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農村環境治理的主要內容之一,農村汙水治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隨著我國政府對農村汙水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以及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農村地區對汙水處理的需求量也在逐漸的上升,尤其是在城鎮汙水處理已經日漸趨於飽和的情況下,農村汙水處理萬億級容量的市場已經被打開了。
6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水汙染防治法的決定。新版水汙染防治法增加了關於實行河長制的規定,進一步完善水環境監測制度,加大農業面源汙染防治,以及對違法行為的懲治力度等等。這是我國水汙染治理領域的最高法律法規,對於整治下遊水汙染亂象意義重大。同時,也會對那些水汙染治理企業形成利好。
從水汙染治理行業的發展重心來看,此前一直以城市汙水處理為主的模式,即將發生變化。我國農村汙水處理發展滯後,農村水汙染物排放量維持高位,佔全國水汙染物排放量超過50%,且處理率普遍較低,與城鎮汙水接近90%的處理率形成強烈反差。農村汙水處理市場,正消除體制機制制約,面臨著政策開閘的大好機遇。
農村汙水也將統籌施治
我國農村汙水處理發展滯後,農村水汙染物排放量維持高位,佔全國水汙染物排放量超過50%,且處理率普遍較低,與城鎮汙水接近90%的處理率形成強烈反差。
新《水汙染防治法》中明確提出:「國家支持農村汙水的建設、推進農村汙水集中處理,地方各級政府應統籌規劃建設農村汙水、垃圾處理設施」,預計未來農村汙水處理將是水治理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農村汙水市場有望逐步釋放。
然而,水汙染治理企業想要參與到農村汙水處理業務中,很大程度上會因為資金的問題而受到制約。因為水汙染治理項目的投資規模比較大,因此,需要藉助PPP等模式,來形成產業鏈的全面覆蓋,也能幫助參與企業進行業務延伸。這一模式,將會成為未來的主流。
當下,我國水汙染治理行業的市場規模已經十分龐大,目前僅投入運營的水汙染治理設施,就已經超過4000座。但是從廣義的水汙染治理需求來看,這些還遠遠不夠,以政府投資為主導的水汙染治理項目投資,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水處理需求。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凱軍教授說,目前我國汙水廠的汙水處理總量已超過美國。但從數量看,美國約有14000家汙水廠,我國不到4000家;從規模看,美國大型汙水處理廠1050家,小型的13950家,以小型為主。我國縣城的汙水處理廠1667家,城市汙水處理廠2163家,以城市為主。
王凱軍說,汙水處理的市場正在變化,未來中國汙水處理主戰場一定在農村。
缺錢、缺人、缺模式
2016年,我國村鎮汙水處理行業年產值預估達到了420億元,2020年產值可增至844億元,到2025年,這一數字可達1305億元。市場逐漸發育的同時,則是農村汙水處理工程「曬太陽」情況非常普遍。
以經濟和技術水平最高的北京市為例,房山區長溝鎮2003年投資500萬元的汙水處理設施,到2009年還未運行;海澱區日處理能力3000立方米的間歇式活性汙泥法生活汙水處理廠,村鎮無力運行;懷柔區14個鄉鎮284個行政村建成的汙水處理設施,無力運行……由於制度設計、技術和運行資金等問題,農村汙水處理還面臨著腸梗阻。
此外,農村還面臨著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乏的境況。60%的鄉鎮僅1名村鎮汙水設施管理員;從業技術人員收入低,工作條件差,發展狀態堪憂。
縱觀農村汙水處理市場,以往沒人願做村鎮汙水,主要是覺得缺少與之相匹配的工藝技術,導致建設及運營成本過高,利潤偏低。經過幾年的探索和發展,技術已不再是當下中國村鎮汙水發展的阻礙,真正缺少的是配套政策、監管體系、財政補貼、技術評估以及專業人才。
以往,針對農村環境汙染問題的法律和條款幾乎是空白,立法太過原則性、執法機制不健全;依靠國家補貼、「以獎促治」政策支持,主要用於設施建設,後期運行費用沒有來源;沒有明確的農村生活汙染控制技術路線和管理模式等,導致補貼出來的工程「曬太陽」。
而新《水汙染防治法》,正在補齊政策短板,由地方政府統一實施治理,等於明確了農村汙水治理的主體責任,地方各級政府應統籌規劃建設農村汙水、垃圾處理設施,預計未來農村汙水處理將是水治理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農村汙水市場有望逐步釋放。
潛在商機正待釋放
在汙水處理市場,中國的上市公司有城投控股、北控水務、首創股份、綠城水務、碧水源、重慶水務、瀚藍環境、興蓉環境、中國水業、重慶水務、雲南水務、江南水務等一系列A股上市公司,綜合來看,水汙染治理行業綜合利潤率多年來一直保持在10%—12%。
儘管經過多年的市場化改革,我國汙水處理行業市場化程度已大大提高,但是由於長期以來的政府管制形成的地方自然壟斷及市場割據,目前我國水務行業的市場化程度和行業集中度仍然較低,非市場化方式運作的汙水處理廠仍佔很大比例。
即便是上述列舉的A股上市公司,其業務區域範圍,也多是從本地區域為基地進行拓展,地方割據的樣式非常明顯。與此同時,包括威立雅集團、法國蘇伊士水務、英國泰晤士水務、德國柏林水務等一批跨國水務巨頭憑藉其品牌、資本等優勢通過直接投資、控股、參股等多種方式陸續大規模進入中國汙水處理市場,取得了市場先導地位。
近年,隨著國家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市政公用事業領域,以桑德集團、國禎環保、鵬鷂環保為代表的一批優秀民營企業憑藉著市場化的經營管理機制、技術創新等優勢迅速崛起,成為具有良好發展潛力的行業新生力量。跨國水務巨頭、大型國有上市企業、優秀民營企業構成了當前我國汙水處理行業主要的市場化競爭主體。
此前,啟迪桑德集團的生物轉盤技術已在北京市場獲得了落地,啟迪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將這個模式概括為:一個池子、一間房子、一個設備和一個人。他認為,技術成功與否,不但要看發明和擁有人,以及擁有的公司對這個技術是否專業,還要看商業模式是否合適。
編輯:徐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