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超級城市拉各斯,如何成貧窮的黑暗中心?

2020-12-26 上遊新聞

很多人印象中,非洲(特別是黑人居住的部分)和超級大城市是無關的。他們認為,在廣袤的非洲大草原上,似乎角馬、斑馬、獅子才是這片土地的主人。

不對,這片土地上不僅有野生動物的大聚集和大遷徙,還有人類的超級大城市。

比如,被戲稱為「黑非洲之中心」的拉各斯,就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作為奈及利亞的舊都,拉各斯城人口達2100萬,佔地面積近1000平方千米。如果拿美國紐約與之相比較的話,紐約人口僅僅是拉各斯40%,佔地面積也僅僅為拉各斯的80%不到。

▲拉各斯城在奈及利亞的位置

然而,拉各斯城雖然龐大且繁榮,但城內居民的貧富差距卻極為嚴重,一面高樓林立,道路整潔,另一面垃圾堆砌,汙水橫流,富人區與貧民區,構造出完全相反的兩個世界。

▲拉各斯的富人區與貧民窟僅一牆之隔

在拉各斯的城市規模和經濟體量飛速發展的同時,城市的環境、治安、供水供電、醫療等各方面卻在急劇惡化,到目前為止,拉各斯的大部分地區都沒有自來水,平均每1000位居民甚至都無法擁有一個醫生。

疫情之下,拉各斯被迫封城長達兩周。惡劣的醫療和生存環境使這座巨大的城市成為西非最危險的地區,許多貧窮的居民因封城而失業,被迫忍受飢餓和病毒威脅。

這裡有整個非洲最富有的豪商,但大多數居民卻掙扎在溫飽線之下。

那麼,這個位於非洲的超級城市是怎麼建立起來,為何會面臨這樣的困境?如此巨大的貧富差距又是因為什麼而產生的呢?

殖民統治下的「奴隸灣」

拉各斯位於奈及利亞西南部,是奈及利亞的前首都,這裡地勢較低,瀕臨大西洋,是幾內亞灣的頂點。整個城市主要由洩湖海岸和幾個島嶼組成,是非洲最大的現代化海港。

然而,在15世紀,此地還只是一個小漁村,約魯巴族的原始部落在此地聚居,原始地漁獵生活了將近百年。直到16世紀初,葡萄牙殖民者開始在此地與內陸的王國進行貿易,到16世紀下半葉,英法荷等新興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在此地設立殖民地。包括現在的拉各斯在內的幾內亞灣海岸狹長地區,都成為了非洲奴隸販賣的重點地帶,甚至一度被稱為「奴隸海岸」,百年之間,大約有200萬非洲人被販為奴隸。

▲非洲奴隸販賣路徑

由於拉各斯地區的獨特區域位置與地理優勢,從17世紀起,這裡逐漸成為西非奴隸貿易的核心,且承載著西非地區四分之三的貨物運輸量。大量的橄欖油,象牙,黃金從此地運出,流向歐洲與美洲新世界。

基於此,拉各斯地區很快變得富裕起來,成為當時世界上著名的貿易重地。但福禍相依,很快,拉各斯的富碩就如同鮮血引來鯊魚一般,吸引來了貪婪的海上霸主——英國。

1851年底,英軍以解放奴隸的名義炮轟拉各斯,不久之後便將其佔領,並於1861年籤署了《拉各斯割讓協議》,將其正式變為英國的殖民地。在此之後,以拉各斯為據點,英軍南侵北佔,終於在1914年徹底吞併了整個奈及利亞。

▲1914年奈及利亞被英國吞併為殖民地

不得不說,英國人在殖民統治上的手段極為老練和高超。他們並沒有對拉各斯原來的主人約魯巴人做出太過分的舉動,反而是通過武力威懾和金錢賄賂,利用當地酋長間接地行使管轄權。這種殖民統治手段大大地降低了當地人的反抗力度,卻很大程度上把持了拉各斯的的貿易關節,並順理成章地掠奪著西非的經濟資源。

