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繼明
曾先後突破「10秒大關」的蘇炳添和謝震業雙雙「落選」男子100米跑決賽,讓很多翹首以盼、充滿期待的國人非常失望,但我卻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蘇炳添跑進2015年北京田徑世錦賽、2017年倫敦田徑世錦賽男子100米決賽時,八(九)條跑道上除了他之外全是黑人運動員。今天凌晨在卡達,世錦賽男子100米決賽的跑道上還是7個黑人運動員,唯一的「例外」由黃種人蘇炳添換成了義大利白人託爾圖。
在中國三名女子短跑運動員韋永麗、梁小靜、葛曼棋亦「遺憾」的100米半決賽出局後,曾經的世界女子200米霸主、荷蘭白人「女飛人」斯皮爾斯也沒能進入100米決賽(因故退賽),最後決賽的7名選手是清一色的黑人。這已是近40年世界田徑一個「八九不離十」的規律,世錦賽、奧運會的男子(女子)100米(200米)決賽前八名跑道上,要不偶爾有一個白人、或黃種人運動員,要不就全是黑人運動員。
這就是田徑場上的膚色分界。
這個分界在男子100米跑道上很長時間以來也曾是以一個成績——「10秒大關」來體現的:除黑人外,沒有白人、黃種人跑進過10秒00。
蘇炳添、謝震業先後突破「10秒大關」後,日本幾名短跑選手(至少包括一個黑人混血運動員)也相繼突破、接近了「10秒大關」。不少人也注意到,今天凌晨獲得男子100米第8名的義大利白人選手託爾圖雖是唯一一個成績在10秒00之外者,他的個人最好成績也曾跑出過9秒99。據說,另有一名法國白人短跑選手也曾跑進過10秒00。
「10秒大關」的分界線不復存在,但膚色分界依然清晰可見。
為什麼不是身高分界,體重、胖瘦分界,甚至不是訓練是否科學、刻苦分界,而只是膚色分界?
因為身高、體重、胖瘦都分不出界來,因為膚色分界遠不止是皮膚的顏色,而是不同膚色背後的不同運動天賦。
研究表明,有一系列不同膚色人種「天生」外在和內在形狀和內分泌的不同決定了後天運動成績的優劣。外型如黑人頭小、髖窄、臀高、手臂腿長,奔跑阻力更小,更接近流線型;內在如黑人嬰兒肌肉、骨骼發育更早、更強,出生9小時脖子即可直立,站立、走路和奔跑時間更早,最重要的是,黑人體內荷爾蒙含量比白人、黃種人高出2%——19%(白人接近2%一端,黃種人接近19%一端),幾乎等於天生服用了興奮劑。
30歲的蘇炳添沒進決賽被總結為腰受傷、已過巔峰,24歲的謝震業呢?起跑稍慢、後程被帶亂了步伐……有沒有人說他倆訓練不刻苦、教練不行?所有這些原因都不如「膚色分界」背後不同天賦這一個原因。若把起跑、途中跑、後程,身體條件,訓練手段、時間等相關因素按比例排列,黑人運動員的天賦比例大約多出20%,蘇炳添、謝震業……及白人運動員的訓練再刻苦也無法超越約20%的天賦差異。
若明天凌晨謝震業跑進20秒00,躋身200米決賽、甚至奪得獎牌,那將是人類田徑史上的一大突破和奇蹟,即:後天努力可極大縮小天賦上的差異,也是一種追求平等的奇蹟。但若謝震業半決賽被淘汰,屬非常正常,他已經是最棒的了。
田徑中所有徑賽中只有110米欄、400米和400米欄略有例外,除此,100米、200米是歐美黑人壟斷,800米以上是非洲黑人運動員的一統天下。其中包括馬拉松在內的長距離跑以東非高原肯亞、衣索比亞幾乎包攬前三名、甚至前六名為明顯特徵。肯亞以一個非洲小國,經常能在奧運會的田徑比賽和田徑世錦賽上,以僅靠男女800米以上長距離奔跑項目的好成績,就能名列金牌榜前列(本屆卡達世錦賽仍將如此?)。但相比於高原的次相關因素,以上提到的內外因天賦為主相關因素。有人因這兩個國家運動員的成績好,誤認為是他們擁有先進的訓練手段和地理優勢而派隊員去那訓練,實在是個天大的笑話。
110米欄、400米欄有「例外」是因為跨欄有很多後天技術,只是跑110米劉翔肯定進不了世界前50,但有了精確的後天欄上技術,就極大的彌補了先天奔跑上的差距。所以中國一直有崔麟、李彤等世界前八選手,當然像劉翔那樣奪得奧運會、世錦賽冠軍,創世界紀錄,則多少是個奇蹟,屬幾十年、一百年才出一個。400米欄最近湧現出一個挪威白人新秀沃爾霍姆,雖然仍他屬八條跑道上為數不多的白人選手,但他46秒92有史以來第二好成績,距美國選手凱文楊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上創下的46秒78世界紀錄只有咫尺之遙。男子400米世界紀錄是美國黑人選手「阿甘」麥可.詹森保持的43秒18,一個很可能保持到下世紀的紀錄,但一直有白人選手世界大賽奪冠,而且眼下還有個比利時三胞胎比爾利兄弟,有倆人成績在44秒50左右,經常進入世界大賽決賽前八。
