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善戰,鐵骨錚錚
——緬懷鄧子龍烈士犧牲九十周年
圖片來自豐順縣革命委員會舊址--寶田廬
鄧子龍(1889-1930),原名京兆,革命烈士,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豐順縣附城區冠草塘(今豐良復興)人。幼年不幸失學,但苦練出好身手,秉性豪放,見義必勇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投身革命,與進步青年共同組織農會,是豐順縣農民運動、農軍的領導者。1930年5月,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四十六團副團長。
一、重溫先輩革命精神,追憶過去光榮歲月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國民黨派出大批反動武裝到各村莊進行搜剿,當時,鄧子龍的祖屋被劫掠和焚燒,並遭到全縣通緝,豐順城鄉到處都是白色恐怖的氣氛。10月,中共梅縣部委鄭興帶領部分武裝在九龍嶂柑子窩與豐順縣地下黨黎鳳翔、鄧子龍等人,在九龍嶂主峰井頭凹的大坪上會合,歃血為盟,成立廣東工農革命軍東路第十團,鄧子龍時任廣東工農革命軍東路第十團第八中隊隊長。大會莊嚴宣稱「本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其唯一目的是實行土地革命」。附近鄉村農民自衛軍和農民約有7000人紛紛帶著武器、糧食等前來要求參加。十團在豐梅山區高舉武裝鬥爭和土地革命的旗幟,並以九龍嶂和銅鼓嶂山區為中心逐步創建形成了東江地區一塊重要的革命根據地——梅埔豐蘇區。
房屋被焚燒遺址現狀(未重建)
1928年2月3日夜晚,十團奉命攻打潘田團防,他請戰擔任突擊任務,帶著10多名戰士,機智勇敢地潛入國民黨駐軍碉堡樓乾柴草堆中。戰鬥打響後,鄧子龍等人點燃乾草,用濃煙幹擾守軍的視線,接著迅速地炸掉敵人的主要火力點,然後配合十團主力,一舉消滅了反動武裝。時任十團團長鄭興,見他長得威武強壯,又英勇善戰,膽識過人,稱他似三國名將趙子龍,戲稱他為「鄧子龍」。「鄧子龍」這個名字由此傳開,他也從此易名。
1928年10月15日,豐順縣工農兵代表大會在大龍華鎮葉華村寶田廬召開,選舉產生了豐順縣革命委員會,黎果任委員長,李堅真、朱士庵任副委員長,彭在璇、鄧子龍等當選委員。大會公開號召在根據地內開展土地革命,提出「不交租、不納糧」的口號,群眾革命情緒高漲,各鄉村組織赤衛隊打擊地主民團。秋收抗租鬥爭取得了勝利,為成立縣蘇維埃政權打下基礎。
豐順縣革命委員會舊址--寶田廬
1929年1月,在豐順縣留隍黃磜召開的中共豐順縣第二次黨代會上,鄧子龍當選為縣委委員,負責武裝工作。4月7日,他根據黨的決定把全縣武裝集中在黃磜,編成教導連,與赤衛隊隊長劉春等率領的紅軍和赤衛隊600多人,分四個暴動區分頭行動,舉行威震東江的「豐順暴動」,一舉攻佔了黃金、留隍,斃敵11人,俘敵174人,繳槍301支。6月18日,東江特委在留隍黃漈召開東江黨代表大會,大會選舉新的東委機構,盧濟為書記,古大存為軍委書記,鄧子龍出任東江紅軍第四十六團團副官。11月,梅縣地方反動頭子張徐光「駐剿」官塘圩,鄧子龍奉命率團突襲,消滅了企圖「圍剿」九龍嶂的國民黨特務營營部和主力連,有力地保衛了九龍嶂革命根據地。
1930年5月,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豐順縣八鄉山灘下莊屋坪舉行,成立東江蘇埃維政府,選舉陳魁亞為委員長,古大存、陳耀潮為副委員長;正式建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下轄5個團和一個教導隊,共3000多人,古大存任軍長,顏漢章任政委。四十六團編入該軍建制,鄧子龍任副團長。7月,奉命率46團從茶背崬下出發,三次出擊攻打潮安。是年秋,國民黨軍張瑞貴師等部6000多人分三路圍攻八鄉山。四十六團轉移九龍嶂後,多次受到強敵追蹤,又撤回八鄉山。在危難之際,鄧子龍奉命留在九龍嶂,發動群眾,重新組織隊伍,堅持鬥爭。為解決革命經費問題,鄧子龍多次回家勸說叔父變賣家中田產,以接濟革命。叔父起初不肯,後經子龍多次曉以大義,將祖業田產賣得700塊大洋,叫人挑到九龍嶂,捐作革命活動經費。
