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疫情仍在反覆,高淨值群體在經歷資產價格的V型反彈後,財富總額再創新高。該群體中的財富增長也開始出現行業分化。一方面,疫情使得科技和醫療健康產業的億萬富豪財富增速顯著高於其他領域;另一方面,利用技術改變商業模式、產品和服務的創新者和顛覆者正在迅速崛起。
從財富管理的視角看,科技新貴的金融行為自然值得重視。科技新貴往往由不同背景和不同個性的人士組成。在這個大框架裡,裝著性格豐富多元的不同精英。也就是說,科技新貴受文化和財富指數級暴漲的衝擊,金融行為、方法和步伐也往往「敢為人先」。
科技造富開始井噴
縱觀近三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前七個月,受科技股飆升影響,科技領域億萬富豪的財富總額增長42.5%至1.8萬億美元;與此同時,受新時代藥物研發、診斷和醫療技術創新,以及最近新冠肺炎治療和設備需求的刺激,醫療健康領域億萬富豪的財富總額增長50.3%至6586億美元。
同期,億萬富豪財富的整體增長幅度較小,僅為19.1%;娛樂、金融服務、原材料和房地產領域億萬富豪財富增長率更只有10%甚至更低。這種分化與過去十年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科技造富開始進入井噴時期。
過去,穩定的增長和高漲的資產價格提升了所有領域億萬富豪的財富,但近兩年,那些利用技術改變商業模式、產品和服務的億萬富豪走在前列。新冠疫情則進一步加速了這種分化。在2018年、2019年和動蕩的2020年,定義為創新者和顛覆者的億萬富豪財富增長了17%至5.3萬億美元;而傳統億萬富豪的財富僅增長6%至3.7億美元。從行業角度來看,大部分科技領域(94%)和醫療健康產業(71%)億萬富豪處於創新者和顛覆者之列。
著名創新者和顛覆者,特斯拉和SpaceX的創始人、經濟學家、物理學家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是過去幾年其中一位較為成功的億萬富豪。而中國工程師汪滔,則是世界首個無人機領域的億萬富豪,他是世界著名商用無人機製造商、科技公司大疆創新的創始人兼CEO。
今年7月30日,理想汽車登陸納斯達克,創始人李想在「汽車之家」後,再次獲得IPO的機會。就在前幾天,螞蟻金服規劃滬港計劃同步IPO——看起來,被疫情衝擊下的全球經濟哀鴻遍野,但資本市場依然熱流湧動。至少,中國科技新勢力的造富運動正在繼續。多數的科技新貴,雲集於北上深杭等科技力量集中的大都會。這些大城市,也是包括家辦在類的各路財富管理機構爭奪客戶的主要戰場。
艾倫和蔡崇信的興趣投資
保羅·艾倫(Paul Allen)和蔡崇信(Joseph Tsai)是頗有代表性,一位是美國的標準科技新貴;一位是華人的科技新貴。對於蔡崇信,其實是加拿大國籍,因此,用華人描述他更為貼切。很不幸,美國科技巨頭微軟曾經的二號人物、聯合創始人和投資家保羅·艾倫已於2018年10月去世,在世間呆了65年。艾倫自己建有一個家辦,規模還很大,號稱有800多人,名為Vulcan。Vulcan除了在金融和地產領域的常規投資外,表現出比較明顯的興趣投資取向。比如,艾倫曾買下三支球隊和建設多個博物館。博物館是沉澱文化、文明的場所。盈利性顯然不是博物館這類文化機構主要追求的目標。
微軟聯合創始人 保羅·艾倫
艾倫買球隊這個偏好,倒是與蔡崇信相似。蔡崇信為阿里巴巴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建立的家辦,名為Blue Pool Capital(藍池資本),承擔著管理其大部分個人財富和馬雲部分財富之責。在香港中環辦公的藍池資本屬於非常低調的資本力量。在加拿大籍上榜的富豪中,蔡崇信排名第二,僅次於加拿大媒介巨子大衛·湯姆森(David Thomson)。在加拿大的華人富豪中,他無可爭議地排在首富位置。去年,蔡崇信曾因收購布魯克林籃網剩餘的51%股份與巴克萊中心,吸引了外界的關注。透過各種公開的訊息看,蔡崇信十分熱愛籃球。投資自己的興趣,這是艾倫和蔡崇信的共同選擇。從更大範圍的科技新貴投資取向看,很多人更是樂於投資面向未來的高精尖領域。
阿里巴巴的核心人物之一 蔡崇信
熱衷ESG與慈善
區別於靠著貿易和傳統製造業起家的所謂財富前浪們,科技新貴的普遍標籤,是接受過更好的教育,有更寬廣的國際視野。這個人群對符合ESG理念的投資行為更有共鳴,對社會責任行為普遍看重。上海高金的吳飛教授曾梳理過美國科技新貴的幾個知名家族辦公室,包括號稱「扎克伯格的朋友圈」的Iconiq Capital、谷歌創始人之一謝爾蓋·布林的Bayshore Global Management、前Google董事長埃裡克· 施密特夫婦的家族辦公室Hillspire,以及保羅·艾倫的Vulcan等。吳教授注意到,在對於社會責任承擔和慈善事業的推動方面,上述幾個家族辦公室無一例外,均有涉及。中國的科技新貴對於慈善議題和ESG,同樣懷有熱情,而非守財奴。在中國各類慈善榜單上,不乏科技新貴的身影。家族財富從來不只是金融資產,更包含了精神財富。缺少精神內涵的家族財富,只是暴發的一堆財富數字,也往往難以傳承。
「潛水的鯨魚不會被捕殺」?
關於自己的財富,財富人群多半低調。取得成就的企業家們更願意談論業務,而非自己的財富。所以西方的財富管理圈有句話,叫「潛水的鯨魚不會被捕殺」。當然,低調與高調都是相對的,並不絕對。許多中國民營企業家之前的低調,跟大環境有關。低調=安全,高調迎來的是「教訓」,企業家們再也不敢輕易張揚。
民間亦有戲稱,民企老闆上了胡潤的財富榜單後,多半下場不妙。這樣的情形,隨著環境的變化也有所轉變。比之財富前浪們,科技新貴的財富更為陽光透明。後浪們的發家,很多是從知識到財富,這個過程速度更快,也因為多半藉助資本市場,過程更為規範。
但中國科技新貴的「鯨魚」們依然樂於「潛水」,這是財富的特性決定。但也有很多人,願意袒露自己,願意進入公共表達。陽光和規範驅散了不必要的恐懼。
松石觀點
技術革新時代,行業創新者和顛覆者迅速崛起,新一代新興企業家財富以指數級激增,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和骨幹,在發達市場吸引資金、收穫財富。除了熱錢湧入,新一代打理財富的思路和方式,也能從發達市場收穫新的靈感。不僅利用海外市場的工具「守住」財富(如成立家族辦公室、設立家族信託),也主動「攻略」,將資金、企業股權的使用效率拔高一個新臺階(如在家族辦公室內運營基金、家族信託持有公司股權等)。使用資金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新貴們的需求,配置、盤活等與時俱進的目標更能契合他們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