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宋朝的皇帝不稱自己為「朕」,而是叫做「官家」?

2020-12-23 東漢讀書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德很高,用以前的稱號已經不足以來評價自己。認為自己功高三皇,德配五帝,於是兼任二者來取,稱為皇帝,而自己又是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所以稱自己為始皇帝,秦始皇的名稱也就這樣由來。

古代對皇帝的稱呼也有很多種,像唐太宗,明成祖,乾隆,這都是不同時代對不同皇帝的稱呼。而對於宋朝來說,對皇帝的稱呼可謂是特別的別致。別人家都稱陛下表示尊貴,而宋朝卻稱皇帝為官家,這是什麼原因呢?

宋朝稱呼皇帝「官家」的原因

其中這與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有很大的關係,趙匡胤一開始只是後周的大將,後來經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稱皇帝才建立了宋朝。但是由於他這樣篡取兵權的方法並不是很正大光明,也不能為很多人所信服,後來為了更好地去管理成立政務,就決定不稱自己為朕,而成自己為官家,這樣就能避免一些麻煩的事情。

而官家這個名稱也不是信口而來的。他也是取自於《蔣濟萬機論》中「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皇帝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宋朝時期是一個文人鼎盛的時代。文人在宋朝是一個特別值得尊重的群體。

宋朝開國初期由於兵變奪取政權才得以建立,導致宋朝對武將的權力縮減的特別厲害,也就造成了宋朝重文輕武的政治方針。

宋朝治國的基本國策就是和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說宋朝時期皇帝的權利不是那麼的強大,有的時候皇帝做一件事情都要考慮很久,會遭到很多大臣的反對,導致自己的計策並不能實施。

宋朝時期,皇帝也有一個約定,第一就是不得殺士大夫,第二保全柴氏子孫,第三不加農田之賦。基於這個規定,宋朝時期想殺一個文人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宋朝曾經因為靖康之恥而被一分為二,分為南宋和北宋,南宋的開國皇帝趙構,又是一個性格懦弱的皇帝,在南宋建朝初期,有抗金名將嶽飛,在嶽飛抗擊金軍,不斷收復失地的快取得勝利的時候,卻被趙構聽信秦檜等奸臣的讒言,下了十三道金牌命嶽飛班師回城,讓嶽飛勝利的希望被打破。

在嶽飛撤回的途中,趙構卻一心想和金議和,在議和的途中,嶽飛卻被被扣上莫須有的罪名,被殘忍地殺害了。宋朝的統治者的政權並沒有很強大,加上皇帝懦弱的性格,以及文官手群裡權力過於大,導致文官敢和皇帝五五開。

皇帝實施一個政策都需要考慮良久,在宋真宗時期想殺一個文官都遭到很大一部分人的反對,導致連殺他的權力都受到阻礙,皇帝都沒辦法自己做主。

我們聽起來官家這個詞相比於陛下來說,少了一些威嚴,而多了一些親切感,但在宋朝,真實情況的確如此,在宋朝後期,很多的朝廷重官文臣都敢在朝廷上當面和皇帝叫板,絲毫不畏懼皇帝手裡的權力。

而在明清時期,就不會出現像宋朝這樣群力弱小的表現,明清時期所有的皇帝之地,國家都是比較成熟的,皇帝就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皇帝手裡的權力高於一切,皇帝說什麼就是什麼。

