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共和黨議員斯科特·佩裡在美國聯邦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的聽證會上呼籲,美國國會應該考慮立法將「美國在臺協會(AIT)」和「臺灣駐美國代表處」升格成為「大使館」,「臺灣駐美代表」蕭美琴也應使用「大使」稱謂,「以展現出美國對臺承諾堅定不移」。佩裡在聽證會上稱——
美國共和黨議員也是美國眾議院「國會臺灣連線」主席夏波,去年12月提出「臺灣特使法案」(TaiwanEnvoy Act),要求將「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升格成「大使」位階,且任命須獲參議院同意,他本人已加入聯署。
蕭美琴
佩裡叫囂,依照相同邏輯,他認為國會也應考慮立法將「美國在臺協會」與「臺灣駐美國代表處」分別認定成「美國駐臺灣大使館」及「臺灣駐美國大使館」,蕭美琴公務稱謂也該相應改成「大使」。
佩裡宣稱,類似措施能彰顯出「美國對臺灣堅定不移承諾的一小部分」,也顯現美方不會受制於北京。他強調——
「
這些措施也會讓世界知道,身為世界第一強國的美國重視與臺灣關係,並鼓勵其他國家與國際組織效法。
」
長期響應支持臺灣法案的美國共和黨議員泰德·約霍(Ted Yoho)則表示,美國必須迅速且果斷面對當前挑戰,「包括中國在軍事上對臺灣(地區)所造成的威脅,中國軍方在臺海部署軍力,還有該區域發生軍事爭端事件日益增加的問題」。他也指出,「沒有任何一方想要發生流血衝突,但是計算錯誤和溝通不良就可能造成爭端,因此美國必須採取戰略清晰政策,清楚表明對臺灣議題的立場,所有民主國家也應該這麼做」。
蔡英文12月10日接受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邀請發表演說,聲稱「臺灣也對臺海與日俱增的挑釁高度警戒」;解放軍軍機和船艦頻繁穿越臺灣西南方向海空域,「升高兩岸擦槍走火和誤判的風險」;並且污衊大陸「惡意散布虛假信息」,煽動民眾懷疑臺灣當局,「挑戰臺灣民主的弱點」等等。
蔡英文強調,她在過去4年多裡,履行增加臺灣防務預算的承諾,明年臺灣一般防務支出也將達到149億美元,佔臺灣人均生產總值的2.2%以上,她也相信「這樣的趨勢在未來還會持續發展下去」。她最後也感謝美國「依照臺灣的需求出售新型戰機,提升臺灣的不對稱戰力」,並重申這是美國與臺灣合作關係的重中之重,她期待美國能進一步討論共同關切的軍事防務情勢。
有臺媒算了一筆帳
2019至2020兩年間,臺灣就花費了165.6億美元採購美國武器,折合新臺幣5052.7億元,相當於臺灣人均負擔2.2萬元新臺幣,這還不算其他防衛預算。臺灣人均生產總值在2019年為25920美元,折合成新臺幣約為73萬元。這相當於每個臺灣人平均賺50元新臺幣,就有1元被用在了採購美國軍火。
對於相關議題,外交部發言人曾多次指出,一個中國原則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
我們敦促美方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停止提升美臺實質關係,停止與臺灣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停止在錯誤和危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則在11月24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
極少數「臺獨頑固分子公然挑釁國家主權完整的行徑決不能容忍」,大陸將持續採取「精準打擊」措施,「依法嚴懲臺獨頑固分子及其金主等主要支持者」。
在眼下這個時間點,美國共和黨籍眾議員頻頻就「臺美關係」大放厥詞,《海峽新幹線》時事評論員張華指出:目前美國國內的親臺勢力和島內的民進黨當局,對「後川普」時代,也就是美國當選總統拜登上臺以後的「美臺關係」非常焦慮和憂慮。
「
他們普遍認為拜登上臺後,中美關係可能會迎來改善的機會,如果中美關係改善的話,那美國就不會再強力支持臺灣(地區)了,無論是在軍事層面、政治層面,還是支持臺灣(地區)參加國際組織層面,力度都會有所下降。在這種背景下,他們就利用川普最後四十幾天的執政時間,妄圖在美國國內打造一個框架、設定一個機制、製造一定的規則,希望能夠將未來拜登政府的對臺政策完全框住。也就是說未來哪怕拜登政府希望改善對華關係,希望降低對臺灣(地區)的支持,也難以做到。這就是目前蔡英文當局和美國國內的「親臺」勢力如此叫囂,動作頻頻最主要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