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多年前,中國正處於國泰民安的康熙盛世,女人纏足之風更是前無古人。而遠在西方的義大利則剛剛開辦了世界上最早的女子學校,並在世界歷史上為第一位女性授予了博士學位。270多年前的1742年,第一所女子學校在蠻荒之地的北美新大陸打開校門。在中國幾千年文明史當中,女性教育幾乎是一片空白。在20世紀之前,中國從來沒有過接受女生的公立學堂,只有少數幸運的官宦家庭女孩子由父母延師在家中習學初淺的文化知識。
19世紀,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大批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為宣教開辦了許多西方式教會學校。面對西方列強,很多中國知識分子認為留學西方修習夷技才是救國之道。1854年,廣東人容閎成為中國第一位美國大學(耶魯大學)的畢業生。他學成回國後經過多方努力,終於說服清政府從1872年起每年向美國派遣三十名學童留學,四年共一百二十名。雖然後來清政府因為害怕這些學生被全盤西化而將這些學生勒令回國,以致大部分學生都沒有完成學業,但後來他們在中國各界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政府公派留學生之外,另有不少中國學生自費通過傳教士渠道前往美國留學。雖然公派留學生是清一色的男性,但是自費留學生當中卻出現了幾位女性。坊間有宋靄齡是中國第一位女留學生的說法,其實宋靄齡是1904年才隨她爸爸的傳教士朋友到美國,在喬治亞州的衛斯理安學院(Wesleyan College)上學。
整個19世紀,中國總共有四位女留學生赴美獲得學位。1885年,被美國傳教士收養的寧波女孩Yunmei Jin (金雅妹,1864-1934,the Women’s Medical College of the New York Infirmary)成為中國第一位留學美國並獲得醫學學位的女性。繼她之後的另外三位赴美獲得醫學學位的中國女學生分別是福州人 Juying Hu(許金訇 Hu King-eng, 1865-1929,the Women’s Medical College of Philadelphia),湖北人 Meiyu Shi (石美玉 Mary Stone, 1872-1954,Department of Medicine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和江西女子 Aide Kang (康愛德 Ida Kahn, 1873-1931,Department of Medicine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這四位女留學生要麼早年被美國傳教士收養,要麼幼時在美國傳教士開辦的西式教會學校讀書。這些在傳教士教養之下的女孩子都幸運的保留了她們的天足。她們在傳教士資助下留學美國,學成之後除金雅妹定居日本之外其他三位女醫生全部返回中國行醫,成為中國西醫婦產科和兒科的領軍人物。
進入20世紀,被八國聯軍打得落花流水的大清朝為了擺脫江河日下的境地,終於開始認真考慮各項改革,包括實行憲政。1904年,積極支持改革並大力籌辦派遣學子出洋留學的清朝兩江總督端方(Tuan Fang)率代表團訪問美國考察西方教育系統,參觀了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史丹福大學,加州州立大學,美國海軍學院,美國西點軍校以及衛斯理學院(Wellesley College)。經過端方積極斡旋,代表團最終與耶魯大學,康奈爾大學,和衛斯理學院達成協議接受中國公派留學生,其中由衛斯理學院出全獎資助三名中國女留學生進入衛斯理學院學習。
端方回國之後在自己管轄區域(今江蘇,安徽以及上海)組織考試,從五十多名報考的女學生當中挑選出四名赴美國留學。這是清政府送出的最早一批公派女留學生。她們是Pingsa Hu(胡彬夏),Che-chi Wang(王季茞),Faung Yuin Tsao(曹芳雲),和 Ching-ling Soong(宋慶齡)。四人中除宋慶齡帶著十歲的妹妹宋美齡一起前往喬治亞州的衛斯理安學院(她倆去與已經在那裡讀書的姐姐宋靄齡匯合)求學之外,其他三人都由衛斯理學院獎學金資助進入衛斯理學院讀書。1907年9月,在慈禧寵信的教育顧問溫秉忠及夫人倪桂姝(宋慶齡的二姨)監護下,四位女生與其他男生共十五名留學生乘坐「滿洲裡」號郵輪由上海啟程赴美。
兩江總督端方
五大臣(載澤、戴鴻慈、端方、尚其亨和李盛鐸)出洋考察
Pingsa Hu(胡彬夏) 『13. (1888-1931;衛斯理學院 1907-1913)
胡彬夏是江蘇無錫縣人,父親胡壹修是無錫地區一位有名的教育家,三個兄弟都是留美博士。她幼年前往日本在著名的實踐女子學校讀書,後回國在蘇州景海(Laura Haygood)女子師範學習。她1907年留學美國,先在衛斯理學院預科Walnut Hill School補習,兩年後進入衛斯理學院主修文學、歷史和哲學。她面容清秀,文筆神採飛揚,曾任留美中國學生會會長,留美學報主筆。在衛斯理學院讀書期間,胡彬夏與在哈佛大學讀碩士的中國留學生朱庭祺相愛,經過數年抗爭,在她的三兄弟幫助下最終說服家庭解除幼時婚約,與朱庭祺實現自主戀愛婚姻,成為中國女性自主婚姻的先行者。