接下來,英國人又開始變著法地為拉各斯灌注「新血」。他們將拉各斯宣揚為「自由的殖民地」,所有來此地定居的奴隸都將獲得自由。

此時,適逢世界奴隸解放運動高漲,一部分被販賣至美洲(主要是巴西)的奴隸重獲自由後,輾轉來到拉各斯定居,他們被稱為「巴西人」;另一部分在被販賣途中被英國海軍解救的奴隸,也被帶到此地生活,他們被稱為「薩羅」;還有諸多英國的殖民者和歐洲商人,也來到這片新興的商貿重地,在此開闢現代港口,定居經商。

自此,拉各斯的人口組成基本成型,大批的移民極大地擴充了本地區的人口,也促使拉各斯地區越發繁榮,多元的民族和文化在此地交融,使拉各斯成為了西非獨樹一幟的現代海港。

▲拉各斯島內的巴西風格建築

但是,殖民時代的城市建設,有著天然的民族沙文主義色彩。拉各斯新城的建設,以保護歐洲人的權益為宗旨。

1866年,拉各斯獲得了獨立自由殖民地的地位,新上任的總督大刀闊斧地對老舊的城市進行改革,但卻將精力主要集中在歐洲人聚居的「馬裡納」地區,修建網格化的道路,商業區,倉儲區、行政區、宗教區等房屋分區,甚至建立了專門的工程局和衛生局負責相關的城市規劃和維護。

馬裡納的「歐洲區」在科學的規劃下越發欣欣向榮,但這一切卻都是為富有的歐洲移民準備的。

▲拉各斯城區很近的位置還建有18洞標準高爾夫球場,供城中富人享用,這是高爾夫球度假村的廣告

對於本地民族,英國人卻採取了自由放任的態度,與「歐洲區」一路相隔的,人口最多的傳統社區伊薩列伊科,道路狹窄泥濘,垃圾遍地,房屋老舊破敗,仿佛一路相隔便是天堂地獄之別。

▲富人區與貧民區的區別

這種城市建設方式,實際上是以公共利益的名義,壓榨當地民族的生存空間,維護歐洲人的奢侈生活並加強對殖民地的社會控制。甚至於,英國殖民者規定了本地人居住區應與歐洲人居住區應當至少相隔400米,以防止本地人將瘧疾等疾病散播到歐洲區。

這座龐大的非洲海港,即是富人的天堂,亦是窮人的地獄。早期的社會階層劃分自此形成,並深刻地影響著拉各斯城的發展。歐洲人為拉各斯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大量的資金,卻也帶來了壓迫和掠奪,並將貧富分化這一惡果深埋在拉各斯的社會土壤中。

獨立運動後的貧富分化

二戰之後,世界民族獨立主義運動高漲,這股風潮在非洲地區尤為激烈。奴隸貿易時期埋下的歷史仇怨,加之英國殖民者的橫徵暴斂,徹底惹惱了奈及利亞人。

奈及利亞地區的獨立運動,隨之高漲。

▲奈及利亞宣布獨立

1960年,獨立運動越發高漲的奈及利亞終於掙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並建立了奈及利亞聯邦共和國,拉各斯成為了這個新生國家的首都。

然而,令拉各斯人萬萬沒想到的是,趕走了英國人,又來了軍政府。

▲拉各斯老照片

自1960年獨立以來,奈及利亞國內相繼掀起了爭奪政權的軍事政變。一個又一個軍閥相繼登場,奪得權力,又相繼下臺,仿佛輪番登臺唱戲一般。

但不變的是,這些軍閥供養軍隊的錢糧都來自於拉各斯城內的居民。作為西非最重要商貿重地,奈及利亞最發達的經濟中心,拉各斯城自然成為了軍閥們掠奪財富的聚寶盆。

▲奈及利亞軍政府

為了自保,城內的豪富之家開始動用手段,多加賄賂,結交軍事權貴,以保護自身安全。那些沒有什麼關係的中產階級和貧民,便自然淪為了軍閥掠奪和壓榨的對象。

這種看似正常的求生之道,導致了極為嚴重的社會階層分化。伴隨著一場場軍事政變,這種情況愈演愈烈,甚至持續了將近半個世紀。直到1991年,奈及利亞當局出於安全和恢復經濟的考慮,將首都遷離拉各斯,拉各斯人民的境況才算好些。