像明朝的有些皇帝雖然幾十年沒有去朝廷上朝,但卻不會動搖他們的統治根基,一不管多久,他依舊是皇帝,權利依舊在皇帝手中,他們的一句話就能播剝奪掉很多官員的性命。

在宋朝,皇帝權利被制約的很慘,這也是文人權力到達一定高度上的一種害處。所謂『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因為皇帝要至公無私,所以才稱為『官家』。一個賢明的皇帝,沒有自己的私愛,私財,皇帝是代表上天來治理天下,天下的子民對於皇帝來說,都應當一視同仁。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晉成帝鹹康三年》裡說:「西漢謂天子為縣官,東漢謂天子為國家,故兼而稱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稱之。」 在宋朝,對皇帝的稱呼官家裡面來說,更寄託了皇帝對宋朝的一種治國理念。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有關宋朝的電視劇,大臣都稱皇帝為「官家」?
    這句話裡面的「官家」並不是皇帝的特殊稱謂,而是多數古人對當時官府,即公家的代稱。從西晉末年,十六國時期,石虎稱當時的後趙皇帝石勒為「官家」開始,南北朝時期一直到隋唐,「官家」一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對於這段內容中的「官家」,胡三省在《資治通鑑·晉成帝鹹康三年》註解為:「西漢謂天子為縣官,東漢謂天子為國家,故兼而稱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稱之。」其中,「三王」指的是大禹、成湯、周武。
  • 為何只有宋朝把皇帝稱「官家」,而不是稱陛下或皇上?
    由此可見宋代皇帝連一個小小的漕官都不能殺,其君權薄弱到了何種程度,也反映出宋代士人的地位之高,待遇之好。那麼這和宋朝臣子把皇帝稱為「官家」,而不是陛下有什麼關係呢?有一定意義上的關係,更有趣的是不僅今天的人對這個問題感到好奇,早在宋代時期,連宋朝皇帝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要把自己稱之為「官家」。
  • 熱劇《清平樂》中,宋人為何稱皇帝不是「陛下」,而是「官家」?
    作者:許雲輝以「仁宗盛治」為背景的電視劇《清平樂(yuè)》播出剛兩集,不僅憑藉精良的製作俘獲了無數宋粉,更將富有宋朝特色的「官家」一詞送上熱搜。(一)把皇帝稱為「官家」,並非宋朝首創。史料中,最早稱皇帝為「官家」的是《晉書.石季龍載記》:「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我怎麼做皇帝都不稱心,我想仿效匈奴冒頓單于弒父手段,來殺死叔父皇帝石勒,您願依從我嗎?)」。《魏書.元祥傳》中亦有記載:魏世宗禮待高太妃,「呼為阿母,伏而上酒,禮若家人。」
  • 「官家」為何能夠成為宋朝皇帝的專屬稱呼?
    而在宋朝,文官們的地位還是很高的。在仁宗朝時,甚至能和皇帝平起平坐,坐而論道,那麼為何只有宋朝把皇帝稱"官家",而不是稱陛下或皇上呢? 秦始皇認為自己"功蓋三皇,德過五帝",所以首度發明了皇帝這個稱謂。可以說是氣勢恢宏,自那以後,所有的君王們都以此為稱,可真正能夠超越始皇帝的又有幾人。 1.
  • 古代都把皇帝叫「陛下」或者「皇上」,為何宋朝卻要叫「官家」?
    自唐末至五代十國,朝廷的生殺大權全部掌握在那些手握兵權的武將手中,而皇帝走馬燈似地換人,致使「天子」威儀受損,皇權衰落。趙匡胤當上皇帝後,身邊的臣子多半都是從前的兄弟。因此,他自稱「官家」,不稱「天子」。宋朝的那些後繼者們,為了表達與百官共同治理天下的意願,也未改變「官家」這一稱謂。
  • 宋朝君王為何叫官家?知否中稱君王為官家對嗎?
    古裝劇《知否》中,對皇帝的稱呼並不是我們熟知的「陛下」、「聖上」等,而是「官家」,究竟為何呢?實際上,宋代稱呼同一時代皇帝為「官家」,十分流行。「官家」稱謂,自古就有,一般指朝廷或官府。到了宋代,「官家」一詞開始流行,且為皇帝專用。趙匡胤剛當上皇帝時,當著眾人的面自稱為「官家」。據《聞見近錄》載,「太祖即位,方鎮多偃蹇,所謂十兄弟者是也。上一日召諸方鎮,授以弓箭,人馳一騎,與上私出固子門大林中。下馬酌酒,上語方鎮曰:此處無人,爾輩要做官家者,可殺我而為之。」此處「官家」就是趙匡胤自稱。
  • 古代皇帝為什麼,要稱自己為「朕」?這個字從何而來
    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電影中,周潤髮飾演五代十國中的後唐君主,對著周杰倫飾演的元傑皇子曾說過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天下萬物,朕賜給你,才是你的。朕不給,你不能搶」。其中這個「朕」字說的霸氣外露。但是「朕」這個字極為生僻,又不像「孤」、「寡人」等字淺顯易懂,那麼它為什麼會成為歷朝歷代皇帝的自稱之一呢?
  • 宋代的皇帝為何可以叫「官家」?這是一種蔑稱嗎?
    比如,裡面的皇帝被稱之為「官家」,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皇上」或者「陛下」等稱謂。 有人就懷疑,是不是編劇弄錯了?其實不是。在宋代,皇帝確實也可被稱呼為「官家」。
  • 古代皇帝為何都愛自稱「朕」?把「朕」拆開來念念,就能明白了
    我和朕一樣。古時尊卑共為,貴賤不嫌,則可同義。--蔡邕《獨斷》從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秦朝統一六國,皇帝的稱謂正式確立。由此誕生的,是專稱皇帝的「朕」。為何秦始皇偏偏從眾多自稱「朕」的人中選擇了「朕」,而非寡人、孤臣、諸王?
