畝規模化經營。強化斷面水質監測,完善藍藻防控措施,確保藍藻水華得到有效控制,確保洱海水質穩定保持Ⅲ類、6個月達到II類。
來源:春城晚報
大理電視臺 李玲 整理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