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AI財經社 馬微冰
編 | 孫靜
本文由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深耕本地生活的美團,最新市值已經超過1.2萬億港元,餓了麼自然也不甘心只送外賣。
7月10日,餓了麼App全面升級,從餐飲外賣平臺轉變為解決用戶一切即時需求的生活服務平臺,並宣布籤下95後潮流明星王一博為品牌代言人。此次升級涵蓋四大層面,提供同城生活全方位服務、個性化推薦、內容化互動、會員體系升級等。
餓了麼還為本次升級找了個新名詞——聚焦「身邊經濟」,並順勢推出「隨心訂」新服務,用戶在點鮮奶等外賣時,還可以享受周期配送,7天、15天、30天可任意選擇時間周期。CEO王磊在線上會議中表示:「一方面,即時配送已經成為同城生活的剛需,另一方面,越來越多商家也意識到,數位化能力已經成為餐飲和零售行業的必備技能。」
從「愛什麼、送什麼」的新Slogan中不難發現,配送萬物是此次餓了麼最想表達的重點,而這與老對手美團的萬物到家戰略極其相似。
此前,餓了麼在阿里體系內僅承擔外賣配送服務,與美團外賣對峙多年。2018年10月,餓了麼與口碑合併,組建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服務公司,而美團也不斷擴展其它本地生活生活服務業務,兩個平臺的競爭由業務層升級為生態層面。
在本地生活服務戰火頻起的2020年,美團與阿里陣營的生態競爭再度升級。「掃碼下單,最高可領取36元餓了麼紅包,還能免費配送到家。」近期,就有用戶發現自己被拉入一個名為「餓了麼淘寶客」的微信群。與之前其他品牌的優惠券群模式相同,群內每天會有各種優惠連結,而這個群的優惠連結,均是通過餓了麼購買餐飲外的商品,群主有4%-6%的返傭比例,比其他平臺相對較高。
一名餓了麼的運營人員告訴AI財經社,去年底開始,餓了麼就在同步籤約大型商超商家,擴展自己的配送商品種類和渠道,「疫情時期中止了一段時間,4月份之後又重新開始,在商家與用戶兩端同時大規模展開。」
餓了麼發力的同時,美團也加緊線下渠道推廣。一名地推人員透露,相比起餐飲商家20%左右的抽傭比例,美團對零售商家的抽傭比例低很多,有些甚至只有8%,其中生鮮蔬果類的商家是主要目標用戶。「蔬菜商家訂單量大、用戶集中,並且大多數用戶在疫情時已經習慣在線上買菜,交易量也更加穩定。」
疫情既激活了消費者的線上購物需求,更加速了零售商家的轉型。據研究機構尼爾森3月份發布的報告顯示,67%的零售商表示將大力拓展線上渠道。但部分品類備貨不足、物流配送困難和線上訂單配送人力不足是零售商遇到的三大主要挑戰。
運力與品類是同城配送的核心,搶灘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的餓了麼與美團,也早已暗中開戰。
今年3月,阿里全資收購即時物流創始者「點我達「,通過眾包模式實現點對點配送。再加上之前旗下的蜂鳥、盒馬、天貓等物流體系,形成配送生態體系。 4月21日,餓了麼宣布300萬名外賣騎手升級為餓了麼藍騎士,不僅要繼續為「吃貨」們服務,還要成為城市居民生活的「好夥伴」。但這一 數字,與美團399萬活躍騎手相比,至少還有近100萬的差距。
在品類上,美團已經覆蓋全國2800個縣級以上的城市,涵蓋餐飲、生鮮、商超、書店、鮮花等620萬多品類商戶。而餓了麼口碑在2018年合併後,覆蓋676個城市商戶350萬。此前易觀發布數據,餓了麼三四線城市中小商戶接入數量已經翻了一倍。但具體商戶數量目前尚未公布。
百聯諮詢創始人莊帥此前接受AI財經社採訪時認為,2020年餓了麼和美團的關係,有點像2014年天貓與京東的關係,決定競爭格局變化的是新商家及品類的增長速度。
「兩家都是同城配送者,美團在外賣市場佔據先天優勢,餓了麼背後有阿里生態撐腰,如果後期再開展大規模的補貼戰,市場格局也許會有不同走向。」一位同城配送行業人士分析稱。
不過問題是,大規模補貼戰硝煙再起的可能性能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