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新球迷難以相信的一件事是,中國男籃徵戰世界大賽的教練組很長時間以來只有兩個人。1994年創下男籃在世錦賽/世界盃上最好成績的黃金一代,主教練是蔣興權,助理教練是宮魯鳴。
1
在之後的若干年,中國男籃的教練組始終保持在2-4人的規模內,在助理教練之外最多增加一名隊醫。直到2004年,中國籃協第一次面向國際社會招募外籍教練,兩位外籍教練哈裡斯、尤納斯將歐美先進的理念帶到國內,才有了教練組歷史上的首次擴編。哈裡斯德高望重,自然是高坐主教練,尤納斯在哈裡斯因故不能帶隊的時候任執行教練代行主教練職責,後期哈裡斯歸隊後算是首席助理教練;「瘋狂科學家」老尼爾森之子小尼爾森因為事務繁忙,擔任球隊顧問,也幫助國家隊尋找歐美籃壇的資源;在小尼爾森的幫助下,擁有多年NBA執教經驗的美國人埃爾成為了中國男籃史上首任專職體能教練;擁有出色單打技術的達拉斯小牛隊(獨行俠)名宿羅蘭多·布萊克曼作為技術教練;阿的江、閔鹿蕾聯袂出任中方助理教練;夏松、徐濟成擔任翻譯。
到了2008年,中國男籃教練組的人數到達了一個小的高峰,在那屆奧運會上,中國男籃配備了主教練尤納斯,助理教練小尼爾森、郭士強、鞏曉彬、孫軍,體能教練法爾松,球探蒂傑,除此之外還有隊醫、翻譯各兩人。
2004年至2008年期間是中國男籃教練組人數出現變化的第一個階段。在這一階段,正式引入專職體能教練成為教練組最大的變化。因為專職體能教練的出現,使得我們第一次認識到系統、科學的進行體能力量訓練的必要性與優點,從此「體能教練」崗位作為籃球隊伍教練組的標配而保留下來,並自上而下推廣到各職業隊伍、省市隊伍與基層隊伍。
2
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結束前後,隨著姚明出資購買上海男籃以及李春江、王非等名帥的學成歸來,專職錄像分析師進入了人們的視線範圍。最初國內對這一崗位並不了解,直到哈裡斯進入中國,才讓人們對錄像分析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在2004年之後的若干年,中國男籃的錄像剪輯、分析都是一個兼職崗位,因為和主教練能夠直接溝通又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翻譯就成為了兼職錄像剪輯的不二人選,後來又慢慢被賦予了錄像分析的職責,前中國男籃翻譯鄭誠就是從兼職錄像剪輯做起,一步一個腳印一度躋身CBA助理教練之職,堪稱華麗轉身。
中國籃球歷史上第一套錄像剪輯設備是在哈裡斯的要求下,籃協委託耐克公司從澳大利亞採買回來的,當時的價格是數萬美元。這套設備由兩臺錄像機組成,一臺播放、一臺錄製,操作繁瑣。在2007年,先後赴美考察與學習的廣東宏遠總經理、主教練劉宏疆與李春江不約而同的看好了這套設備,通過聯繫鄭誠得到了一套同樣的設備,並且培養了可能是國內首個專職錄像分析師龐啟蒙。隨後,王非在廣廈、姚明在上海都引進了錄像分析人員,一時間在國內颳起了一陣錄像分析熱潮。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男籃教練組也開始了第二次擴編,在2010年鄧華德就任後的集訓通知上,教練組第一次出現了「技術支持」的崗位。技術支持也就是錄像分析人員,也有人稱其為技術分析、視頻分析、技術編輯人員等,本質上幹的活都是從視頻資料中剪輯出對手或自身的典型片段並加以分析得出結論報送主教練,幫助主教練決策的工作。當時國家隊的錄像分析師是來自上海男籃的單正灝,他自幼赴美,又熱愛籃球,是中國第一批專職錄像分析師之一,後來還曾短暫兼任過男籃的翻譯。
教練組第二階段的擴編在2015年前後達到了一個小高潮,隨著亞錦賽上中國男籃的全勝奪冠,背後的5人技術分析團隊開始被大眾熟知。籃協自2013年開設的視頻分析師培訓班也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錄像分析人才,自那之後,這一崗位正式在中國開花結果,遍及大部分的職業隊與大小國字號球隊。 在這一階段(2010年-2016年),專職錄像分析師正式作為獨立工種進入男籃教練組,人數也經歷了從少至多(從1人到5人)的進化過程。要注意的是,雖然錄像分析師的人數有了增長,但是應該認識到其中3人都是臨時抽調性質,負責拍攝與剪輯,真正的分析人員只有回浦中學名帥馮利正與東莞籃校的高博兩人,在分析工作的分工越來越細的情況下,2人甚至5人的規模都是捉襟見肘。還應該認識到的一點是,該職位依舊與國際一流水準存在較大差距,歐美強隊在21世紀初就已經大規模應用錄像分析技術,而國家男籃直到2010年前後才第一次出現專職人員,2015年才出現引起較大反響的報導、開始被外界關注。
