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風聞社區原創 文/大陸男孩看臺灣】
從今年9月新學期開始,新北市板橋高中的學生將迎來一大變化:男女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制服裙子或褲子上學。校方強調,改變主要是基於性別平等及尊重學生自主精神。而知名人士曹長青卻在臉書上痛批,蔡英文上臺後,臺灣日益「左傾」,大搞性別議題自絕後路。
板橋高中:男生也可以穿裙子上學
據臺灣媒體《中國時報》報導,新北市板橋高中日前通過校務會議決議,今年9月的新學期開始,男女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要穿制服褲子或裙子上學。
臺灣媒體報導截圖
報導稱,該校原服裝儀容儀表規定,要求男生穿深藍色長褲,女生穿深藍色下裙(長褲),且穿裙子時長度不得高過膝蓋上10釐米,方可入校。修正通過後不再區分男女生,僅規定學生穿素麵制服褲(裙)子,以藍色及黑色為主上學。這意味著,男生也可以穿制服裙子了。
此外,校規服儀規定原僅準許學生在校園內穿著制服、體育服或班服,修正通過後也新增準許學生穿著社服,但同樣不得穿著便服,增加了學生上學服儀選擇性。
據了解,在今年5月6日至11日板橋高中的校慶周期間,該校學生會發起名為「板中男裙-裙聚效應」的活動,提倡男生也可以在校園中自由自在地穿裙子,引起社會熱烈反響,還吸引了近40名校友穿裙子齊聚新北市市民廣場聲援。由此,也觸發了學校師生及家長代表在6月27日的校務會議中討論,決議修正服裝儀容儀表規定,大幅放寬男女生制服限制。
早前板橋高中學生會發起的「板中男裙-裙聚效應」活動
板橋高中學務主任林三維在接受臺灣「中央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主要是基於性別平等及尊重學生自主精神,不僅制服鬆綁,拿掉男女字句,也放寬社團服裝進校穿著限制。他說,服儀規定修正後將於新學年實施,學校會在新生訓練及開學典禮等場合重申學校尊重學生自主立場,也不等於是鼓勵男學生穿制服裙,一切回歸單純男女平權教學環境。
蔡英文:蘇格蘭人不也穿裙子嗎
對於板橋高中允許男生穿裙子入校上學的做法,島內各界基本上都是樂見其成。
其中,作為上級主管單位,新北市教育局表示,肯定板橋高中引領學生實際體驗民主參與歷程,經由取消制服的性別規範,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未來也將建議各校應廣納學生及家長意見,鼓勵公共事務參與,保障學生充分表達意見及有機會參與決定,學習自主及多元尊重。
而臺灣另一知名高中臺北建中的生活輔導組組長蔣世倫則告訴媒體,從新學期開始,他們學校在服裝儀容儀表的規定上也有放寬,允許學生穿便服上學。對於是否允許男生穿裙子的問題,蔣世倫則表示,此前沒有遇到過類似情況,但即使學生有穿,校方也不會多加幹預。
更早之前,在板橋高中舉辦「板中男裙-裙聚效應」活動時,也有媒體記者詢問蔡英文對此的看法。她做出回應表示,「蘇格蘭人不也穿裙子嗎?」
蔡英文認為,社會對此應該抱持更寬容的態度。她說,現在所有事情女生都可以做,反過來「女生的事情男生也可以做啊」。男生在穿裙子的過程中,示範當女生,可以體驗到被附著服裝規則時,在行動上或發揮功能上所面臨到的種種障礙,「這是將心比心的做法」,並無可指摘的地方。
曹長青:「左傾」是在自絕後路
不過,島內也並非沒有反對的聲音存在。
今天上午,知名人士曹長青就在臉書上連發兩則臉書痛批板橋高中的平權教育。他憂心忡忡地指出,本身現在很多男生都缺乏男子氣了,然後還鼓勵他們女性化。在曹長青看來,允許男生穿裙子其實就是鼓勵他們女性化,他甚至還擔憂此後是不是也允許男生戴耳環、抹口紅、塗指甲……
曹長青強調,「如果臺灣變得男女不分、沒有男人的時候,不用對岸打,臺灣就把自己滅了!」
在最新的一則社交動態中,曹長青提出了自己眼中的平權教育。
曹長青表示,提倡平權,不是提倡男人穿裙子,更不是鼓勵男性戴耳環、抹口紅,打扮像女人;而是停止家暴,對妻子相敬如賓,尊重其他女性,把自己錘鍊得更像個男子漢,俠骨柔情,更有保護女性的能力。女人有男子氣是好事,男人女性化則很糟……
對於曹長青的觀點,許多臺灣網民則是嗤之以鼻。
他們認為曹長青的思想仍然是泥古不化的:
這些網民質問,男生穿裙子到底是有何不正當性了呢?允許不代表鼓勵,而且穿裙子就代表是在消滅男生,這也太過可笑了吧,憑藉一個外在特徵的改變就消滅一個性別根本是杞人憂天。
他們表示,不用曹長青擔心,塗指甲、抹口紅這些事情在男生身上早都有了。
臺灣網民還嘲諷曹長青是一頭牽到哪裡都改變不了的牛,充滿儒教父權思想。
有意思的是,在批評曹長青觀點的過程,還有網民提出:孔子不也是穿裙子嗎?
筆者想,這位網民是把「裳」或「長直裾」同裙子給搞混了吧。
資料圖
其實,這是少有的幾次同意曹長青的觀點。
打破性別刻板印象不一定非得允許男生穿裙子,也不需要通過讓男生穿裙子來感受一下女生穿裙子的感想感受,在宣傳中無意識地放大這個點,其實顯得譁眾取寵,也會造成另外一種刻板印象。比較實際地說,男生不是穿了裙子就學會尊重女性了,更重要的是相互尊重的教育。
如果想做到男女平權,可以教育學生分擔家務、了解兩性差異,體會父母的辛苦,這樣更有意義。
(完)
以上內容為用戶在觀察者網風聞社區上傳並發布,僅代表發帖用戶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