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活在別人的嘴裡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河南一女子因情感受挫跳下五米深井,一男子救人後自誇:「沒我不行」。這本是一件值得正能量的好事,但是評論區裡卻參雜著很多冷嘲熱諷的聲音,「主要都是在說這個男子實在是太傲了」,這到底是種怎樣的現象,為什麼做了好事連自豪一下都不被允許?
儒家思想在我國傳承千年,數千年的沉澱讓我們的二十歲的思維模式國外六十歲的人一般。從小我們就接受著儒家,三字經、論語是每一個中國人記憶深處的東西,隨著年齡的增長,後來才發現,年少不知其中意的詩句古語,其實早已融入我們的骨血裡,最後這些思想在社會和歲月的打磨下,風捲殘雲般的構建我們的我們的認知體系。謙虛才能使人進步,驕傲必定使人落後,恃才傲物的人肯定德不配位……
種種牽絆之下,在中國做了好事、善事不能說似乎成了一個枷鎖,一旦做了好事,自己嘴裡說出來的都是在作秀,必須要做很久之後被不相關的人曝光,然後才能成為一件皆大歡喜的好事。那這種狀態究竟是好還是不好?
通常來說大多數的事,其實都沒有好壞之分,做好事不留名的思想並沒有什麼問題,這更像是一種內修,只要能熬過這個階段迷茫,思想高度會拔高一個層次,但是沒到一定思想高度會打壓一個人的積極性。畢竟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做了一件好事能得到讚揚的喜悅會讓人充滿動力,但是永遠不要搞混事情的重點,那就是如果沒有讚揚,那麼你做的這件事就真的沒有意義了嗎?肯定不是,做一件事的意義只存在於你覺得是否有意義!
付出和回報最不成正比的職業應該是畫家吧,大多生前悽苦潦倒,死後反而萬人讚頌。「你不知道他的樣子,但你記得他的名字」。他們用了一生來做一件熱愛的事,但是直到死去也未找到知音,但是誰能說他所做的一切沒有價值呢?
你是活在自己的心裡,還是活在別人嘴裡?或者說,你是要活成你想要的樣子,還是別人給你定好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