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有云:谷則異室,死則同穴。
一個女子在世的時候不能和心愛的人同室,死後最大的心願就是和他合葬。這個美好的故事以圓滿的結局為收梢:二人合葬,永不分離。
兩千年後,名門之女陸小曼在臨終時也留有與夫君合葬這個唯一的心願,然而終未如願。
家世顯赫,年少成名
一代名媛陸小曼出生在車水馬龍的上海,父親陸定畢業於日本名校早稻田大學,學成歸國後在財政部上班。
母親吳曼華也是書香門第的後代,在古文領域造詣頗深,更是畫得一手漂亮的工筆畫。
流著貴族血液的陸小曼,自小在濃厚的文化氣氛的滋養下,逐漸成長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才女。
15歲陸小曼進入北京聖心學堂求學,那可是當時最前沿的教育。正因為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才有了優秀的陸小曼。特別是她的繪畫聞名校內外。
帶有「光環」的陸小曼自然吸引了不少男同學的目光,一時間陸小曼成了「熱點人物」。
贏得眾人歆慕的陸小曼靠的不僅僅是自己傾國傾城的容貌,更是自己超出常人的才華。
陸小曼十六歲時,可以獨自熟練地書寫行文流暢,邏輯縝密的英文文章了,
陸小曼不僅精通英語,說起法語來也是嫻熟無比。
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外交部當時急需選拔一名精通英法雙語的姑娘去外交部參加工作,美麗聰慧的陸小曼在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
父母也支持她兼職這份工作,她經常被外交部邀請去接待外賓,負責口語翻譯工作。
舞會上的窈窕淑女邁著高雅的舞步,落落大方,折服眾人。
胡適也對陸小曼稱讚有加,無人不想目睹陸小曼的卓越風姿。
一時間陸小曼名聞京城,與上海的名媛唐瑛並稱為「南唐北陸」。
敢愛敢恨,遵從內心
19歲時,正直青春妙齡的陸小曼在父母的安排下與王賡結識。
思想開明的陸家父母,在女兒的終生大事上也還是延續了中國的傳統,並沒有允許女兒自由戀愛,婚姻自主決定。
王賡大陸小曼7歲,是清華大學的高材生,後又奔赴普林斯頓大學求學,取得學位。能者多勞,王賡又在西點軍校學習軍事。
這樣一位青年才俊放在20世紀初的中國,也鮮有人比肩,即使放在現代社會估計也會贏得許多姑娘的芳心吧?
可是故事的主角是陸小曼啊,她偏偏不喜歡王賡。
陸定無疑是一個「眼光毒辣」的人,而事實也證明王賡的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1920年,王賡被授予陸軍上校軍銜,30歲晉升為中將。志存高遠的青年前途一片光明。
但愛情絕不是簡單地將兩個人拴在一起,而是一顆心與另一顆心的碰撞。
新婚燕爾,二人尚能舉案齊眉,相敬如賓。
時光不停,落滿矛盾。
王賡追求仕途,陸小曼渴望知音。
其實陸小曼從小的生活優裕,她並不貪圖大富大貴,她只想要一個安樂的家庭和如心的伴侶。誰知現實卻把她的心願擊得粉碎。
眾人皆對她的情感往事指責頗多,誰又能感受到婚後她落寞的心情呢?她也不過是一個企盼丈夫憐惜,家庭和樂的普通女子啊!
就在她無比痛苦之時,她遇見了自己的如心伴侶徐志摩。
徐志摩和王賡素來交好,每逢周末相聚,飲茶品詩。
徐陸二人的相遇,確如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一個是風度翩翩的「新月派」詩人,一個是冰雪聰明的大家閨秀。
兩人一起作畫寫詩,談天論地,四目相對,對方如朝暉一般照進了自己灰暗無邊的生活。
二人很快找到了共同語言,感情也在迅速升溫。
在徐志摩寫給陸小曼的文章中,熾熱濃烈的話語比比皆是。
「眉你真玲瓏,你真活潑,你真像一條小龍。」
陸小曼的回信也是那麼毅然決然,縱使外界環境變幻,自己是絕不會回頭的。
可見徐陸二人相愛至深,王賡見此,倒沒有百般阻撓陸小曼,只是瀟灑表示:自己雖然和小曼離了婚,但是從心底來說沒有怨恨她。若是日後徐志摩對陸小曼不忠誠,他若知道了也不會放任不管的。
面對妻子的移情別戀,王賡能夠坦然自若,其胸襟與氣魄非常人能比。
幸福短暫,半生遺憾
1926年,陸小曼與徐志摩在歷經了荊棘坎坷後終於邁進了婚姻的殿堂。
二人驚世駭俗的行為讓雙方父母倍感羞愧,他們拒絕參加二人婚禮。
而胡適也是費勁口舌勸說梁啓超,梁啓超才勉強答應當徐志摩的證婚人,
婚禮上,梁啓超無法克制自己的憤怒:「祝你們這是最後一次結婚!」
風流倜儻的徐志摩接受的是新式思想,縱使面對鋪天蓋地的輿論的,他依然守護著自己的靈魂伴侶,並直言:「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婚後不久,夫妻二人回到了徐志摩的家鄉居住,過著逍遙自在安安穩穩的田園生活。可是,日子久了,徐家二老對新兒媳愈發不滿。
陸小曼喜歡撒嬌,飯菜吃不完就向丈夫撒嬌並推給他吃。
晚上要上樓休息了,也是百般撒嬌讓徐志摩抱她上樓。
徐家二老本就對兒子拋棄髮妻心存怨懟,況且這個新兒媳舉止輕浮,生活奢華,一氣之下斷了二人的經濟來源。
隨後他們移居上海。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哪一個夜晚不是燈紅酒綠,熙來攘去?