1993年,以阿巴查為首的軍政府接管了奈及利亞的政治權力,奈及利亞政治上整體進入了相對穩定的局面,拉各斯的情況開始有所好轉。阿巴查的軍政府致力於恢復生產,發展經濟,拉各斯地區終於開始煥發新活力。

可惜的是,軍人執政的傳統也隨之延續了下來,成為了奈及利亞政局繞不開的枷鎖,更為權力腐敗孕育了溫床。在常年的軍事鬥爭中,被破壞的不僅是拉各斯城內正常的生產貿易,更重要的是導致各個社會階層的嚴重分化與敵視,一些民族及宗教極端主義也隨之萌發。

誰也沒能想到,獨立運動竟然促使拉各斯城內的貧富分化越發嚴重,更埋下了腐敗和暴亂的種子,在這個龐大的城市裡埋下一顆顆暗雷。

如今貧窮的大黑洞

進入新世紀,拉各斯雖然失去了奈及利亞的首都地位,卻依然是奈及利亞最龐大繁榮的城市。

拉各斯佔據了全國60%的工業產值與全國70%以上的貨運出口量,更是奈及利亞的交通樞紐和文化教育中心。

▲拉各斯的平民聚集區,讓人感到窮人在這裡如同螻蟻

但在繁榮之下的,卻隱藏著巨大的貧富差距和社會階層分化。拉各斯城內的主要財富,集中在10%最富裕的人手中。

除此之外,絕大多數的普通民眾都處在貧困狀態,甚至很多窮人每天的生活費用不超過兩美元。2009年,世界銀行估測奈及利亞的總體基尼係數為43%,是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拉各斯城在此項係數上的貢獻可以算得上十分巨大。

富人階層因歷史原因而發家,在軍閥混戰時期保住了老本,更重要的刺激因素源於1956年,尼日三角洲噴湧出了第一股原油。這種原油硫含量極低,可以輕易地被製成汽柴油。很快,奈及利亞探明的石油儲量為世界第十。從此,奈及利亞就走上出口石油的致富之路。相應的,拉各斯作為奈及利亞最大的港口,承擔了石油出口70%以上的份額。

這筆價值巨大的外匯訂單,立刻令拉各斯的財富變得充裕起來,但問題隨之出現。

軍人執政的傳統模式,使這筆巨大的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強權之下,從佔有石油資源的統治者、到販賣開採許可證的發放者、疏通門路的中間人……石油開採出口的每個環節,都有人從中牟利。

難以想像的貪腐發生在這個城市的每個角落,2015年,奈及利亞的國家安全顧問甚至一次貪汙了近20億美元。

更有趣的是,拉各斯城內的軍事權貴們善於用一種獨特的方式賺取財富:他們將手中佔有的石油資源出口到國外,在當地的精煉場加工成燃油,然後再高價賣回國內。

當然,那些精煉廠有他們大筆的股份,而奈及利亞國內的油價比國際油價近乎高出50美元/桶。如此,出口撈一筆,精煉撈一筆,賣回國內再撈一筆,這種「天才」的操作把國內的群眾秀的一臉懵。但迫於生活所需,他們又不得不吃下這個悶虧。

▲拉各斯城當前的法律,沒有規定汽車的報廢年限,因此拉各斯街道上到處可見近乎破爛的舊車,因此石油是拉各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業供應