3 除此之外,在第二階段,中國男籃教練組在助理教練的分工上也開始呈現出精細化的趨勢。以2015年男籃教練組為例,胡雪峰負責外線的技術訓練,吳慶龍負責鋒線,李楠負責內線,雅尼斯負責戰術與構築防守體系。
3
2017年至今,以姚明的走馬上任為標誌,男籃教練組開始進化、擴編的第三階段。在這一階段與之前最大的不同是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男籃的教練組保障團隊開始逐步完善。在2017年中國男籃(藍隊)的教練組中,時隔十餘年,我們又一次看到了專職技術教練的崗位,由美國人賈洛德·詹森出任。在2018年的名單上,我們看到了「幹事」一職;2019年又新增了「裝備管理」與「球隊管理」。在有些俱樂部,這些崗位稱為「隊務」或「球隊經理」,一些相對落後的俱樂部則由領隊、副領隊代為完成。這些工作都大同小異,負責的都是交通、訂餐、住宿、協調等事務,雖然看起來不起眼,但是卻能為運動員最大化的爭取休息或訓練時間,在飛機晚點、惡劣天氣、突發事件等不可抗條件下就更為重要。 目前已知最早引入類似崗位的俱樂部應該是2010年的上海男籃,因為姚明的關係上海男籃將大部分NBA的保障團隊崗位引入國內,最早設置了球隊管理一職。但是之後沒有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開,直到近年才重回大眾視線。可以預見在未來,這一崗位將做長期保留,並且愈發專業、細緻。 另外一個顯著的變化是,教練組將康復訓練的工作從隊醫、體能教練中獨立出來,單獨設置了「康復訓練師」一職,專行康復治療、訓練。除此之外,「新聞官」一職首次出現,負責媒體工作,但是由於與教練組工作聯繫的不十分緊密,就不展開詳述。
4
經過梳理,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男籃的教練組在過去十餘年的進化中,呈現出專業化、精細化、年輕化的特點,崗位設置越來越專業,涉及方面越來越細,從業人員越來越年輕,同時自上而下的推動了國內相同崗位的進步,最初的一批體能教練與錄像分析師成為了中流砥柱,培育出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的新生力量。 但是同時要認識到,與NBA的專業教練保障團隊相比,無論是中國男籃還是俱樂部隊伍,都在崗位設置、專業分工上存在較大差距。以本賽季勢頭正旺的洛杉磯快船為例,與教練工作相關的教練組有數十人之多,根據工作內容分為教練、球探、技術分析、錄像協調、體能與健康5個小組,每組有4-14人不等。 教練組(狹義,注意與廣義教練組區分)有主教練一人,負責不同工作的助理教練7人,球員發展教練主管1人,球員發展教練助理1人,事務協調1人。球探組則是最龐大的一個小組,有4個主管分別負責大學球員、職業球員、國際球員與比賽、職業比賽,在他們之下有助理球探、地區球探、分析員等崗位,資深球探1人、球探事務協調。中國男籃雖然曾經短期聘用過球探負責情報收集,但是更多的是一個臨時性質的崗位。在技術分析領域,NBA球隊將錄像拍攝、剪輯、分析工作全部拆分給專人,如同一條工廠流水線,從拍攝、挑選、剪輯到初步分析、深度分析再到技術分析、數據分析,形成的最終報告詳盡細緻、一目了然。在體能與健康小組,球隊則將崗位劃分成了康復訓練、體能訓練、力量訓練、傷病預防四部分,盡最大可能保證球員身體的健康。 2019年男籃世界盃,除去老生常談的問題之外,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男籃暴露出缺乏高水平教練組的使用經驗,對於一支崗位繁多的教練組應如何構成、如何協調、如何分工、如何合作還沒有掌握真正的門道,我們期待中國男籃教練組的第四次進化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