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陽詢楷書《化度寺碑》, 大英圖書館藏敦煌殘本
歐陽詢楷書《化度寺碑》 歐陽詢(557一641年),字信本,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衡陽),祖籍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隋時官太常博士,唐時封為太子率更令,也稱「歐陽率更」。
-
治印名家吳熙載罕見楷書作品,書法如何?(全字帖圖)
吳熙載是個書畫篆刻的全才,篆隸功力尤深,而且精通篆刻之道。然而吳熙載所處的晚清正處在內憂外患之中。太平天國之亂致使已年過半百的吳熙載還為了避亂謀生東奔西走。對以刻印見長,在篆書上用功最多的吳熙載來說,楷書書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們看到這件作品的時候,其楷書偶露魏碑風採而自成一體,非常精彩,知道他是不辱使命的。後來這件作品到了泰州收藏家蔡醴泉的手中,蔡老愛不釋手秘藏箱篋,後慨然捐贈給了泰州博物館。
-
清朝書法由行草向篆隸的返古避俗風尚
從文字學的角度而論,篆(籀)、隸(八分)、真(楷)為「正體」文字,屬於官方通行的標準文字;而行、草為「草體」文字,屬於日常應用的字體。因此,兩大序列的文字在書法藝術的表現上往往有所區別,其如劉熙載所言:「書凡兩種:篆、分、正為一種,皆詳而靜者也;行、草為一種,皆簡而動者也。」
-
淺談:吳熙載篆書分期及其風格特徵
自學模仿期(30 歲以前)吳熙載自幼喜弄筆墨,在其五十四歲自用印《儀徵吳熙載收藏金石文字》的邊款中刻錄道:餘童年即喜弄筆墨,蓋不知其工拙,以貽笑於大方。闕後集諸名家之真跡而擴充之,庶幾朝夕揣摩不止,終為門外漢也。
-
陝西書協主席陳建貢,漢簡書體篆隸相融,曾獲首屆書法蘭亭獎!
陳建貢先生是陝西書法界較早蜚聲海內外的著名書法家,被認為是"中國當代書壇最有希望和實力者之一"。陳建貢,字曦,號昱佛,簡庵主人。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編輯出版委員會委員、陝西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弘文館館長。
-
清朝布衣鄧石如,在隸書中融入篆法,被譽為四體皆精國朝第一
他以隸法作篆,突破了千年來玉筯篆的樊籬,富有創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開創了清人篆書的典型,對篆書一藝的發展作出不朽貢獻。其字為書法家劉文清、鑑賞家陸錫熊所見,大為驚異,評論說:"千數百年無此作矣。" 後遭內閣學士翁方綱為代表的書家排擠,被迫"頓躓出都"。乾隆五十九年,52歲的鄧石如由武昌回故裡,買田 40 畝,建屋一棟,並親書 "鐵硯山房" 匾額置於門首。他常將書刻售資救濟鄉人,貧不能葬者,都盡力資助。
-
高清碑帖 | 北魏《鄭文公碑》
《鄭文公碑(下碑)》肅穆莊重、氣宇軒昂,自清代中葉以來即為著名書法家包世臣、葉昌熾、康有為等所推重。此碑為鄭道昭書寫,結字寬博舒展,筆力雄強圓勁,字體近楷書,並有篆隸意趣相附,為魏碑佳作之一。
-
鄭簠隸書,是那麼性感婀娜!
這些都為隸書開創了新的出路,成為乾嘉以後碑派書法追求的境界,影響甚大。後人把他與寫"六分半書"的鄭板橋合稱"二鄭"。包世臣《國朝書品》將其與金農的隸書同列為"逸品上",後人稱之為清代隸書第一人。鄭簠以行草書筆意,寫《曹全碑》的體勢,其書遒媚飄逸,開清代書法崇尚碑學之法門。鄭簠是清初最重要的參與訪碑活動並肆力學習漢碑的書法家,他的隸書獲得其時知名文士的集體追捧。
-
歐陽修行書詩文稿(高清大圖)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
-
歐陽詢僅存的隸書碑文,竟然就收藏在樓觀
歐陽詢,字信本,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陽),唐朝著名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尤其以楷書見長,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歐陽詢的書法在唐朝譽滿天下,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他的「迷弟」。歐陽詢晚年作品《虞恭公溫彥博碑》為陝西醴泉李世民昭陵陪葬碑之一,足見其喜愛。
-
你見過初唐楷書大家歐陽詢寫的隸書嗎?