如此,本就有權有錢的富裕階層,靠著石油資源越發富裕,而不能在石油領域撈到好處的普通群眾,卻只能被迫承擔更多的開支和負擔。這就致使拉各斯貧富分化越發嚴重。

石油開採不僅令富人更富,還極大地壓迫了普通群眾的生存空間。由於石油業的暴利,拉各斯城內的其他工業相繼萎縮。

▲石油業在國民產值中的佔比畸高

與其辛辛苦苦地製造產品,不如到石油產業裡大撈一把。這樣,無數石油業之外的企業相繼倒閉,大量的工人失業,青年失業率高達54%,這使得許多底層人民連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

▲奈及利亞失業率逐年走高

而那些找到了工作的幸運兒,他們的工作待遇是每周工作七天,大多數工人需要工作12小時才能輪班,他們中一部分工人的日薪是70奈拉,不到2元人民幣。這就是許多拉各斯工人面臨的現實環境。

他們居住在貧民窟的棚屋中,房子老舊的好似廢墟,大部分地區沒有自來水供應,更別提醫院之類的衛生設施。

▲在拉各斯城內,散落著諸多貧民窟

在這種情況下,極端思想自然容易蔓延,近年來,許多伊斯蘭極端主義群體開始在拉各斯街頭泛濫,甚至挑起大規模的暴亂和械鬥。

▲博科聖地在城區內製造爆炸慘案以反抗政府

巨大的貧富差距,統治階層的腐敗,社會階層的嚴重分化,失業率的高漲,安全上的威脅等各個問題,好似一個個火藥桶一般,時刻準備將這個西非最大的城市炸成一片廢墟。

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以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為代價,換取經濟利益的增長,這種方法必然將導致混亂和衝突。如果只顧一方面,而忽略全局,不能令廣大群眾享受到發展的成果,那這樣的發展,說是空中樓閣也不為過。這些複雜的社會問題,需要的是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設計,只有逐漸消除社會貧富分化,還惠於民,方能令拉各斯城成為真正的發達城市。

