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經歷了一段「假冬天」,這兩天氣溫下降,陰雨連綿。這個時候,很多騎電瓶車上下班的人都會因為穿雨衣而不戴頭盔,而也有人會為了保暖,選擇戴棉帽而不戴頭盔,如果碰到道路溼滑,很容易發生交通意外事故,對個人生命安全有很大威脅。
不久前,演員胡歌因為一段搞笑花絮視頻而上熱搜,原因竟是警方點名他沒有戴頭盔。
日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口腔科就接診了這樣一位患者。醫生提醒,為了自己的安全,騎電動車一定要記得帶頭盔,不要使用遮雨棚(傘),騎行時一定要遵守交通規則。
電瓶車騎著騎著
臉上撕開大口子
11月底,工作日的早高峰,寒風夾雜著淅瀝的小雨,裴女士(化名)卻感到了鑽心的痛,貫穿右臉撕裂的幾道口子,讓她心中懊悔不已。
當天早上7點左右,裴女士像往常一樣騎著電瓶車去單位上班,因為雨披上的帽子有一個比較硬的帽簷,再戴頭盔就變得非常不方便,索性她就不戴了,把頭盔掛在了電瓶車上。剛出發沒多遠,意外就發生了。
裴女士回憶,沒有任何徵兆,自己和一輛停在路邊的卡車相撞,「感覺像『中邪』一樣,就撞了上去,怎麼撞上去的我真不知道,就記得自己倒翻在地上,臉上很痛。」事發地點就在自家老舊小區的小巷子裡,馬上周圍的居民就圍上來,幫著撥打120,神志尚清的裴女士也給家人打了電話。「我趕到的時候救護車已經到了,看到她臉上破了一個大口子,地上也全都是血。」裴女士的先生隨後陪同她一起來到了浙大一院急診科。
面部骨折,醫生用微創方法「結紮」
急診醫生立馬聯繫了口腔科醫生進行會診。醫生發現,她的右臉從眼眶和鼻翼交叉口開始,撕開了兩道比較大的傷口,呈一個「7」字型,一道沿著右眼眶下方撕裂,長約5釐米,另一道沿著鼻梁一側一直撕裂到上嘴唇,差不多長7釐米。「這兩道口子幾乎把顏面部肌肉都撕開了,傷口深度預估有3-4釐米,最寬的地方有2釐米,鼻竇、骨頭、軟組織都暴露了。」
口腔科餘丹主治醫師介紹,「更嚴重的是,顴骨、上頜骨都開放性骨折。」醫生推測,這麼重的外傷可能是在倒地時撞到硬物,瞬間的力量撕裂傷口。
裴女士當時的情況需要立即手術,最理想的手術方案是利用鈦板將斷骨固定並縫合傷口,而如果這樣做則需要在現有傷口基礎上擴大傷口,徹底暴露斷骨,獲得最佳手術視野,但家屬對美觀度要求很高,不想繼續擴大傷口,再加上她的傷口已和鼻腔貫通,術後可能存在植入物感染風險,家屬對手術一直猶豫不決。考慮到裴女士仍在繼續出血且出血情況不可預測,時間不等人,醫生當機立斷,決定在門診用另一種方案進行手術。
這種傳統方法,可以把它稱為「斷骨結紮」,是當時能滿足裴女士需求的、最微創的方法。醫生先把位於上頜骨斷裂兩側的兩顆牙齒結紮固定,通過牙齒的固定使骨折的上頜骨「合攏」,再利用頜間牽引的方法把上頜骨和顴骨固定。「手術是比較成功的,術中我們還發現她的眶下神經也已斷裂,無法修復,後期可能會導致她部分肌肉麻木,但對功能沒有影響。」目前,裴女士已經順利出院,由於傷口癒合情況理想,她只需使用除疤膏和注意防曬,後期基本也不需要整形了。
醫院每年都要接診
因沒有佩戴頭盔導致面部骨折的患者