歐陽詢的楷書,你一定見過,《九成宮》太出名了。歐陽詢的行書,估計你也見過,比如《張翰帖》,楷書功力太強,連行書筆畫都是強直的。
-
吳熙載落拓一生,卻託起篆書中興的巔峰,書《觀滄海》蒼茫古雅
吳熙載是書畫篆刻的全才,一生清貧,以書畫篆刻為生,四體皆能,篆隸功力尤深,特別以圓勁流美的小篆最獲時譽。同時精金石考證, 擅寫意花卉,對其後眾多書家影響非常大,當時人們把他的書法篆刻、陳若木的畫和龔午亭的說書譽為「揚州三絕」。 《清史稿》給吳熙載立傳。稱其「博學多能」。恪守師法,世臣真行稿草無不工,嗜篆分而未致力,熙載篆分功力尤深。在篆隸上還超軼其師,獨步古今。」
-
成公綏《隸書體》
《隸書體》一文選自《成公子安集》,盛讚各體書中惟隸書繁簡中庸、規矩有則,用之適宜。(《歷代書法論文選》)【原文】皇頡作文,因物構思,觀彼鳥跡,遂成文字。燦矣成章,閱之後嗣,存載道德,紀綱萬事。俗所傳述,實由書紀。時變巧易,古今各異。籀篆既繁,草藁近偽,適之中庸,莫尚於隸:規矩有則,用之簡易,隨便適宜,亦有弛張。
-
隸書高古,味道出自「篆構」
對今天的欣賞者來說,對那些學習書法從楷書入門者來說,可能會覺得有些陌生。反之,如果學隸書者具有一定的篆體認知,則會對隸書的篆意結體有一種親近感。漢代隸書之所以在後人眼裡古意盎然,很大程度上與它們的在結體上還多少保留篆形有直接關係。因此,這些結體,不可以後來的楷書,尤其是不能以演化到今天的簡體字來衡量它,不然會誤認為它是誤字或誤筆。
-
寫篆,先要懂篆
《文選》卷五十五《劉孝標廣絕交論》:「書玉牒而刻鐘鼎。」李善注引《墨子》:「琢之盤盂,銘於鐘鼎,傳於後世。 」款識文即「金文」。「款識」者,青銅器上所銘之文字也。《漢書》卷二十五上《郊祀志》:「鼎大異於眾鼎,文縷,無款識。」註:「韋昭曰:『款,刻也。音式志反。』師古曰:『識,記也。音式志反。』」
-
楹帖擷珍|王時敏 隸書《老境仙書五言聯》
王時敏《隸書老境仙書五言聯》紙本隸書 101.8×19.8cm×2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釋文:老境行將及。僊書讀未閒。款署:倪高士句。王時敏。明末清初畫家。 王時敏少時即聰慧伶俐,《國朝畫徵錄》中就有記載:「姿性穎異,淹雅博物,工詩文,善書法,尤長於八分,而於畫有特惠。」於是其祖父就囑託董其昌來指導王時敏。在董其昌的指導下,他少年就開始從摹古入手,深究傳統畫法,對黃公望山水,刻意追摹。 由於家裡古書、名畫收藏豐富,且大都是名跡,像當時很少傳世的李成的畫他都能夠見到,這對他的影響是深遠的。
-
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的區別
漢盛行隸書,篆書較少,多是些題字碑額等。三國時曹魏保存下「三體石經」一種,其中吳寫篆有些成就。這以後真書(楷書)興起,各家書派都趨向楷書。唐朝篆書只有李陽冰頗有功夫,宋元寫篆之人漸多,還出現了不少篆書刻石、治印、說文之類的書。有名的書家趙孟頫有碑刻篆書傳世。明李冬陽、清鄧石如是當時的大名家,以氣勢磅礴的筆墨,氣度恢宏的風雅,學漢碑額,並有創新,改變了唐朝以來的死板細圓的玉筋體。
-
鄭文公下碑高清善本圖片(底部有彩蛋)
如果是碑刻,好像也沒有對著原石臨摹這種操作,最現實可行的還優先選擇拓本,特別是精良的拓本,其次是拓本高清圖片,比如下面這41張,雖然不是完整的整碑(內容也不完整,僅存後半部分),但是比對現在出版印刷的字帖,還是有很大的優勢,細心的朋友必有體會。
-
三藝絕倫著新墨 ——談賴少其書法藝術的創新精神
當代在版畫、中國畫、書法創作三個領域裡同時取得較高成就者鳳毛麟角,賴少其因其時代的造就給了他這樣一個生長、發展、收穫的土壤,因此他成為了一代大家。賴少其出生於上個世紀初的1915年,他的青少年時代正是我們的祖國、我們的民族救亡圖存的社會大變革、大動蕩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