相關焦點

  • 去掉色彩看非洲:即將最大的非洲城市拉各斯
    去掉色彩看非洲:即將最大的非洲城市拉各斯 2020-09-16 19: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非洲五大城市,南非佔了兩個
    非洲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地區,也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充滿著機遇。那麼,去非洲發展,哪些城市比較好呢?2019年12月,全球城市實驗室發布了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從中我們可見端倪。
  • 三蘭港成為非洲最具活力城市
    (中非貿易研究中心訊)坦尚尼亞的商業之都三蘭港被描述為非洲最具商業機會的城市。普華永道關於非洲大陸「機遇之城」的報告聚焦於非洲大陸20個城市,這些城市被認為是最有活力和未來潛力的城市。這份報告中,三蘭港的機會指數這項排在了盧薩卡、奈洛比、拉各斯和阿克拉之前。
  • 環球紡織|市場篇:奈及利亞拉各斯市場
    環球紡織|市場篇:奈及利亞拉各斯市場 2020-12-18 10:10:31 來源:全球紡織網   奈及利亞是非洲的古國之一, 拉各斯則是他的經濟及金融中心
  • 社交媒體在德裡和拉各斯這兩座城市塑造了新世界
    德裡(Delhi)、拉各斯(Lagos),在這兩座年輕人基數高乎尋常的城市裡,社交媒體正被廣泛地用作產生交集、撼動階級和改變世界的新工具。「這很有趣,那些你不曾想像會躥升成網紅的人,無論他擁有2000亦或2000萬粉絲,許多都是工薪家庭的孩子。」居住在新德裡的獨立政策顧問Vivan Marwaha,同時亦是《千禧一代想要什麼》(What Millennnials Want)一書的作者如此說道。去到德裡、孟買那樣的城市,你會發現有不少年輕人,手持照相手機和DIY攝影器材,在康諾特廣場、海濱大道附近徘徊。
  • 非洲貧窮落後?10大城市顛覆你的印象!盧安達居然也有城市上榜?
    提及非洲,與之相伴而來的就是「饑饉、瘟疫、戰亂、疾病、貧窮」等等負面的詞彙,那麼您曉得在非洲也有許多現代化的大都市嗎?置身於這些城市中,假如不是膚色,您絕對想不到這裡竟然是非洲!下面就讓我們一同來理解一下推翻你印象的10大非洲現代化都市。
  • 非洲:城市強加冠狀病毒封鎖,數百萬人面臨飢餓
    但是,在奈及利亞最大的城市拉各斯,與新的冠狀病毒作鬥爭的長期封鎖使他陷入困境。拉各斯州政府在3月30日鎖定開始後向他發送了一條簡訊,稱他將收到一個食品包裹。但是沒有食物送來,而且政府辦公室關閉了,他不知道何時,如何獲得食物。他說:「如果這種冠狀病毒沒有殺死殘疾人,那麼我肯定居家令將會餓死人。」
  • 非洲「第一大城市」,繁華程度可與我國沿海地區媲美
    在很多人眼裡,非洲人住在茅草房子裡,過著原始人一樣的生活, 這只能說是用有色眼鏡看非洲, 如果你來奈及利亞拉各斯,你會覺得你來到了現代化的城市,這裡高樓林立,街道上車流注,兩邊商店生意興隆,路上行人穿起來也很明亮,一點也看不到這在非洲, 繁華度一直在追中國沿海地區。
  • 奈及利亞拉各斯發生管道爆炸事故
    3月15日,在奈及利亞拉各斯,濃煙從爆炸地點升起。奈及利亞經濟中心城市拉各斯15日發生一起管道爆炸事故,造成多座房屋倒塌,目前人員傷亡不明。  3月15日,在奈及利亞拉各斯,濃煙從爆炸地點升起。奈及利亞經濟中心城市拉各斯15日發生一起管道爆炸事故,造成多座房屋倒塌,目前人員傷亡不明。
  • 非洲第一大經濟體奈及利亞,為什麼隱患重重?
    再加上奈及利亞是非洲第一人口大國,新興的市場,由此被稱為「非洲的巨人」。 但奈及利亞強大的背後存在隱患重重。「博科聖地」問題、官僚腐敗、貧富差距巨大、地區發展不平衡等,這些問題成為奈及利亞崛起的重重障礙。 現今奈及利亞最大城市拉各斯,也是西非最大城市
  • 從奈洛比到拉各斯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拉各斯有小車一百萬輛以上,公路的交匯點、出入口常遇大塞車,這些塞車的地方就有成行成隊少男少女們頂著大圓搪瓷盤子,上面裝滿了菠蘿、柑橘、純淨水、零食,自如穿梭在車流裡兜售他們的商品。有些年輕男子手裡提著一串一串掛在手臂上的小飾品、乾果袋、口香糖,有的脖子上掛著車用的雨刮條,方向盤防滑條等等車上用的小商品,一輛一輛車地詢問、兜售商品。
