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報訊 三百年前,「中國熱」席捲歐洲;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新的「國潮」在文化自信中走向世界。
日前,一年一度的「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正式公布,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的「海市蜃樓:17至20世紀中國外銷裝飾藝術展」榮獲第十七屆(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優勝獎。該獎被譽為文博界的「奧斯卡獎」;而且,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得獎已不是第一回了。工美館兩個展覽——「錢塘匠心·天工集粹——杭州工藝美術精品陳列」「明月入懷·中國團扇文化印象展」,分別在2012年、2017年獲得第十屆以及第十五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精品獎。
為什麼一家2009年成立的年輕博物館頻頻得獎?如何讓「展覽」活起來、讓文物說話?本報專訪杭州工藝美術館策展部主任許瀟笑。素衣、素顏的她,從容優雅、低聲慢語、娓娓而談,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策展
解讀
如何讓展覽活起來?有四大「秘籍」
許瀟笑總結了本次展覽的四大亮點,個個引人入勝。
一是展覽選題「新聚焦」。《馬可·波羅遊記》在歐洲的廣泛傳播,使得大規模的海上貿易「中國製造」風靡歐美,如絲綢、茶葉、瓷器、漆器、牙雕、扇子、傘、銀器、紡織品、繪畫……因此,「海市蜃樓」將研究與展示對象界定在17至20世紀的清代,希望從跨文化主義的視角,突出物質交流中所獨有的「文化想像」的特質。
二是內容設計「新突破」。圖,是「鑰匙」。展覽整合8家國有博物館與社會藏品204件(組),涵蓋瓷器、漆器、牙雕、絲綢織物、金銀器皿、通草畫與油畫以及傘、扇、服裝等類。在展品組團上,不同品類的在同一類圖像下相互組合,如「滿大人」「官邸庭院」「文人仕女」「戲曲民俗」「亭臺樓閣」「花鳥靜物」「家族徽章」「西洋人物」「洛可可花卉」「中西混搭」等,呈現「中國熱」所投射出的文化重疊、交叉的雜糅狀態。
三是形式設計「更入戲」。從「古董商店」到「弧形船艙」,從「中式庭院」的曲徑通幽到「中國房間」的浪漫幻想,客廳、臥室、T臺,以櫥櫃、窗格、匣盒的幾何線條裝飾串聯……本次展覽「鏡花水月」的沉浸感受和「合理合度」的簡潔精緻,引領觀眾在行走中「步步入戲」。
四是展覽傳播「獲共鳴」。展覽現場204件實物展品的展示,輔以《100件藏品中的中國外銷裝飾藝術》圖錄,收錄高清圖片150餘幅,論文與解讀7萬餘字,供專業觀眾細細研讀,並推出《10件藏品》系列原創短片在線上傳播,首次由策展人、專家、設計師以第一人稱視角分享解讀。展期中,接待參觀15.8萬人次,在線觀看、點擊29.9萬次。
展陳創新
杭州探索博物館「策展人」制度
看展覽不是一項活動,而更像一次旅行或探險。
進入展覽空間,就如同進入了一個全新國度,觀眾通過不同的文物發現和了解不同於以往的認知;策展人就像故事的講述者或電影的導演,運用自己的方式將信息整合串聯起來,形成一種完整的思想表達展現在觀眾面前。
「策展人」一詞源於英文「curator」,是指在藝術展覽活動中擔任構思、組織、管理的專業人員。2012年12月,國家文物局發布《關於加強博物館陳列展覽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借鑑國外先進經驗,探索實行策展人制度。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是杭州最早進行「策展人制度」探索課題的博物館。
一位有名的策展人曾說:「策展人得頭腦靈活。有時候是助手,有時候是建議者,有時候是協調員,有時候是發明家。但最要緊的還是對策展的熱情和愛———甚至帶上一點兒痴迷。」這種「痴迷」,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是通過「人人都是策展人」理念來激發的。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館長王英翔說,工美館現在在探索實踐「人人都是策展人」制度,策展部、研究部、哪怕是辦公室,只要對策展有熱情和愛,都可以向博物館提交選題和計劃,選題通過後可自行選擇成員組建團隊開始做展覽……「目前,館員提交策展計劃非常積極,展陳計劃已排到2022年了。」
杭州市園林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博物館的宗旨是為社會服務,展覽是博物館提供社會服務的立足點。策展人制度的建立有助於樹立藏以致用的價值導向,使各業務部門圍繞策展人形成一致的目標和合力。「杭州將在今年下半年舉行博物館策展人制度的主題研討會,並將繼續探索實踐博物館策展人制度,打開展覽工作創新發展的新格局,讓文物之間的故事、背後的歷史,直觀生動地展現在觀眾面前,讓參觀者願意走進博物館並長時間逗留,真正地讓文物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