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公務員考試網消息:2020寧夏省考招聘公告已於7月2日發布,2020年全省各級機關考試錄用公務員1323名。網上報名時間為7月13日至7月21日。考試時間為8月22日。寧夏華圖為廣大考生提供2020寧夏公務員考試職位表下載及查詢地址,敬請廣大考生持續關注本站最新動態,大家可收藏本頁面(ctrl+d),以便隨時關注最新公考信息。
行測常識判斷考點範圍很廣,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經濟、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需要小夥伴們長時間不間斷的積累。今天寧夏華圖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中國古代四大農書」。
《氾勝之書》與《齊民要術》《農書》《農政全書》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農書。
1. 《汜勝之書》
《氾勝之書》,是西漢晚期的一部重要農學著作,一般認為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農書。
作者:氾勝之,漢成帝時人,曾為議郎,在今陝西關中平原地區教民耕種,獲得豐收。該書是他對西漢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產經驗和操作技術的總結,主要內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則、播種日期的選擇、種子處理、個別作物的栽培、收穫、留種和貯藏技術﹑區種法等。
《氾勝之書》原來分十八篇,在《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九種農家著作中,它的篇數僅次於「《神農》二十篇」。現存《氾勝之書》的以上內容,僅僅是原書的一部分,以至一小部分。但僅從這一小部分內容已經可以看出,它所反映農業科學技術,與前代農書相比,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書中介紹的農業技術原則是相互聯繫。貫徹其中的一根紅線就是「三才」理論。「趣時」就是掌握「天時」,它體現於耕作、播種、施肥、灌溉、收穫等各個環節中。「和土」就是為作物生長創造一個結構良好、水分、溫度等各種條件相互協調土壤環境,以充分發揮「地利」,「趣時」「務糞澤」都是它的手段之一。而無論「趣時」「和土」或「務糞澤」「早鋤早獲」,都以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為前提。可以說《氾勝之書》的「耕之本」正是「三才」理論在耕作栽培方面的具體化。
2.《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是一部綜合性農書,為中國古代五大農書之首,該書記述了黃河流域下遊地區,即今山西東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東北部和山東中北部的農業生產,蓋述農、林、牧、漁、副等部門的生產技術知識。全書10卷92篇,系統地總結了六世紀以前黃河中下遊地區勞動人民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詳細介紹了季節、氣候、和不同土壤與不同農作物的關係,被譽為「中國古代農業百科全書」。
作者:賈思勰,出生在一個世代務農的書香門第,其祖上很喜歡讀書、學習,尤其重視農業生產技術知識的學習和研究,對賈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響,為他以後編撰《齊民要術》打下了基礎。成年以後,他走上仕途,曾經做過高陽郡(今屬山東臨淄)太守等官職,到過山東、河北、河南等地。每到一地,他都非常認真考察和研究當地的農業生產技術,向一些具有豐富經驗的老農請教,獲得了不少農業方面的生產知識。中年以後,他回到故鄉,開始經營農牧業活動,掌握了多種農業生產技術。
3.《農政全書》
《農政全書》成書於明朝萬曆年間,基本上囊括了中國明代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其中又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農政全書》按內容大致上可分為農政措施和農業技術兩部分。前者是全書的綱,後者是實現綱領的技術措施。所以在書中人們可以看到開墾、水利、荒政等一些不同尋常的內容,並且佔了將近一半的篇幅,這是其他的大型農書所鮮見的。
徐光啟認為,水利為農之本,無水則無田。當時的情況是,一方面西北方有著廣闊的荒地棄而不耕;另一方面京師和軍隊需要的大量糧食要從長江下遊啟運,耗費驚人。為了解決這一矛盾,他提出在北方實行屯墾,屯墾需要水利。他在天津所做的墾殖試驗,就是為了探索扭轉南糧北調的可行性問題,以藉以鞏固國防,安定人民生活。這正是《農政全書》中專門討論開墾和水利問題的出發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就是徐光啟寫作《農政全書》的宗旨。
4.《農書》
元王朝統治中國97年,時間雖不算很長,但卻在我國農學史上留下了三部比較出色的農學著作。一是元建國初年司農司編寫的《農桑輯要》,此後有《王禎農書》和《農桑衣食撮要》。三書中尤以《王禎農書》影響最大。
《王禎農書》是中國元代綜合性農書。元代總結中國農業生產經驗的一部農學著作,是一部從全國範圍內對整個農業進行系統研究的巨著。《農書》37集本成書於元仁宗皇慶二年,明代初期被編入《永樂大典》。明清以後,有很多刊本。《王禎農書》成書於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作者王禎(生卒年不詳)。全書共13萬字,一改以往農書多述北方農業的局限,兼論南北方農業技術及其異同,同時以圖文方式廣泛介紹各種農具。
(編輯:xied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