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印象中,非洲(特別是黑人居住的部分)和超級大城市是無關的。他們認為,在廣袤的非洲大草原上,似乎角馬、斑馬、獅子才是這片土地的主人。
不對,這片土地上不僅有野生動物的大聚集和大遷徙,還有人類的超級大城市。
比如,被戲稱為「黑非洲之中心」的拉各斯,就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作為奈及利亞的舊都,拉各斯城人口達2100萬,佔地面積近1000平方千米。如果拿美國紐約與之相比較的話,紐約人口僅僅是拉各斯40%,佔地面積也僅僅為拉各斯的80%不到。
▲拉各斯城在奈及利亞的位置
然而,拉各斯城雖然龐大且繁榮,但城內居民的貧富差距卻極為嚴重,一面高樓林立,道路整潔,另一面垃圾堆砌,汙水橫流,富人區與貧民區,構造出完全相反的兩個世界。
▲拉各斯的富人區與貧民窟僅一牆之隔
在拉各斯的城市規模和經濟體量飛速發展的同時,城市的環境、治安、供水供電、醫療等各方面卻在急劇惡化,到目前為止,拉各斯的大部分地區都沒有自來水,平均每1000位居民甚至都無法擁有一個醫生。
疫情之下,拉各斯被迫封城長達兩周。惡劣的醫療和生存環境使這座巨大的城市成為西非最危險的地區,許多貧窮的居民因封城而失業,被迫忍受飢餓和病毒威脅。
這裡有整個非洲最富有的豪商,但大多數居民卻掙扎在溫飽線之下。
那麼,這個位於非洲的超級城市是怎麼建立起來,為何會面臨這樣的困境?如此巨大的貧富差距又是因為什麼而產生的呢?
殖民統治下的「奴隸灣」
拉各斯位於奈及利亞西南部,是奈及利亞的前首都,這裡地勢較低,瀕臨大西洋,是幾內亞灣的頂點。整個城市主要由洩湖海岸和幾個島嶼組成,是非洲最大的現代化海港。
然而,在15世紀,此地還只是一個小漁村,約魯巴族的原始部落在此地聚居,原始地漁獵生活了將近百年。直到16世紀初,葡萄牙殖民者開始在此地與內陸的王國進行貿易,到16世紀下半葉,英法荷等新興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在此地設立殖民地。包括現在的拉各斯在內的幾內亞灣海岸狹長地區,都成為了非洲奴隸販賣的重點地帶,甚至一度被稱為「奴隸海岸」,百年之間,大約有200萬非洲人被販為奴隸。
▲非洲奴隸販賣路徑
由於拉各斯地區的獨特區域位置與地理優勢,從17世紀起,這裡逐漸成為西非奴隸貿易的核心,且承載著西非地區四分之三的貨物運輸量。大量的橄欖油,象牙,黃金從此地運出,流向歐洲與美洲新世界。
基於此,拉各斯地區很快變得富裕起來,成為當時世界上著名的貿易重地。但福禍相依,很快,拉各斯的富碩就如同鮮血引來鯊魚一般,吸引來了貪婪的海上霸主——英國。
1851年底,英軍以解放奴隸的名義炮轟拉各斯,不久之後便將其佔領,並於1861年籤署了《拉各斯割讓協議》,將其正式變為英國的殖民地。在此之後,以拉各斯為據點,英軍南侵北佔,終於在1914年徹底吞併了整個奈及利亞。
▲1914年奈及利亞被英國吞併為殖民地
不得不說,英國人在殖民統治上的手段極為老練和高超。他們並沒有對拉各斯原來的主人約魯巴人做出太過分的舉動,反而是通過武力威懾和金錢賄賂,利用當地酋長間接地行使管轄權。這種殖民統治手段大大地降低了當地人的反抗力度,卻很大程度上把持了拉各斯的的貿易關節,並順理成章地掠奪著西非的經濟資源。
接下來,英國人又開始變著法地為拉各斯灌注「新血」。他們將拉各斯宣揚為「自由的殖民地」,所有來此地定居的奴隸都將獲得自由。
此時,適逢世界奴隸解放運動高漲,一部分被販賣至美洲(主要是巴西)的奴隸重獲自由後,輾轉來到拉各斯定居,他們被稱為「巴西人」;另一部分在被販賣途中被英國海軍解救的奴隸,也被帶到此地生活,他們被稱為「薩羅」;還有諸多英國的殖民者和歐洲商人,也來到這片新興的商貿重地,在此開闢現代港口,定居經商。
自此,拉各斯的人口組成基本成型,大批的移民極大地擴充了本地區的人口,也促使拉各斯地區越發繁榮,多元的民族和文化在此地交融,使拉各斯成為了西非獨樹一幟的現代海港。