田徑田賽中的跳躍,黑人也佔有明顯優勢,雖不如跑道上那麼明顯。今天凌晨結束的男子三級跳,兩名中國選手進入決賽,但都沒過17米,前6名皆為黑人選手,兩位中國選手在助跑速度、彈跳和力量上與黑人運動員皆有明顯差距。中國男子三跳(跳高、跳遠、三級跳)在世界上一直有一席之地,近年尤其是跳遠成績比較穩定,經常有3人躋身前12名決賽的「盛況」。但8米30左右的黃種人極限,與黑人選手大賽奪冠8米50、60、70的差距,就是不同人種間不同天賦的差距。男子跳高一直是「膚色最多元化」的田徑項目,雖現世界紀錄是古巴黑人運動員索託馬約爾所創、遙不可及的2米45,但大賽決賽經常是白人、黃種人、黑人運動員「三足鼎立」,女子跳高則幾乎清一色的屬白人選手天下,但可以預料的是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黑人選手加入競爭。
但黑人運動員亦非在所有田徑項目中皆有得天獨厚的天賦,有時手臂長、腿長,髖窄、臀高,重心高的優勢,也會變成劣勢。比如投擲,男女標槍、鏈球賽場上就幾乎看不到黑人選手。鉛球、鐵餅賽場上偶爾有黑人選手,但很少,比例與跑道上的白人、黃種人選手相近。原因也很簡單,黑人有最好的肌肉、力量,但重心太高,投擲嚴重缺乏反作用力。舉重賽場上幾乎見不到黑人運動員也是同樣的道理。
一個最有意思的項目是撐杆跳。撐杆跳需要速度、力量,重心高若非優勢,但也絕不是劣勢,但為什麼男女撐杆跳,世界大賽經常一個黑人都看不到?因為撐杆跳持杆助跑部分比較簡單,只需跑的快、有力量(持杆),但起跳後的倒立、轉體、推桿、過杆的連串動作很像體操,動作太複雜,需要大腦快速反應、嚴謹、精確,甚至還有計算,而這是黑人選手的劣勢,需要記得動作要領太多。黑人運動員撐杆跳不行,與黑人運動員體操不行同理。
縱觀一百多年的現代奧運會及田徑比賽歷史,黑人(男子)運動員得天獨厚的天賦是從1936年柏林奧運會美國運動員歐文斯一人獨得四枚金牌開始顯露的,那之後黑人運動員在大部分田徑項目上逐漸形成了壟斷。而黑人女子運動員因種種社會原因,只是近年來才取代曾經風光一時的前蘇聯、東歐運動員,也在跑跳項目上形成了壟斷。
在本屆卡達田徑世錦賽剩下幾天的比賽中,各項目比賽的發展趨勢,仍將按清晰的膚色分界進行,偶有例外,但大致如此。
不是說「上帝是公平」的嗎?為什麼田徑場上竟然如此的「不公平」?
但如果你把體力和智力放在一起看,就「公平」的多了。
幾個月前,美國一個名叫詹姆斯.沃特森的諾貝爾生物學獎獲得者因一番不同膚色人群智商差異的言論引發爭論。沃特森因發現人類的遺傳物質DNA而奪得諾貝爾獎,他從遺傳的角度提出了三大人種最基本的智商差異:東亞黃種人105,白人100,黑人87,而這個智商差異的順序,正好與田徑場上的天賦差異相反,呈現出一種完美的「對稱」。體育天賦最好的,智力天賦最差;智力天賦最好的,體育天賦最差;體育天賦次最好的,智力天賦亦次最好之。
天賦差距有時很難逾越,但後天努力可極大縮小之。人生而平等,非生下來什麼都一樣,而是各有所長,需互相對照、學習、彌補,去爭取平等。
最後說句題外話,體育天賦可奧運會、NBA、拳擊、橄欖球、田徑場上脫穎而出,爭金奪銀,智力天賦有什麼用?
當然有!智力天賦可在智力奧運會上脫穎而出,爭金奪銀。數學的奧數,科學的諾貝爾獎皆為智力奧運會。還有GDP也是,中國近40年經濟的高速發展,日本二戰後的經濟奇蹟,韓國、香港、臺灣、新加坡「亞洲四小龍」的崛起,其背後之主因,皆平均105的智商也。
以此角度來看卡達田徑世錦賽,你是不是就不會因中國運動員的失誤、成績不盡如人意而扼腕嘆息、抱怨他們太不爭氣?是不是他們以最差之天賦挑戰最強天賦、只要超越了自我就會成為你的偶像?田徑世錦賽進入決賽、甚至奪牌之意義,不僅不比中國人黃種人天賦最強的桌球、羽毛球、跳水、女子舉重、射擊等項目之奪金如囊中取物的金牌差,甚至還遠勝之而無不及。是不是你會更好的看懂了田徑和田徑世錦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