1930年冬,曾跟隨鄧子龍多年的洪阿始叛變。一天,洪阿始誘騙鄧子龍去岐陽坳開會。途中,鄧子龍覺察情勢不對,即往回走。不料洪阿始趁他不備,用鋤頭柄朝他劈頭打來。鄧子龍受傷後忍痛與之搏鬥,三拳兩腳便把洪阿始打翻在地,正欲脫身,但敵人在四周已設下埋伏,鄧子龍終因寡不敵眾而被捕。鄧子龍被押回縣城後,國民黨縣長親審,都沒有從他口中得到半點信息,後對他施用酷刑,把洋油桶綁在他的胸前,再往桶裡灌開水,逼他交代革命隊伍情況。滾燙的開水燙爛了他的皮肉,他昏厥過去,被折磨得死去活來,卻一點也不吐露共產黨和紅軍的秘密,只怒視回答:「我就是共產黨!我就是紅軍!」敵人軟硬兼施:「只要你說出來,可以放你回去,也可以把你家眷接出山來團聚。難道你不為自己和全家著想嗎?」鄧子龍滿腔怒火,斬釘截鐵地回答:「革命就是我的家,就是我的一切,你們只能殺掉我一個,別的什麼都莫想得到!」
敵人用盡種種惡毒手段,但鄧子龍仍鐵骨錚錚,視死如歸,保持了共產黨員的革命氣節。鄧子龍被關押了一個多月,敵人仍一無所獲,最終將他殺害於豐良高橋下。鄧子龍時年41歲。其墓建在豐順縣豐良鎮復興村龍溝寨,每逢清明節,就近學校都有組織前往掃墓緬懷先輩。
位於豐順縣豐良鎮復興村龍溝寨鄧子龍烈士墓地及墓碑
九龍嶂是粵東最早建立中共地下黨組織和開展武裝鬥爭的地區之一。1958年,中共豐順縣委員會、豐順縣人民委員會在新縣城湯坑大山背東山公園修建了革命烈士紀念碑,以紀念在豐順革命鬥爭和抗美援朝中英勇犧牲的烈士,鄧子龍的英名鐫刻在諸烈士的前列。
豐順縣委組織人員到豐順縣革命烈士紀念碑緬懷先烈
二、繼承先輩遺志,革命家庭永葆本色
鄧子龍犧牲後,其大兒子鄧吉光和小兒子鄧七雄繼承父親革命先烈遺志,投身革命事業。大兒子鄧吉光,16歲就到豐順縣馬圖跟隨古大存參加了東江紅軍,從事衛生員工作。在部隊作為衛生員,鄧吉光以官兵的身體健康為己任,把官兵當成自己的親人,出色地履行了衛生員的職責。解放後,他還曾任竹園背片區的鄉長。新中國成立後,在廣州工作的古大存同志曾經邀請鄧子龍家屬到廣州工作,鄧吉光高風亮節,委婉謝絕地說:我們現在分到了田地、分到了房子,窮苦的老百姓翻身做了主人,不要給黨和國家添麻煩。
小兒子鄧七雄在解放戰爭期間,曾任豐順縣豐北區民兵大隊長,為解放戰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鄧七雄在8歲時,親眼看見自己的房子給國民黨反動派燒毀,並因父親犧牲造成家庭拮据,無法接受教育,飽受文化淺薄之苦。改革開放後重建家園,他在房屋大門上刻上對聯:「橫批:雄正樓,上聯:雄心立志,下聯:正義傳家」作為家訓。其子女先後
改革開放後,鄧七雄重建房屋的大門
有4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子孫有2人參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在不同崗位上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鄧七雄性格耿直,一生扶弱助貧,熱愛家鄉建設事業,在村內具有較高的威望。近幾十年來,其熱愛家鄉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他的子女。其子女是在復興村中熱愛集體建設事業的突出代表,特別是長女的帶動下,為家鄉學校、鄉村水泥道路、村委辦公樓、自來水引水等工程建設作出應有貢獻。
口述人:鄧運奎(鄧子龍之孫) 聯繫電話:13713567567
文字整理:鄧偉波(鄧子龍之孫)聯繫電話:13632611123
電子郵箱:357239233@qq.com
2020年11月19日寫於深圳
來源:豐客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