▲拉各斯島內的巴西風格建築
但是,殖民時代的城市建設,有著天然的民族沙文主義色彩。拉各斯新城的建設,以保護歐洲人的權益為宗旨。
1866年,拉各斯獲得了獨立自由殖民地的地位,新上任的總督大刀闊斧地對老舊的城市進行改革,但卻將精力主要集中在歐洲人聚居的「馬裡納」地區,修建網格化的道路,商業區,倉儲區、行政區、宗教區等房屋分區,甚至建立了專門的工程局和衛生局負責相關的城市規劃和維護。
馬裡納的「歐洲區」在科學的規劃下越發欣欣向榮,但這一切卻都是為富有的歐洲移民準備的。
▲拉各斯城區很近的位置還建有18洞標準高爾夫球場,供城中富人享用,這是高爾夫球度假村的廣告
對於本地民族,英國人卻採取了自由放任的態度,與「歐洲區」一路相隔的,人口最多的傳統社區伊薩列伊科,道路狹窄泥濘,垃圾遍地,房屋老舊破敗,仿佛一路相隔便是天堂地獄之別。
▲富人區與貧民區的區別
這種城市建設方式,實際上是以公共利益的名義,壓榨當地民族的生存空間,維護歐洲人的奢侈生活並加強對殖民地的社會控制。甚至於,英國殖民者規定了本地人居住區應與歐洲人居住區應當至少相隔400米,以防止本地人將瘧疾等疾病散播到歐洲區。
這座龐大的非洲海港,即是富人的天堂,亦是窮人的地獄。早期的社會階層劃分自此形成,並深刻地影響著拉各斯城的發展。歐洲人為拉各斯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大量的資金,卻也帶來了壓迫和掠奪,並將貧富分化這一惡果深埋在拉各斯的社會土壤中。
獨立運動後的貧富分化
二戰之後,世界民族獨立主義運動高漲,這股風潮在非洲地區尤為激烈。奴隸貿易時期埋下的歷史仇怨,加之英國殖民者的橫徵暴斂,徹底惹惱了奈及利亞人。
奈及利亞地區的獨立運動,隨之高漲。
▲奈及利亞宣布獨立
1960年,獨立運動越發高漲的奈及利亞終於掙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並建立了奈及利亞聯邦共和國,拉各斯成為了這個新生國家的首都。
然而,令拉各斯人萬萬沒想到的是,趕走了英國人,又來了軍政府。
▲拉各斯老照片
自1960年獨立以來,奈及利亞國內相繼掀起了爭奪政權的軍事政變。一個又一個軍閥相繼登場,奪得權力,又相繼下臺,仿佛輪番登臺唱戲一般。
但不變的是,這些軍閥供養軍隊的錢糧都來自於拉各斯城內的居民。作為西非最重要商貿重地,奈及利亞最發達的經濟中心,拉各斯城自然成為了軍閥們掠奪財富的聚寶盆。
▲奈及利亞軍政府
為了自保,城內的豪富之家開始動用手段,多加賄賂,結交軍事權貴,以保護自身安全。那些沒有什麼關係的中產階級和貧民,便自然淪為了軍閥掠奪和壓榨的對象。
這種看似正常的求生之道,導致了極為嚴重的社會階層分化。伴隨著一場場軍事政變,這種情況愈演愈烈,甚至持續了將近半個世紀。直到1991年,奈及利亞當局出於安全和恢復經濟的考慮,將首都遷離拉各斯,拉各斯人民的境況才算好些。
1993年,以阿巴查為首的軍政府接管了奈及利亞的政治權力,奈及利亞政治上整體進入了相對穩定的局面,拉各斯的情況開始有所好轉。阿巴查的軍政府致力於恢復生產,發展經濟,拉各斯地區終於開始煥發新活力。
可惜的是,軍人執政的傳統也隨之延續了下來,成為了奈及利亞政局繞不開的枷鎖,更為權力腐敗孕育了溫床。在常年的軍事鬥爭中,被破壞的不僅是拉各斯城內正常的生產貿易,更重要的是導致各個社會階層的嚴重分化與敵視,一些民族及宗教極端主義也隨之萌發。
誰也沒能想到,獨立運動竟然促使拉各斯城內的貧富分化越發嚴重,更埋下了腐敗和暴亂的種子,在這個龐大的城市裡埋下一顆顆暗雷。
如今貧窮的大黑洞
進入新世紀,拉各斯雖然失去了奈及利亞的首都地位,卻依然是奈及利亞最龐大繁榮的城市。
拉各斯佔據了全國60%的工業產值與全國70%以上的貨運出口量,更是奈及利亞的交通樞紐和文化教育中心。
▲拉各斯的平民聚集區,讓人感到窮人在這裡如同螻蟻
但在繁榮之下的,卻隱藏著巨大的貧富差距和社會階層分化。拉各斯城內的主要財富,集中在10%最富裕的人手中。
