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前兩天在某音上看了一條短視頻,被「生孩子是在做公益」這句話給吸引了。視頻講的是為什麼現在很多年輕人不喜歡生孩子,他的講解正說出了我最近一段時間來的感受。
前幾天有人大代表提議,建議取消生育三孩以上處罰,引發很多網友的熱議。
而且這兩天也看到,很多人在用數據說,年輕人生育意願不強,我們應該要鼓勵三胎,為女性生育孩子提供更好的政策。
2017年到2019年,我國的出生人口連續下降。
2016年二孩政策開放以來,這幾年的出生人口中二孩的比例確實比較高,但是也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可以看出,全面二孩政策帶來的推動影響在越來越弱,80、90後女性生育意願不高,大家都已經看出來了。
很多老人就很不理解,怎麼我家孩子快30了不著急結婚生孩子,怎麼我家兒媳那麼堅決反對生二胎……
那是因為,以前人們生孩子,生的是勞動力,生出來給口吃的就行了,十幾歲孩子就能幫著家裡幹活,所以哪怕是五六個孩子,大的帶小的,也很好養。
而且老一代人往往都有養兒防老的觀念,生孩子就像是投資,像是買保險,像是金融安排,大家當然願意生了。
但是現在,養孩子不再是放養,處處需要花錢需要操心,生一個孩子成本太大了。
首先就是住房壓力。
以前有網友精闢的指出:房價就是最好的避孕藥。
一個孩子就是一套房子,在房價居高不下的今天,年輕人自己的房子問題或許都沒解決,勉強生了一個孩子還能負擔,再生二胎三胎,找梁靜茹去要勇氣嗎?
以北京上海為例,多少年輕人工作一輩子都不見得能買上一套房子,自己目前都是租房,一年存下的錢只夠買一。
好不容易攢夠首付結婚,用二三十年還了房貸,哪裡還有力氣再買一套房?
何況能夠留在北上廣工作的年輕人,已經是佼佼者了。
去二線城市,或者回到三四線老家的年輕人,壓力小一點,但是也不輕鬆,這裡的工資與房價的比例,算起來和北上廣也不差多少了。比如鄭州2019年招聘平均工資是7136,平均房價是13600,按一個月能攢下2000來算,也要60多年才能買到一套100多平的房子。
60年,就是父母的一輩子,不能透支下輩子來養第二個第三個孩子。
所以說,大家生二胎都非常慎重。
除非家裡本身比較有錢,這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
再來說教育。
每個家庭給孩子的教育投資也不是一筆小數。就拿幼兒園學費來說,不同幼兒園之間的收費差別大的離譜,而大家依然願意花上每月幾千塊錢讓孩子進。
加上興趣班,補習班,夏令營,花錢真的如流水一般。
記得前幾年有一篇文章被很多父母轉載,月薪幾萬,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這就是孩子們的燒錢能力。
但教育投資屬於有回報的投資,關係孩子的前途,沒有父母不想讓孩子將來更加優秀,所以這錢還花的心甘情願。
而且教育需要父母投資的還不僅是金錢,還有父母的時間成本。
學齡前陪伴孩子玩耍,學齡後陪孩子做作業,每天下班之後都要和孩子進行互動,而不是當甩手掌柜。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養一個孩子都覺得累,如何有把握再養第二個?
人大代表黃細花就指出,由於住房、教育、醫療價格上漲等原因,撫養孩子的成本提高,壓抑了年輕一代的生育意願。
生孩子不是一蹴而就,生了就要精心教養,這就對父母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孩子不僅要營養均衡,還得心理健康,還得享受良好的教育,將來進入社會,還得做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而父母做這麼多,純粹是為了孩子好,而不是為了所謂養兒防老這樣的回報。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培養出的孩子越優秀,他就越需要更大的舞臺,父母給孩子打造了一雙翅膀,培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然後送孩子出去飛翔。
飛出去的孩子有了成就,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很少回到父母身邊。
前段時間我和福林爸還在商量,以後看到合適的商業養老保險的時候買兩份,孩子長大了就讓他們沒有負擔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發揮自己的價值。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都一樣,對孩子的好是無私的。
龍應臺說,所謂父子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陪伴孩子人生的前半程,就是一場圓滿了。
越來越多的父母接受了這樣一點:孩子不是你的,他是一個獨立的人,你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來,要在他懵懂的時候負責照顧他,教導他,但是他的人生不屬於你,他的生命也不是你生命的延續。
從這個角度來看,養孩子是在為社會做貢獻,而父母要付出的成本卻很多,為此要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改變自己的人生規劃,不得不說是一種公益行為了。
儘管大家沒有這樣明確的想過,但是這筆帳卻不得不算,算下來之後,大家生孩子就變得不那麼積極了,至少會考慮自己的能力和人生道路。而這背後,體現的是人們對一個生命的慎重,和對人的尊重。
當然,養育孩子,父母會得到很多的精神回報。
比如,孩子純粹的熾熱的愛,還有無條件的信任和依賴,這些都是別人沒有辦法給的,只有孩子才能給父母帶來的情感巔峰。
當然,這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對於「生孩子是在做公益」這個說法,你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