胡彬夏1913年從衛斯理學院本科畢業之後繼續在康奈爾大學進修婦女教育七個月,後作為中國政府教育部代表團的一員前往美國首都華盛頓參加國際兒童福祉聯盟大會。1914年回國後她先後在江蘇吳江同裡的麗則女校以及上海浦東高中做教師,然後從1916年起擔任著名的商務印書館」婦女雜誌「主編,並與黃炎培等人發起中華職業教育社。婦女雜誌在她的領導下大力宣傳男女同校平等教育,女子經濟獨立,婚姻自由,女子參政,胡彬夏更利用各種機會發表公眾演說,力促女權,成為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
胡彬夏
胡彬夏和她的三個兄弟
Chi Che Wang(王季茞) 『14 (1894-1979;衛斯理學院 1907-1914)
王季茞出生於蘇州書香世家,祖上王鏊曾任明朝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其父王頌蔚是光緒六年進士,其母謝長達於1905年創辦蘇州振華女校。她是何澤慧的二姨。王季茞與胡彬夏在蘇州景海(Laura Haygood)女師先後同學。她在日本學習兩年之後於1907年來到衛斯理學院,時年十三歲。她先在衛斯理的補習學校(Walnut Hill School)學習,三年後進入衛斯理學院攻讀本科並於1914年畢業。畢業後她到芝加哥大學繼續攻讀,於1918年獲得化學博士學位,是中國第一位獲得歐美博士學位的女性。
王季茞在芝加哥大學任教數年,並參與成立了芝加哥中國婦女俱樂部。後來她成為當時芝加哥最大醫院(Michael Reese Hospital)的醫學研究部主任,並於1922年當選為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資深會員。1931年,王季茞前往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從事兒童生化代謝研究。從1943年起,王季茞在西北大學醫學院擔任生理學教授,從事兒童腎病研究。後來她離開芝加哥到梅奧診所醫學中心(Mayo Clinic)從事研究工作,但幾年後又回到芝加哥的漢斯退伍軍人醫院(Hines Veterans Administration Hospital)任職。王季茞畢生在生物化學和兒童生理學做出很大貢獻。2004年,芝加哥公園管理委員會決定用王季茞的名字為一座新建的街心公園命名,以紀念她對芝加哥兒童福祉的貢獻。
王季茞(右一)和她的衛斯理同學
王季茞
Faung Yuin Tsao(曹芳雲) (1877-1922; 衛斯理學院1907-1909, 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1910-1911)
曹芳雲是浙江嘉興人,其父曹子實是個孤兒,在上海沿街乞討時被美國傳教士收養,長大成為著名的華人傳教士。曹家四子二女都接受西方教育,曹芳雲的弟弟曹雲翔曾任清華第五任校長,將清華從留美預備班升級為大學。曹芳雲自幼在蘇州教會女子學堂讀書,1882年進入上海中西女塾,是宋氏三姐妹的老師和前後同學。1898年,曹芳雲隨父親的朋友一位美國傳教士到內華達州哥特學院(Cottey College)讀大學,但是因為父親病重,於1902年綴學回國。
曹芳雲回國後到母校上海中西女塾任教,於1904年隨兩江總督端方出訪美國協助考察女校教育。1907年,已經30歲的曹芳雲作為成年留學生入讀衛斯理學院,兩年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期間她曾任留美中國基督教學生會副會長。曹芳雲於1911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碩士學位。她回國後繼續在上海中西女塾任教,並出任上海女青年會教育部長。然而曹芳雲不幸從1917年開始一病不起,最後於1922年逝世。
上海中西女塾
曹芳雲之妹曹麗雲
自從最早一批中國女留學生進入衛斯理學院求學之後,衛斯理學院在後來的100年間培養了數以千計的中國女留學生。從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到中國社會各行各業的棟梁,衛斯理學院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留下了不可埋沒的功績。
參考資料:
The Chinese Students』 Monthly, Volume 6, No 7, May 1911.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Women-Students In America」, Miss F. Y. Tsao, Columbia
Women and the Periodical Press in China’s Long Twentieth Century, By Michel Hockx, Joan Judge, Barbara Mittler
Modern China Vol. 20, No. 3 (Jul., 1994), pp. 315-346 「Nü Liuxuesheng」: The Story of American-Educated Chinese Women, 1880s-1920s, By Weili Ye, 1994
解放畫報第一卷第五期,1920年10月
中西並重:監理會在華事業研究(1848-1939)馬光霞著。2016
作者比爾老師,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後獲埃默裡大學MBA學位並從事大學管理工作多年,現從事升學顧問工作,他也是一位韋爾斯利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