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們都講究養生,嚼粗糧野菜,啖鮑魚人參;練健身氣功,舞太極寶劍,忙得不亦樂乎。其實養生不外乎三大要素:陽光,空氣,水,要想延年益壽,應該適當開心勞動!
我的朋友聶紅就是勞動養生的踐行者。走訪她家的時候,她正在園子裡勞作,燦爛的笑容裡,透著親切和溫暖。露天陽臺面積不大,但經過她的打造,既賞心悅目更經濟實用,美麗的花卉和新鮮的果蔬一起生長,相得益彰。
園子裡的蔬菜品種繁多,進門一株山藥果正當成熟,聶紅順手摘了倆給我,說是煮粥的時候放進去,香香糯糯。旁邊一棵檸檬樹結了幾個果子,稍大的已有雞蛋模樣了。南瓜豐收了,南瓜花也特別漂亮,每天早晨可以採一輪,煮麵條的時候放進去非常鮮香,色彩絢麗增進食慾。長長的豇豆像小姑娘的兩條辮子,葉子像一片片的翡翠鑲嵌在綠藤上。紫袍加身的茄子,隱藏在黑綠的葉子中間。色彩鮮亮的小番茄是夏季菜園的寶石,朱紅、橙色、奶黃、淡綠,琳琅滿目。黃瓜是徐州農村老家的爸媽寄來的種子培育出來的,吃起來別有一種家鄉的味道。
聶紅以前根本不會種花種菜,直到近幾年女兒高中住校又去外地上大學,才有空侍弄露天菜園。用她自己的話說,農作物是迷人的,業餘時間與它們為伴,既能體會父母種田的艱辛,也能從植物生長中感受一種力量和放鬆;親手種出來的感覺真是不一樣,親切感油然而生,就是沒事跑上來看看,撥弄撥弄,對著它們發自內心地表揚一句「長得真好」,或在果蔬間翻幾頁舊書、看看遠方,比逛街買新衣服的幸福感要強。檸檬開花了;桔子熟透了;隨手丟下的菠蘿蜜長出了兩棵;綠劍五角秋葵花朵凋謝之後會很快長出豆莢;迷迭香剪下些,曬乾磨成香料,或用來炸牛排特別香;辣椒從夏到冬從青到紅,隨吃隨摘;香菜來不及吃,曬乾磨粉,煮粥或煮魚時撒些,唇齒留香……聶紅的女兒悄悄告訴我:「媽媽的小菜園又是小花園,今年母親節,我和爸爸去園子偷菜,採了金銀花、小雛菊、月季、茄子、辣椒、小蔥,混搭了一束人見人愛的菜花,媽媽看見好像又心疼又幸福,直罵我們是借花獻佛。」小園裡長的,本是簡單平常物,用心便是美味和美好。
前兩年種下的一株薄荷,如燎原之勢,長了一盆又一盆。幹薄荷,蜜薄荷,薄荷糖,薄荷飲品,吃了再長,四季不歇。薄荷餅、薄荷炒蛋、薄荷烤肉,家裡物品隨意搭,還首次「研製」出了薄荷油,玉潤、薄香,超出預期。抹些手上嗅一嗅,清香宜人,能治蚊蟲叮咬。聶紅說:「或許,自己種的薄荷,別有香氣吧。」
「為什麼你種花或菜都長這麼好,有什麼技巧嗎?」聶紅笑著說,「植物是有靈性的,對它們要多讚美。有時,我會為它們哼一首小曲、跳一段小舞;有時,會舉起鏡頭為它們拍寫真練攝影,偶爾還會找來紙筆塗鴉它們努力成長的模樣。」我發現,聶紅對土地的深情,對植物的熱愛,才是她菜園裡最好的肥料。而菜園帶給她的也不僅是物質的收穫,更是精神的享受。
我的另一位朋友的媽媽濮惠英阿姨也甚是了得,78歲高齡的她身手敏捷,打理自家屋頂的菜園,從剛開始的泡沫箱種植,到近兩年請來泥瓦匠砌成田壟,已經擁有了一片混凝土中的世外桃源:南瓜碩果纍纍;山芋韭菜齊整;番茄辣椒茄子,紅紅綠綠紫紫;竹子籬笆上,豇豆黃瓜絲瓜琳琅滿目;外牆的葡萄鮮嫩欲滴;空菜和生菜青青翠翠,生機勃勃。周圍還栽種了蘋果樹和桃樹,疏疏朗朗,生機盎然。每次去她家,她都要送我好多青頭菜。夏季,黃瓜絲瓜更是少不了。她用的都是有機農家肥,滋味地道,吃不完剩下的或曬或醃,留作淡季的美味。
去年6月我的澳大利亞房車行,途中經過一個小鎮,幾個風趣的大媽就在擺攤出售自家果園產的果醬、沙拉等新鮮食品,我們還買了她們自家的雞蛋、自己做的點心,新鮮美味。在浪漫的法國,這些以蔬菜、花卉混種的庭院叫「Ptoager」,即家庭菜園,兼具實用性與觀賞性,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歐洲中世紀。
城市裡的菜園子,都不會太大,風格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通過自己的勞動,享受這美麗又美味的菜園,用踏實的耕耘採摘豐收的幸福。菜園陽光普照,雨露充沛,花果喜人,空氣清新,那是最好的養生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