從小被富養的陸小曼對十裡洋場的生活流連忘返。
很快她就結識了新的朋友。觥籌交錯間,她成了上海灘社交界耀眼的明星。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陸小曼優渥的家庭環境讓她不食人間煙火,從不知賺錢的艱辛,只顧自己一時享樂。
徐志摩為了繼續供愛妻享樂,不得不身兼數職。
1930年秋,徐志摩奔赴北大授課,同時也在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上課。
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在上海、北京兩地來回奔波多達8次。
徐志摩一年可以賺到幾百塊,而當時民國的人均年薪僅僅五塊大洋,薪資數字固然可觀,仍然入不敷出。
工作,寫作令徐志摩精疲力竭,二人那份至死不渝的感情也被柴米油鹽消磨的千瘡百孔。
夫妻二人頻頻爆發爭吵, 陸小曼對好友哀嘆道:「婚姻成了愛情的墳墓。」
1931年11月的一天,徐志摩回到上海家中看望陸小曼。
陸小曼晚上一如既往地參加熱鬧繁華的聚會,玩到很晚才回家。
看著她醉醺醺的樣子,當晚徐志摩也沒有多說什麼,只好等到第二天,細聲細語地勸她不要再放縱自己,當時陸小曼根本無心聽勸,爭吵愈來愈兇,陸小曼氣得隨手抓起煙燈就砸向徐志摩。
煙燈打掉了他的眼鏡。
那一刻,徐志摩對陸小曼失望透頂。
曾經愛得如膠似漆都被這煙燈擊地粉碎。
徐志摩憤然離家,準備19日坐飛機去北平。結果到濟南時突遇惡劣天氣,飛機觸山爆炸,機上的人員全部遇難。
文壇才子,匆匆抱憾離世。
噩耗傳來,陸小曼悲痛欲絕,為自己那天的行為悔恨不已,而這些愧疚都為時已晚
謝絕繁華,安寧度日
徐志摩走後,陸小曼拋卻了一切奢華,過起了布衣素食的生活。
曾經的陸小曼那麼驕傲任性,明豔活潑,但在摯愛逝去後她閉門不出,再也不舞。
陸小曼在徐志摩去世後的數幾十年歲月裡,一心一意整理他的遺稿。
鬥轉星移,她為了徐志摩書籍的出版奔波勞碌,在一次次希望與失望中度日。
繪畫和整理徐志摩的文稿成了她的精神支柱。
1949年,陸小曼的作品在全國美術展上亮相。作品包括山水和花鳥蟲魚等等,畫面清麗,詩意盎然。
畫面清麗脫俗令人驚嘆。
1958年陸小曼加入上海美協,年少的夢想也算得以實現。
1965年,陸小曼在上海溘然長逝,傳奇就此落幕。
豪門世家的錦衣玉食,燈光閃爍的十裡洋場,轟轟烈烈的傾城之戀,都隨之煙消雲散。
她成也鐘鳴鼎食的名門世家,敗也富麗堂皇的豪門貴族。
人生如戲,主角配角爭相上演傳奇,佳人已逝,一生的萬千波瀾還留有烙印,不曾淹沒在人世間。
我們亦可以丟掉過去的是非,靜心傾聽流年的故事。
.END.
【文 | 徐寧】
【編輯 | 淺笑】
【排版 | 黍離】
點擊右上角「關注」,帶你走進名人情感故事,看盡人生百態,照亮心路旅程。
歡迎廣大讀者朋友投稿,加入寫作變現社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