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是全省脫貧攻堅決勝之年,也是羅甸縣實現整縣脫貧摘帽之年,這一年,對於羅甸縣邊陽鎮亦復如是。 邊陽鎮地處貴州省黔南州羅甸縣北端,距省城貴陽市91公裡、羅甸縣城28公裡。是貴州羅甸、平塘、紫雲、惠水、長順五縣合抱的中心樞紐,是內地南下兩廣的咽喉要塞,更是世界最大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觀光旅遊的最佳接待中心。自古以商貿集散聞名於省內外,素有貴州四大「旱碼頭」、羅甸縣「北大門」之稱。
邊陽鎮富安商業街熱鬧繁華
邊陽鎮國土面積528.77平方公裡,轄區設邊陽、慄木、羅沙、交硯、董王等五個社區服務中心,轄35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442個村民小組18817戶81586人,其中少數民族4.3萬人,約佔總全鎮人口的53.24%。
邊陽鎮作為羅甸縣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一個鄉鎮,攻堅五年,難度之大、力度之大;奮進五年,山河為證、生活巨變,邊陽的五年,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濃縮成全縣廣大幹部群眾牢記囑託、感恩奮進,苦幹實幹、攻堅克難,力爭全勝的一個縮影。
舟至山前,勝利依稀可見,仍戮力奮楫,不敢鬆懈。寫在脫貧摘帽前夕,巡禮邊陽,紅旗高展,尤其邊陽鎮的深度貧困村,聲音更是無比堅定:「報告!決勝脫貧,『我』已就位!」
邊陽鎮易地扶貧安置點之一 古鎮家園
打窖村:黨建引領 攻堅克難普新章
打窖村位於羅甸縣邊陽鎮董王片區西南面,由於地處偏遠深石山區,受自然條件影響,交通、水利等建設難度大、成本高,工程性缺水問題較為突出,土地較為破碎,加之貧困群眾文化水平不高,小農意識強,內生動力弱,導致從前貧困發生率較高。
打窖村作為深度貧困村,是脫貧攻堅中重點攻陷的堡壘,工作隊入駐以來,始終堅持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把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作為組織路線服務政治路線最重要的體現和最緊迫的任務,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為助推脫貧攻堅,打窖村黨支部與羅甸縣檢察院等部門多次開展城鄉支部聯動活動,走村寨,走農家,支部生活在田間在地頭,和諧共建、事務共商、發展共享、路徑共謀,困難在一線發現,幹部就在一線解決,黨員盡義務,幹部盡作為,做人民群眾的貼心人。
打窖村黨支部與羅甸縣檢察院開展城鄉支部聯動活動
同時,打窖村積極發揮抓典型創示範,樹立榜樣和先鋒模範作用,支部以「發展靠大家、幸福你我他」「衛生與健康同在、文明你我同行」的主題 ,營造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良好氛圍。
為真正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通過圍繞產業發展,樹立示範帶動,脫貧黨建引領,多年來,打窖村陸續湧現出產業發展致富帶頭的優秀共產黨員3人,群眾致富帶頭人1人,實現了「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的致富道路,為決勝全面小康注入新的活力。
尖坡村:提升治理水平 用心傾聽辦民事
尖坡村位於邊陽鎮董王社區服務中心北部,地貌以喀斯特山區為主,地勢高低不平,交通閉塞、村民文化素質普遍不高,發展滯後。
駐村工作開展以來,尖坡村駐村工作隊始終明確職責要求,不忘責任,牢記使命,釐清思路,制定規劃,積極推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提升治理水平。
通過加強村兩委幹部與群眾的溝通交流,全面了解掌握所在尖坡村的社會形勢,突出抓好反分裂鬥爭思想教育、社會矛盾糾紛排查調處、重點人員教育管控、涉法涉訴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及時發現排查處置苗頭性問題,耐心細緻做好群眾教育和思想疏導,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形式表達利益訴求,幫助化解矛盾糾紛,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和問題,最大限度消除各種不穩定因素,把問題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