  • 揭秘,龍袍象徵皇帝,為何宋朝皇帝卻不穿龍袍而穿官服?
    思想封建的古代,皇帝為了鞏固皇權,彰顯皇權的獨一無二,經常會將某些東西,當時只有皇帝才能擁有和使用的,比如「朕」這個稱謂,比如龍椅,又比如龍袍,只有皇帝可以使用,否則就會被視為大逆不道。輕則問罪,重則株連九族。
  • 皇帝為什麼自稱為「朕」?「朕」的本義是什麼?
    但其實秦始皇也並非第一位以「朕」自稱的君王,而「朕」字最初也不是君主專屬。若再論及「朕」字的本義,看起來似乎更是與帝王的身份風馬牛不相及,那麼始皇為何偏偏選中了這個字呢?一、從始皇帝說起這還得從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統一天下後說起。眾所周知,嬴政統一六國後建立了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
  • 為何歷代皇帝都用「朕」自稱,專家:把「朕」拆開看,你就明白了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皇權往往是最為尊貴的存在,而期間也誕生了很多特殊的規則,比如說皇帝往往自稱為「朕」,這也讓不少人感到好奇,「朕」字專門指皇帝,是從首次開創皇帝制度的秦始皇時期所開始的,帝王為什麼要用「朕」自稱呢?實際上漢語專家會告訴你,把朕字拆開來看,就明白了。
  • 秦始皇為何稱「朕」,而不稱「寡人」?學者:「朕」字拆開就懂了
    古代皇帝在人們心中都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們的言行無不被世人所關注,就連取名也要忌諱與帝王相關,而稱呼也不例外。
  • 古代皇帝為何用「朕」自稱?專家:你把「朕」字拆開念,便能明白了!
    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皇帝們都是用「朕」來自稱的,並且這個稱呼是皇帝的專用稱謂,除皇帝之外誰要是敢用「朕」來自稱,那就是掉頭的大罪。但鮮有人知的是,在秦始皇登基前,其實老百姓們平時都是用「朕」來自稱的。在先秦時期,漢語裡一共有6個第一人稱代詞:餘(予)、朕、我、吾、印、臺。在秦始皇登基以前這6個代詞大家都能隨意使用。
  • 【知識】古代皇帝為何都自稱「朕」
    《詩經·周頌·閔予小子》載有:「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先秦時期,天子、諸侯、平民都會自稱為予小子,這是一種相當自謙的稱呼,這裡的「予小子」指的就是周成王,「予一人」可以通俗的理解為萬人之上,一人(指天)之下。
  • 古代皇帝為何自稱為「朕」,朕字的來源及意義是什麼?
    古代皇帝為何自稱為「朕」,朕字的來源及意義是什麼?朕,漢語二級字,形聲字,讀作zhèn,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說文》:「朕,我也,闕。也就是說,在先秦時代,朕在先秦時期是第一人稱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根據漢許慎說文解字,朕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兩塊木板間隙。以其極為細小譬喻寡德以自謙,類似寡人之義。
  • 古代皇帝為何都自稱「朕」,老教授:你把「朕」拆開讀,就明白了
    西周建立禮樂祭祀,為了不觸犯神靈,改君號為「王」,比如周文王、周武王,就連帝辛的稱呼也變成了商紂王。《詩經·周頌·閔予小子》載有:「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先秦時期,天子、諸侯、平民都會自稱為予小子,這是一種相當自謙的稱呼,這裡的「予小子」指的就是周成王,「予一人」可以通俗的理解為萬人之上,一人(指天)之下。
  • 宋朝皇帝為何很「憋屈」,不敢隨意做事處處受到制約
    對於宋朝,很多人的評價是「唐朝是中世紀的黃昏,宋朝是現代的黎明!」這話倒是不假。宋朝除了建立起類似於今天西方國家的全民福利制度,還逐步建立起了類似於現代國家的權力監督與制約體系。換句話說,宋朝通過制度真正的實現了「將權力關進籠子裡」,從制度角度看,宋朝的皇帝也不敢像秦始皇那樣隨意做事。
  • 唯一不稱朕不坐龍椅的開國皇帝,登基33天後讓位,不久被處死
    文|格瓦拉同志從秦始皇嬴政開始,以「朕」為自稱、坐龍椅,接受臣下山呼萬歲等儀式,便成為歷代皇帝的「標配」,即使竊號自娛者亦是如此。不過凡事都有例外,有一位開國之君便異常「謙虛」,雖然登基建國,卻不敢自稱「朕」、不敢坐龍椅,而且僅做了33天皇帝,便急吼吼地讓位,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此人,便是偽楚皇帝張邦昌。張邦昌,字子能,祖籍南陽西鄂縣,生於永靜軍東光縣,進士出身,雖然才學淵博,但為人膽怯懦弱。
  • 宋朝第一位臨朝稱制的女主劉娥,為何沒有選擇自己當皇帝?
    華夏古代是以男性為主導的皇權政治,但凡事必有例外,如同綠葉當中的紅花一般,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總有那麼幾位「巾幗不讓鬚眉」的女中豪傑成為當權的女主,這其中以劉邦的皇后呂雉與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則天最為出名,二人並稱為「呂武」,是後世女子當權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