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
原標題:解約風波曝網紅MCN機構亂象 行業規則亟待完善
證券時報記者 吳志
網紅經濟的持續升溫在資本市場引發高度關注。近日,多隻涉及網紅經濟的股票出現連續上漲,部分A股公司積極投身網紅經濟,收購涉及網紅業務的公司,還有公司與頭部主播達成了合作,A股掀起一陣網紅經濟熱潮。
作為網紅經濟的重要參與者,MCN(多頻道網絡)機構的數量近兩年出現爆發式增長,成為連接平臺與紅人博主之間的重要橋梁。不過,隨著MCN機構的籤約人數快速增長,在規範化、專業度缺失的情況下,存在的問題也逐漸暴露了出來。
解約風波頻現
近日,Bilibili平臺(下稱「B站」)知名博主「翔翔大作戰」發布視頻稱,其與所籤約的MCN機構,北京創客互動科技有限公司產生合同糾紛,導致其抖音、微博帳號被凍結,且B站帳號也可能被凍結。
無獨有偶,今年4月,B站另一知名博主「林晨同學」同樣發布視頻稱,與籤約的MCN機構因內容創作、商業合作上的分歧而產生糾紛,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權益。
上述兩位博主指控的內容類似,主要是與MCN機構籤訂的合同權利義務不對等;MCN機構未能履行籤約時合同中規定的義務,為自己在內容創作、營銷推廣等方面提供相應的幫助;同時MCN機構因為商業利益,對其內容創作進行了幹涉等。
MCN即多頻道網絡,MCN機構是網紅、平臺及廣告商的中間樞紐,其通過內容製作、交互推廣、資本資源等方面的支持,保障籤約或孵化的紅人內容持續輸出,並幫助其實現穩定的商業變現。
MCN機構類型多樣,既有以內容創作為主的內容型機構,也有以電商直播為主的電商型機構。在運營方式上,有以自己孵化為主的MCN機構,也有以籤約、經紀為主的MCN機構,後者主要通過籤約綁定網紅,幫助其實現內容營銷、商業變現並分成。作為內容生產者的「翔翔大作戰」、「林晨同學」就是相應MCN公司的籤約博主。
近年來,隨著網紅經濟的不斷升溫,國內MCN機構數量迅速增長。艾媒網發布的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MCN機構數量達1.45萬家,而克勞銳發布的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MCN機構數量已經突破2萬家。
隨著MCN機構數量的增長,籤約者與MCN機構的糾紛時有發生,產生糾紛的原因集中在合約條款不平等,MCN機構未能履行承諾盡到扶持義務,雙方在內容創作及商業合作上分歧較大等。在這種情況下,目前MCN機構普遍面臨紅人出走、核心帳號管控等問題。
專業性缺失
在規範化和專業化的缺失下,部分MCN機構憑藉優勢地位,剝奪了籤約者的權益和生存空間。
「很多MCN機構籤約了之後,除了會分走一半的收益基本什麼都不會幫你做,而且還會有很多限制,比如不能接私活,如果籤的獨家,那麼你創作的內容也不能隨便去其他平臺發,長此以往你就被這家MCN機構栓牢了。」深圳某營銷公司高管徐剛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MCN機構的準入門檻太低,很多人註冊個公司組幾個人的團隊,籤下幾個博主就說自己是MCN機構。」徐剛認為,MCN機構的核心競爭力應該是資源、服務以及專業水平等,但目前市場上大多數MCN機構並不具備這些。
「比如推廣,MCN機構不是平臺,有很多不專業的團隊,就連他們自己也摸不透平臺的內容推薦機制,更不用說為籤約博主進行推薦了。除非籤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的官方MCN機構,可能確實能獲得一些流量傾斜。」徐剛表示。
廣州一家MCN機構合伙人劉海銳對記者表示,MCN機構現在魚龍混雜,市場上很多機構的籤約門檻很低,因為它們並沒有打算對籤約者進行投入,籤約者要是火了就能分到利益,不火也沒有損失,「空手套白狼」現象確實存在。
包括「翔翔大作戰」、「林晨同學」在內,很多人與MCN機構籤約,主要是看中了MCN機構承諾的在內容創作、營銷推廣方面的支持。專業MCN機構的運營及推廣的確能給紅人帶來巨大幫助,但問題在於,除了頭部籤約者,MCN機構很難為每位籤約者提供對等的扶持。
克勞銳公布的報告顯示,MCN機構籤約的帳號數量有逐年上升的趨勢。2019年有5.1%的MCN機構籤約帳號超過1000個,14.8%的MCN機構籤約帳號超過500個,個別機構的籤約量甚至超過3000個。在如此龐大的籤約量下,MCN機構顯然難以無差別地為籤約者進行投入。
「MCN機構對一些數據比較優秀的主播可能有一些策劃和引流,普通主播雖然名義上也有培訓,有策劃引流,但基本不會落實,等於沒有。」已與MCN機構籤約,目前在某大型音樂平臺做主播的李倩告訴記者。
「MCN機構要做大,要接更多廣告,就必須籤更多的紅人,但籤的人越多他們就越不可能兼顧到每一個人,這個問題看起來似乎無解。」徐剛表示。
籤還是不籤?