尖坡村為村民修建硬化路、庭院硬化
工作隊通過走訪農戶發現,群眾反映最多的就是村內道路問題,村內道路狹窄,凹凸不平,大雨過後,泥濘不堪,經實地查看後,確實給村民出行帶來不便。一年來,工作隊積極協調資金和相關政策,陸續上報通組路1.8公裡、串寨路、串戶路649平方米,目前已全部實施完畢。
同時,工作隊還積極向邊陽鎮黨委政府申請解決100盞節能路燈,共計價值3萬元,有效的解決了群眾夜間出行難的問題。
在產業方面,尖坡村始終堅持因地制宜的總體規劃,2019年依託先建後補項目,實施黃牛、生豬、土雞等養殖,共覆蓋貧困戶58戶263人;種植方面實施金銀花「巨龍一號」種植46畝,覆蓋貧困戶23戶。
此外,根據異地搬遷政策,工作隊和村兩委始終堅持以「一方水土不能養育一方人、整組貧困發生率高於50%和整組小於50戶」等政策積極深入各組進行宣傳動員,開展整組搬遷和零星搬遷工作,使貧困戶真正能夠做到「挪窮窩、斬窮根」。全村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6戶197人,均已搬遷入住;2014年以來共實施危房改造61戶,目前均已完工併入住,解決了住房無保障問題。
交足村:一手抓產業 一手抓就業
交足村位於邊陽鎮董王社區西北面,國土面積約 8.2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820米,距鎮政府28公裡。屬南溫帶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25.5攝氏度,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區村,村內土地貧瘠、乾旱少雨。
如何破局地理劣勢,拓寬增收途徑,實現持續穩定增收?駐村工作開展以來,工作隊思路清晰、目標明確,一手抓產業,一手抓就業,把產業引進來,把勞力送出去。
交足村發展的珍珠李種植項目
交足村2016-2019年通過向各級各部門協調資金65.2228萬元發展產業項目,覆蓋貧困戶涉及106戶640人,有效的帶動貧困戶經濟收入。
2019年,實施養殖黃牛項目,投入資金5.4萬元,發展養殖18頭,覆蓋貧困戶13戶89人,戶均1頭,年戶均收入4153元。實施養殖土雞項目,投入資金0.414萬元,發展養殖345羽,覆蓋貧困戶14戶91人,戶均25羽,年戶均收入295元……
同時,交足村搶抓東西部結對幫扶契機,2019年,全村勞務輸出255人,人均月收入為2800元/人/月,年收入約為28000元。
通過產業項目、外出務工收入,交足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8191元,達到貧困村出列標準。
打改村 :設施完善 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打改村距邊陽鎮人民政府34公裡,距縣城66公裡,屬典型南亞熱帶溼潤氣候類型,乾濕兩季分明,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年平均氣溫16.5攝氏度,氣候舒適,生態宜居。
可是由於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村內基礎設施落後,村民的生活質量並未達到預期。
打改村為村民硬化道路和院壩
工作隊入駐以後,通過深入調查、研判,直擊痛點,2014年以來,各項公共配套服務設施得到全面改善。
通過合理利用政府投資和社會幫扶資金共計110萬元,建成村委會綜合辦公樓300平方米,村級活動場所1200平方米,完善好通電、通網等服務功能,更加方便群眾辦事,大大提高了為民服務辦事效率。
通過投資415萬元完成通村公路4.8公裡,通組公路3.5公裡,全村實現組組通;投資3.5萬元裝修村級衛生室並配齊藥品和醫生,幼兒園進一步得到完善,開辦正常;投資80萬元進行農村用電安全改造;投資10.44萬元進行安裝農村廣電網絡戶戶通覆蓋全村154戶;2014年投資78萬元修建小水窖96個,覆蓋全村96戶,2018投資39萬元解決全村安全飲水提質工程,全部實現自來水安裝到戶,2019年投資45萬元修建生產路2.3公裡方便群眾務工。
如今,走進打改村,生活便捷,設施齊備,水、路、電、訊一應俱全,一幅宜居宜業的農村新圖景正在緩緩呈現。
來 源|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作 者|何登成
校 核|韋 瑞
排 版|韋 瑞
編 輯|李 璨
初 審|肖家雲
復 審|鄒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