除此之外,絕大多數的普通民眾都處在貧困狀態,甚至很多窮人每天的生活費用不超過兩美元。2009年,世界銀行估測奈及利亞的總體基尼係數為43%,是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拉各斯城在此項係數上的貢獻可以算得上十分巨大。
富人階層因歷史原因而發家,在軍閥混戰時期保住了老本,更重要的刺激因素源於1956年,尼日三角洲噴湧出了第一股原油。這種原油硫含量極低,可以輕易地被製成汽柴油。很快,奈及利亞探明的石油儲量為世界第十。從此,奈及利亞就走上出口石油的致富之路。相應的,拉各斯作為奈及利亞最大的港口,承擔了石油出口70%以上的份額。
這筆價值巨大的外匯訂單,立刻令拉各斯的財富變得充裕起來,但問題隨之出現。
軍人執政的傳統模式,使這筆巨大的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強權之下,從佔有石油資源的統治者、到販賣開採許可證的發放者、疏通門路的中間人……石油開採出口的每個環節,都有人從中牟利。
難以想像的貪腐發生在這個城市的每個角落,2015年,奈及利亞的國家安全顧問甚至一次貪汙了近20億美元。
更有趣的是,拉各斯城內的軍事權貴們善於用一種獨特的方式賺取財富:他們將手中佔有的石油資源出口到國外,在當地的精煉場加工成燃油,然後再高價賣回國內。
當然,那些精煉廠有他們大筆的股份,而奈及利亞國內的油價比國際油價近乎高出50美元/桶。如此,出口撈一筆,精煉撈一筆,賣回國內再撈一筆,這種「天才」的操作把國內的群眾秀的一臉懵。但迫於生活所需,他們又不得不吃下這個悶虧。
▲拉各斯城當前的法律,沒有規定汽車的報廢年限,因此拉各斯街道上到處可見近乎破爛的舊車,因此石油是拉各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業供應
如此,本就有權有錢的富裕階層,靠著石油資源越發富裕,而不能在石油領域撈到好處的普通群眾,卻只能被迫承擔更多的開支和負擔。這就致使拉各斯貧富分化越發嚴重。
石油開採不僅令富人更富,還極大地壓迫了普通群眾的生存空間。由於石油業的暴利,拉各斯城內的其他工業相繼萎縮。
▲石油業在國民產值中的佔比畸高
與其辛辛苦苦地製造產品,不如到石油產業裡大撈一把。這樣,無數石油業之外的企業相繼倒閉,大量的工人失業,青年失業率高達54%,這使得許多底層人民連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
▲奈及利亞失業率逐年走高
而那些找到了工作的幸運兒,他們的工作待遇是每周工作七天,大多數工人需要工作12小時才能輪班,他們中一部分工人的日薪是70奈拉,不到2元人民幣。這就是許多拉各斯工人面臨的現實環境。
他們居住在貧民窟的棚屋中,房子老舊的好似廢墟,大部分地區沒有自來水供應,更別提醫院之類的衛生設施。
▲在拉各斯城內,散落著諸多貧民窟
在這種情況下,極端思想自然容易蔓延,近年來,許多伊斯蘭極端主義群體開始在拉各斯街頭泛濫,甚至挑起大規模的暴亂和械鬥。
▲博科聖地在城區內製造爆炸慘案以反抗政府
巨大的貧富差距,統治階層的腐敗,社會階層的嚴重分化,失業率的高漲,安全上的威脅等各個問題,好似一個個火藥桶一般,時刻準備將這個西非最大的城市炸成一片廢墟。
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以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為代價,換取經濟利益的增長,這種方法必然將導致混亂和衝突。如果只顧一方面,而忽略全局,不能令廣大群眾享受到發展的成果,那這樣的發展,說是空中樓閣也不為過。這些複雜的社會問題,需要的是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設計,只有逐漸消除社會貧富分化,還惠於民,方能令拉各斯城成為真正的發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