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賽季,中超聯賽開始實施U23政策,即中超球隊報名的十八人名單中,必須有兩名U23以下球員,其中必須有一人為首發。
足協出臺U23政策的目的和初衷在於讓隊員們在聯賽中得到更多鍛鍊,儘快提高水平,以便在各級國字號球隊在國際大賽中取得更好成績,但這與俱樂部投資人的初衷是相悖的,投資人投資足球是逐利行為,尤其是豪門球隊,他要的是球隊能馬上出成績,沒有時間也沒有耐心來培養年輕球員。足協與俱樂部之間的博弈就此「拉開大幕」。
誠然,在U23新政的「指揮棒」下,雖然不少球隊鑽了新政沒有規定U23球員出場時間的「空子」,很多球隊都出現開場不到十分鐘就把U23球員換下的應付了事情況,但U23球員在足協新政的「關懷」下,當年劉奕鳴、胡靖航、張修維、鄧涵文等球員都在各自球隊的主力,韋世豪,唐詩,高準翼等在俱樂部獲得一定出場機會,表現也不錯。
2017賽季,上港的張華晨經常開賽不到十分鐘就被換下
2018賽季,升級版的「U23新政」在2017賽季的基礎上,U23出場人次不少於出場外援人次。與2017賽季的新政相比,加大了對U23球員的使用力度。足協的出發點是確保本土年輕球員擁有更多出場時間,但這「變相」擠壓了外援的比賽空間,這對花高價引進外援的俱樂部來說無疑是一個「打擊」。足協與俱樂部之間勢必又將展開博弈。
升級版的「U23新政」增加了U23球員上場人數,看似為年輕球員提供更多上場機會,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俱樂部可以讓一名U23球員進入首發陣容,開賽後很快便將其替換下場,換上真正的主力球員。只要不出現傷病或其他意外情況,在比賽尾聲階段再將兩名U23球員替換出場。顯然,在使用三外援的情況下,保證了U23球員一人首發,三人出場,順利完成了足協的規定。如此一來,足協新政的效果將大打折扣。足協與俱樂部之間的博弈「升級」。
2019賽季,「3.0版本」的U23新政出臺,不再將U23球員使用人數與外援使用人數掛鈎,在不要求中超球隊每場U23出場人次的前提下,各俱樂部必須保證全場比賽都至少有一位U23在場。「3.0版本」的U23新政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之前「1.0版」和「2.0版」的漏洞,可以避免U23球員首發出場幾分鐘就被被換下,U23球員換上一分鐘就被換下,U23門將跑到場上去打前鋒等「怪象」。
天海U23門將馬鎮替補出場擔任前鋒,五分鐘後又被換下
U23政策實行近四年,國青在印尼亞青賽小組賽中,兩戰皆敗,一球未進,提前一輪出局;在本土舉行的U23亞洲杯中,中國U23隊以一勝兩負的成績結束小組賽,無緣小組出線;在今年年初的U23亞洲杯暨2020東京奧運會男足預選賽的小組賽中,國奧隊小組賽三敗且一球未進,無緣東京奧運。這幾年,國青、國奧的成績「慘不忍睹」,足協制定U23政策的初衷達到了嗎?
實行U23新政後,國青國奧戰績均不佳
自2015年恆大亞冠再次奪冠後,再無中超球隊問鼎亞冠。無論恆大、上港、國安、魯能,在亞洲賽場上的成績均難令人滿意。豪門俱樂部追求成績這一目標看來也未達成。
年輕球員是中國足球未來的希望,新政是對各俱樂部青訓水平的考驗,對U23球員是機遇更是挑戰,年輕球員只有通過平時努力訓練,提升球技,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但通過什麼樣的方式方法,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手段,來提高中國年輕球員的水平,亦值得足協相關領導及各俱樂部管理層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