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適合:哲學愛好者,戀愛中的小夥伴。
編輯 | 知春鹿
1787字 | 4分鐘閱讀
都說愛情是甜蜜而浪漫的,兩個人在一起就仿佛擁有了全世界的快樂。那麼,戀愛和哲學有關係嗎?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這本書,通過戀愛的話題,將高深的哲學理論變得通俗易懂起來,幫助大家簡單輕鬆的理解哲學世界。
前幾天,我在餐廳就餐,隔壁桌一對年輕的小情侶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女孩問男孩:「你到底愛不愛我?」
男孩反駁道:「當然愛你,親愛的,我怎麼可能不愛你呢?」
女孩問道:「那你怎麼證明你愛我?為什麼你的朋友圈裡,我一張照片都沒有?你是不是怕你身邊的朋友知道我的存在?」
男孩有些難堪,連忙解釋道:「親愛的,朋友圈客戶太多了,發這些不太好。我是真的愛你的,要不吃完飯去給你挑兩件衣服,或者你想吃什麼,我都滿足你,好嗎?」
在熱戀的情侶中這樣類似的對話並不罕見。女孩想要男孩證明自己愛她,但男孩靠滿足女孩想要的美食和服飾,真的能證明自己的愛是真實可靠的嗎?
「怎麼證明你愛我」,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如同沒完沒了的問別人「為什麼」一樣,都會讓人陷入困境,因為兩者的問法雖然不同,但任何答案都不能徹底地完美回答。
古希臘哲學家阿格裡帕曾專門討論過這種類似的問題。接下來,我將給大家介紹阿格裡帕的「三難困境」。
阿格裡帕是古希臘晚期的哲學家,他提出的三難困境卻在哲學界廣為人知。三難困境是這樣一類情形:你有且只有三種選擇,可哪一種都不可接受。哪個選擇都是絕境。
「枸杞到底能不能養生?」在中醫文化的薰陶下,很多人覺得枸杞能養生。質
疑中醫的人則認為枸杞養生不足為信。
假設路人甲說:「枸杞可以養生。」路人乙則問:「為什麼可以養生呢?」甲遲疑了一下,轉念回答:「人們都這麼說啊!」乙不服氣地回應:「大多數人真的都認為枸杞養生嗎?而且,人們都說枸杞養生,枸杞就養生嗎?」對話至此,甲和乙大概已經決定相互拉黑,老死不相往來了。
但是,我們假定甲乙是完全理性的,他們只想把問題搞清楚,不摻雜任何個人的榮辱。於是,雖然甲被問得有些難堪,他還是決定繼續回答乙的追問。三難困境終於出場了。
阿格裡帕指出:如果繼續討論,不斷回答「為什麼」,就會有三種可能的情形。要麼理由的鏈條無限延伸,要麼鏈條回到之前提過的某個理由,要麼鏈條終止於某點。只要討論還在進行,就有且只有這三種可能。而阿格裡帕認為,三種情況中的任何一種都不可接受。任何一種都將使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堅持自己的觀點。
「無限延伸」,就一輩子也吵不完
無限延伸,是指隨著對話的進行,被問的一方總能找到新的理由。永不終結。比如對於「人們都說枸杞能養生」,甲可以繼續解釋:「我相信人們都這麼說,因為我聽到了。」接著又講「我不耳背,所以別人說的時候我聽得清楚」,以至無窮。
哪怕你見到戀人時總會伴隨著完美的幸福感,比「吃蛋糕」和「玩手機」更強烈,你都沒理由相信「我喜歡對方」。畢竟,你的理由又是什麼呢?是「看到對方就感到無比開心」嗎?可是「為什麼」呢?你憑什麼相信自己看到對方就無比開心?或者,你又憑什麼相信看到對方無比開心就是喜歡呢?
如果「循環論證」可行,人人就都能自說自話
所謂循環論證,就是用你想要的結論反過來證明所需要的前提。比如甲說,「枸杞養生,因為書上這麼寫」;而被問到「為什麼」時卻又說,「書上這麼寫,因為枸杞養生」。甲的證明就陷入了循環。「書上說枸杞養生」和「枸杞養生」一團和氣地相互撐腰,形成閉環。
對「怎麼證明喜歡」這個問題,戀人絕不能回答「喜歡你,因為見到你就會開心;而見到你就會開心,因為喜歡你。」這麼繞的表白聽起來浪漫,但對方只要頭腦夠清醒,就會懷疑自己看走了眼。
「鏈條終止」等於不講道理
理由的終止並不等於對話的終止。畢竟,當甲給出了他關於枸杞養生的最終理由時,乙還是可以鍥而不捨地問「為什麼」。甲可以對此怒吼,「別問了」「煩不煩」「算了,咱們還是吃飯去吧」。而他如果更嚴肅地回答,也只能「重複」剛剛的最終理由。
最終理由之所以是最終理由,就是因為沒有其他的理由的支撐。設想,戀人在嘉陵江邊吵架。一方為了證明愛對方,真的跳了江。對方心軟,說:「好啦我知道了。」可是在江邊吃瓜的群眾可能就不幹了。
他們扔下瓜,對兩位相擁的戀人說,「不對啊,跳江怎麼就證明喜歡對方了?跳江只證明你會遊泳啊!為什麼?」於是,雖然戀人因為心軟而不再刁難,對方也終究沒能完美地證明自己真的喜歡。
內容來源:
文章摘自《戀愛中的蘇格拉底》,本書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張小星。
內容簡介:
「你怎麼證明喜歡我?」
「你愛我的條件還是我本人?」
「我們是註定在一起嗎?」
……
戀人總愛問這些奇怪的問題。如果你給不出答案,對方一定會非常生氣。可是,這些問題其實非常艱深——一個人本人真的和條件不同嗎?什麼又是「註定在一起」?這些其實都是延續了千百年的哲學問題。本書以戀愛為視角,通過戀人的十個經典提問,講解十個基礎哲學問題,涵蓋認識論、形上學、倫理學等哲學基本領域。原來,戀人們在認真追問的時候,常常和哲學家不謀而合呢。
作者簡介:
張小星,巴黎索邦大學哲學博士、巴黎高師哲學系校友、北京大學哲學學士。留學法國近十年,西方哲學青年學者,成果發表於Analysis、Synthese等國際頂頂級哲學期刊,任Synthese專刊客座主編。
以上內容源自《戀愛中的蘇格拉底》
作者:張小星 / 圖片:網絡
策劃:扶意寒 / 編輯:知春鹿
文稿: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