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由由金童主辦,現場直播的小奧爾蒂斯vs.巴爾加斯拳擊賽事中,銀腰帶拳後賽妮莎·埃斯特拉達僅以7秒就擊倒IBWF冠軍米蘭達·阿德金斯,創女子拳擊歷史上最快的KO紀錄。不過事後就很多評論認為米蘭達·阿德金斯的實力與塞妮莎·埃斯特拉達相距甚遠,根本不應該參戰。
毫無疑問,28歲的塞尼薩·埃斯特拉達 (19勝0敗)是貨真價實的拳壇新星,除了在職業賽中未嘗一敗外,埃斯特拉達的業餘拳賽生涯據報也有97勝4敗的優良成績。而反觀現年42歲的米蘭達 · 阿德金斯,她與埃斯特拉達一戰前雖然是5勝0敗,但她擊敗過的對手都是當時沒曾獲勝過的職業賽新手。
事實上,塞涅薩·埃斯特拉達的對手原本是墨西哥隊的傑基·卡爾沃(12勝5負2平),但由於卡爾沃因個人原因未能上場,所以他被5勝0負的阿德金斯取代。結果,比賽剛一開始,阿德金斯還沒來得及動手,埃斯特拉達就衝到了她的面前,連續擊打,致使其不得不繳械投降,整個過程只有7秒。
對於批准塞妮莎·埃斯特拉達和米蘭達·阿德金斯一戰,加利福尼亞州體育委員會執行官安迪·福斯特在一個訪問中表示後悔批准。他指出在原定對手退賽後,阿德金斯是後備中其中一位有足夠時間通過檢測的選手,所以才批准這場比賽。
安迪·福斯特在訪問中表示,雖然他下決定時也明白到雙方的實力有差距,但卻沒有想過僅僅7秒鐘就結束。如果我可以再下一次決定,那我就不會批准這場比賽。儘管我從來沒有否決過任何一場WBC冠軍賽。
是實力差距還是策略錯誤?
儘管在搏擊運動中的實力差距大的對賽並非罕見,但卻也並非有實力差距就會出現快速KO,有時候可能只會受到一面倒的暴打。其實基本上所有的KO都是在一兩下重擊之間發生的,問題是之前發生了什麼事讓重擊能夠命中,而很多快速擊倒其實都可以歸咎於策略上的失誤。
像是今次塞妮莎·埃斯特拉達和米蘭達·阿德金斯的一戰中,如果米蘭達·阿德金斯不是連移動也沒有的話,比賽肯定不會這麼快就結束。而就算是實力上的差距,也不可能連嘗試出一拳的機會也沒有就被擊倒。
以泰森為例,他的在業餘賽中最快KO是在1982年擊敗丹·科扎德,他在第一交鋒中擊敗了對手,當時他用只用了8秒。而泰森在職業賽中的最快KO則是在1986擊敗馬維斯·弗雷澤的30秒KO,當時泰森的職業賽戰績是25勝0敗,而馬爾維斯 · 弗雷澤的戰績是16勝1敗。
當然,實力是否有差距除了體育委員會外和賽事主辦單位要注意,拳手自己和教練也應該要清楚知道。而在比賽前,教練和選手必須議定針對對手實力的策略,選擇適合自己的戰術。有些選手會選擇等待機會,比賽節奏當然會比較慢,而快速KO就變得不可能。但有些選手就喜歡以拳搏拳,讓比賽精彩之餘,也加大了快速KO的機會。
不少冠軍級選手也曾被秒過
而若說到因為戰術失誤而成被秒的命運,這個情況在MMA就更加容易出現,甚至連冠軍級選手也不能倖免。近年的一個經典就是前冠軍本·阿斯克倫在比賽一開始就被對手豪爾赫·馬斯維達爾飛膝擊倒,刷新了UFC最快KO的紀錄。
當時馬斯維達爾一開始就往前衝,但本·阿斯克倫卻錯誤判斷以為可以撲到對手而向前迎擊,結果嘗試使用抱摔的他就被馬斯維達爾正中直擊,第一回合第5秒被KO,成為他的「人生汙點」。
比賽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的KO
雖然正確來說不算是比賽中的KO,但卻確實沒有一個擊倒可以快得過在比賽開始前就已經把比賽完結的KO來得更快。
2005年K-1大晦日賽事,在比賽前最後的規則講解時,在額頭碰額頭的挑釁過程中,中尾芳廣突然吻了Heath Herring的嘴一下,結果Heath Herring立即一記重拳回應。中尾芳廣應聲倒地,讓比賽還未開始就已經結束,而賽事記錄中則被標註為賽事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