  • 2020非洲最新十大摩天樓
    非洲摩天大樓的歷史始於1973年,那一年,位於南非約翰尼斯堡的卡爾頓中心竣工,201.2米的高度成為非洲最高建築,並一直保持該記錄至2019年。截至2020年5月,以下為非洲最新Top10高層建築!項目由Co-Arc建築事務所設計,始建於2015年11月,2019年竣工,比卡爾頓中心高11米而問鼎非洲摩天樓之巔。2、南非卡爾頓中心卡爾頓中心位於南非約翰尼斯堡,樓高223米,共50層,由SOM建築事務所設計。項目自1973年竣工以來,長達46年一直是非洲最高的建築。
  • 人手短缺病患激增,脆弱的非洲醫療體系,如何應對新冠帶來的挑戰
    ▲非洲私人住宅內病毒檢測2月13日,埃及報告了非洲第一例確診病例。如今,據非洲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非洲截止當前累計確診病例超過2.9萬,至少有1300人死亡。▲醫護人員給人們分發口罩隨著非洲報告病例數的持續增長,世界衛生組織警告說,在非洲大陸上,該病毒正在蔓延。世衛組織非洲區域主任馬特希迪索·莫埃蒂博士在最近的一份聲明中表示,如何處理農村地區的病例,對非洲已經緊張的衛生系統來說,是一個巨大挑戰。
  • BBC英語- 來自非洲的漫畫
    來認識一下戴奧 —— 一名英勇的戰士和一位非洲的超級英雄。他是漫畫書《矛的試煉》(Trials of the Spear)中的主角。漫畫將部落傳統和所謂的非洲未來主義相結合,這是將非洲漫畫推向世界的部分舉措。
  • 非洲旅行最危險的10個城市,南非一個國家就佔了5個!
    尤其是去非洲和拉丁美洲旅行,尤其如此。下面是根據全球最大消費物價數據中心(Numbeo)最新發布的犯罪指數(該指數統計了一個城市的盜竊、搶劫、謀殺、故意破壞等綜合數據),得出的非洲最危險的10大城市,去這些地方旅行一定要格外當心,有些城市能不去就不去:Top 1 南非德班,犯罪指數為79.21Top 2 南非約翰內斯波,犯罪指數為78.86Top 3 南非普利托利亞,犯罪指數為78.52
  • 體驗非洲魅力,這兩個城市最適合中國人
    去非洲旅遊,哪個城市最好呢? 北部的開羅,卡薩布蘭卡,南部的開普敦,約翰斯特堡都是不錯的選擇,這些地方相對而言比較富裕,也比較安全。但這些城市大都是白人的天下,摻雜了更多的歐美社會風氣,如果想感受黑非洲的風土人情,東非的阿迪斯阿貝巴和奈洛比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 烏魯木齊至奈及利亞拉各斯包機定期航線正式開通
    10月2日,載運70噸貨物的飛機由烏魯木齊地窩堡國際機場飛往非洲奈及利亞拉各斯,成功完成了此次首航。 2020年11月1日起,烏魯木齊至奈及利亞拉各斯往返客改貨、全貨機包機定期航線正式開通,這是烏魯木齊開通的首條前往非洲的定期貨運航線。
  • 百萬華人在非洲務工,為何都不願回國?驢友:在非洲個個是土豪
    而非洲卻幾乎都是處於未開發狀態,且非洲的技術也十分缺乏。在中國已經落後的技術,拿到非洲就是異常的先進。所以我國的許多已經爛大街的商品,在非洲卻異常的受歡迎。 也正是因此,中國人源源不斷的前往非洲。最早是因為國家援建非洲,前往了一批工人,參與工程建設。在意識到非洲龐大得商機之後,企業商人也開始動心。
  • 拉各斯中資企業和華僑華人踴躍捐助國內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人民網拉各斯2月21日電(記者 姜宣) 連日來,面對新冠疫情,拉各斯各中資企業員工和廣大華僑華人心繫祖國,以多種形式支持國內抗擊疫情。拉各斯中資企業協會和各大僑團組織紛紛踴躍捐款及捐助國內最急需的醫療防護物資。
  • 這個古老的非洲穀物將成為下一個超級食物?
    (中非貿易研究中心訊)一位塞內加爾廚師在他的國家留意到了一種古老的糧食 - Fonio(無谷蛋白,充滿營養和胺基酸),或許它將成為下一個掀起流行風潮的超級食物。然而現在,它只在塞內加爾的薩赫勒西部最貧窮的地區,如Kedougou 種植。「沙漠化和就業前景的缺乏意味著很多年輕人離開,他們選擇移民,尋找更好的機會,」Thiam說,「這是今天的Kedougou和薩赫勒地區的現實。一個可怕的未來,食物稀缺,沒有機會改變處境。」 Thiam 說,Fonio的種植「對環境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