既然MCN機構存在種種問題,中小博主、紅人是否能脫離MCN機構獨立運營呢?
「個人面臨的問題主要是變現難,自己接廣告不一定能接到最優質的,即便能接到合適的也要耗費很多時間商談,再加上內容創作也需要時間,就很難完全兼顧。MCN機構在這方面比較熟練,能夠幫你去談合作、接廣告。」劉海銳表示。
在內容生產方面,劉海銳認為,個人做內容肯定是有局限性的,目前許多博主內容同質化嚴重,如果有靠譜的MCN機構團隊幫助,也能生產更多優質的內容。
正因如此,有數據顯示,目前行業中90%以上的頭部網紅都與MCN機構進行了籤約。另外,部分平臺為了規範化管理,也要求個人博主必須籤約MCN機構,比如小紅書就曾要求平臺內的個人博主必須與MCN機構籤約。
「從市場的角度來說,MCN機構的存在肯定有其價值,不然也不會有人去籤約。MCN機構的確能給廣告主省事,也能替個人博主省去尋找客戶的繁瑣,只是在具體執行過程中走了樣。」徐剛表示。
與頭部網紅相比,小博主在MCN機構面前幾乎沒有話語權。徐剛建議這部分人慎重與MCN機構籤約。「小博主是很慘的,既無法從MCN機構獲得支持,反而可能被吸血,我覺得MCN機構真的沒必要籤。」徐剛表示。
李倩也認為,MCN機構對於一些中高級的主播會有一定幫助,但是對於大部分普通主播來說沒有太大的意義。李倩表示已經準備和MCN機構解約。
實際上,以籤約為主的MCN機構正面臨頭部網紅資源枯竭、運營成本增長、利益分配糾紛等多重問題。業內普遍認為,未來以籤約為主的MCN機構將會面對越來越多的挑戰,今後MCN機構拼的將是自身的孵化能力。
規範化發展
作為一個新領域,網紅經濟快速發展,但到目前為止,針對MCN機構、紅人等網紅經濟主要參與者的各種規範、制度都還處於缺位狀態。
「行業的規範化非常有必要。雖然現在有廣告法、電商法等法律,但是還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是針對這個行業的,應該要有相關的法規政策來進行管理和約束。」資深網際網路分析師丁道師表示。
丁道師認為,行業的規範應該首先以行業自律為主。「行業性的自律規範,總比法律法規的出臺效率更高。這個行業是一日千裡的發展,在行業性的政策和司法層面的法規沒有出臺的情況下,行業的主要參與者應該出臺自律規範和行業的自律性公約。」丁道師說。
徐剛也認為,行業的規範化發展,首先應該以自律規範為主。MCN機構要有契約意識,不斷強化自身的專業屬性,個人在籤約時也應注重考察機構的專業度、規範化,保護好自己的利益。
實際上,目前已有部分地區就此進行了探索和嘗試。5月15日,上海市網絡視聽行業協會成立了國內首家MCN專業委員會,該專委會聯合發起單位包括小紅書、拼多多、趣頭條等28家企業,覆蓋MCN行業的上下遊全產業鏈條。
據了解,該專委會成立的目的是為企業爭取政策扶持、行業培訓等,解決MCN機構商業變現、人才孵化、內容創新等方面的問題和需求,引領上海乃至全國MCN行業健康發展。
電商是MCN機構的主要變現方式之一。今年5月底,廣州市商務局遴選並公布了首批白名單MCN機構,為商家參與今年6月舉行的首屆電商直播節提供優質選擇。據悉,白名單企業主要從MCN機構的基礎資質、帶貨能力、遴選現場綜合表現等進行綜合評價。
廣州市商務局相關人員對記者表示,未來還會舉辦遴選會,對白名單進行動態調整,通過登記審核,並在本屆直播節期間表現優秀的機構,將有機會進入白名單。
有業內人士表示,MCN行業目前已經開始步入相對理性發展期,在這個過程中行業發展規則性弱、紅人出走等問題,將會隨著MCN業務轉型,國家政策出臺等逐漸被解決。未來行業將通過管理體系提升、行業自治等方式逐漸走向專業化與程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