一次意外,造成了如此大的「傷害」。究竟怎麼事發的,裴女士仍然無法解釋,但她直言可以把自己作為一個「警示案例」:「其實我平時都戴頭盔的,就那天沒戴,而且我騎的是新國標的車,車速都是在限定範圍內的。」而她的同事也都表示她是一個很謹慎的人,這次事故只能用不幸來形容。
浙大一院口腔科醫生提醒,騎電動車一定要佩戴頭盔,遵守交通規則,提高安全意識。在口腔科,每年都會接診因為沒有佩戴頭盔發生交通意外,導致上下頜骨粉碎性骨折或者全面部骨折的患者。
醫生介紹,車禍事故、創傷事故,主要造成的是顱腦外傷,而頭盔可以一定程度上起到緩衝和保護作用,對頜面部來說,頭盔的面罩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購買頭盔時一定要選擇正規的頭盔,並不是重量越輕越好,佩戴頭盔時一定要扣緊帶子,規範佩戴。
戴與不戴頭盔
傷害到底相差多少
在道路事故中,
電動車車主頭部受傷
大多分為三種,
跌落擦傷、撞擊傷、輾軋傷。
快報好奇實驗室曾做過一組實驗,
選了市面上幾款主流頭盔,
做極端情景下的模擬測試。
實驗一、
擦 傷
擦傷
常見就是破點皮
但如果不幸被機動車拖行
那結果就嚴重多了
好奇君把頭盔綁在汽車後面
以100km/h的速度拖行
頭盔在路面上摩擦了一公裡
現場的畫風確實暴力
頭盔在地上被磨得冒煙
冒出了白煙
發出刺鼻焦味
但用來模擬頭部的香瓜
卻安好無損
實驗二、
撞 擊 傷
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
一棍下去,香瓜粉身碎骨!
但給香瓜戴上頭盔之後
雖然這種40元的頭盔
被砸開很大的口子
碎片四濺
但香瓜卻安然無恙
說實話!這很意外
這款頭盔很單薄
實驗員手指敲敲
覺得很有把握
能把裡面的香瓜一起打碎
實驗三、
汽車碾壓
電動車車主與機動車碰撞
頭部捲入車輪
是最常見、也是最致命的
實驗員把頭盔側擺
模擬人倒地後頭部姿勢
SUV以較慢的速度碾壓過去
40元的半盔型頭盔瞬間碾碎
裡面的香瓜也同樣稀爛
接連測試了3頂同款頭盔
結果都一樣
實驗員換上全盔型頭盔
再次試驗
同樣是40元
但因為全盔更圓、更大
當車輪軋上頭盔的一瞬間
頭盔被彈開了
裡面的香瓜保住了
這樣的好運氣
還出現在一款兒童輪滑頭盔上
輪滑頭盔的構造和摩託車頭盔很相似
內部有一層很厚的
高密度泡沫緩衝層
抗衝撞能力明顯強很多
實驗中,輪滑頭盔被車輪輾上的瞬間
彈了出去、翻轉一周後
凌空又被車輪撞上、順勢滑開
撿起來看
輪滑頭盔上一面
有明顯的輪胎印記
另一面則是與地面擦痕
也就是說
這頂100多元的輪滑頭盔
實打實扛住了SUV
還有一種情況
很多建築工地的工友
會用安全帽來替代安全頭盔
好奇君在實驗中發現
安全帽的緩衝層設在頭頂上方
而且很單薄
只能防護類似石子的墜落物
遇到汽車從側面碾壓
就會像普通塑料一樣直接被碾碎
根本起不到防護效果
目前國家對電動車頭盔的質量
並沒有強制標準要求
所以市面上的頭盔
質量參差不齊
說到這裡
鄭重提醒一下!
無頭盔,不騎行!
購買頭盔時
儘量要選外殼結實
(手感重一點的)
有高密度泡沫緩衝內襯的產品
價格是會更貴一點
畢竟生命只有一次
危急關頭可能救你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