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在音樂專輯式微的大環境下。
還能有一張專輯,憑一首歌,登上了熱搜。
刷屏的原因,和它好不好聽關係不大。
而是因為,歌詞太敢寫了。
歌手是實力唱將,譚維維。
熱搜刷屏的歌叫《小娟(化名)》,是她最新專輯《3811》中,一首為女性發聲的作品。
專輯上線之後,譚維維又舉行了一場「線上演唱會」,把它徹底送出了圈。
聽過的,都覺得它犀利、露骨、太震撼了。
連高曉松都激動得連發兩條微博,隔空喊話譚維維:
「《小娟(化名)》是今年華語樂壇最震撼的作品」。
飄因為這首歌,把整張專輯都聽了。
聽完後只想跟矮大緊老師一樣拍大腿:
這樣的歌,真的久違了。
很高興,它能被寫出來,並被我們看見。
《小娟(化名)》這首歌,唱的是什麼?
家暴。
題材很刺眼,直面的,都是血淋淋的「人間真實」。
這也是為什麼,作為一個音樂門外漢,飄聽這歌的第一感受是:
驚。
歌詞直刺一個個引起過輿論轟動、觸目驚心的暴力案件。
誰敢不聽話,時時刻刻地刻骨。用拳頭用汽油,用硫酸。
讓人想起被前夫放火燒死的,可憐的拉姆。
因為求婚被潑硫酸的女孩,和被男友拳擊死亡的女企業家。
衝進下水道,從婚房沉入河床塞滿行李箱,陽臺上冰櫃冷藏
背後隱藏的。
是毛骨悚然的杭州殺妻案、上海冰櫃藏屍案、泰國殺妻案。
樁樁件件,都是社會譁然,難以置信的真人真事。
可悲的是,施以暴力者,都曾是她們的「枕邊人」。
遭受殘暴的傷害,很多時候只是因為要被「制服」:
在歌裡細數這些惡性事件,不是為了博眼球。
不迴避、不隱瞞這些真實發生的慘痛經歷,才是為被暴力所害的女性發聲的起碼態度。
而《小娟(化名)》想表達的,還不僅僅是揭露。
歌名「小娟」,便有深意——
我們的名字,不叫小娟
化名是我們最後的防線
小娟只是一個化名。
類似這樣的暴力事件數不勝數。
可這些被困在暴力中的女性。
卻往往在事件中失聲、蒸發、遁形。
甚至,從房門裡的暴力,演變為眾目睽睽之下的暴力。
受到的傷害被代以「家庭糾紛」不了了之。
還可能會被質疑品行、婚姻忠誠。
面臨「為什麼打你」「為什麼燒你」的受害者有罪論。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對女性的偏見和「汙名化」:
歌詞中這些被摘出來的,「女」字旁的字。
每一個字,都是貶義詞。
不少人認為這是牽強附會,實際上還真不是。
對「女」字部的文化解讀,在學術上早有研究,基本都認同:
形容女子品行的女部字,存在著大量的貶義詞。
而這一類字詞,妒、娼、妨、妄、奸等,不只是針對女性,但字形全部從女,確實含有對女性的歧視和偏見。
《從<說文解字>女字部看古代女性文化》康維
這些字眼裡面透露出來的觀念與偏見。
有多少已經隨著歷史的發展被淘汰、糾正。
有多少仍刻在某些人的骨子裡、腦海中,成為他施加暴力的理由。
不得而知。
但把它們唱出來,引起大家的關注與思考,卻是必要的。
這才有了這首歌最後的呼聲:
知曉我姓名 牢記我姓名同一齣悲劇 何日徹底止息安葬我美夢 縫合我心口無聲用眼淚銘刻墓碑石頭
譚維維的線上演唱,唱到這一處時。
背後站著的戴著墨鏡的女舞者,紛紛摘下了眼鏡,露出了面容。
這戳心的一幕,也指向了這首歌所抱持的希冀——
什麼時候,這樣的悲劇可以不再上演。
她們的世界,不再是被蒙著雙眼,捂住嘴巴,處在黑暗之中。
而是能被看見、被聽到,以及,被尊重。
《小娟(化名)》只是譚維維這張專輯裡的其中一首歌。
整張專輯,其實更值得說道。
除了《小娟(化名)》,其他的,每一首歌都是一個女性的故事。
它的名字《3811》,38是譚維維的年齡。
而11,就是專輯中所唱的11位女性。
3811,就像一輛穿行在11位女性故事中列車的車牌號。
這些女性,有譚維維的親人,也有她採風時遇見的少女,更有古代傳說,或是影視作品裡的人物。
譚維維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她們的「感情、生活方式和世界觀」,和她們「對話」。
比起《小娟(化名)》的犀利和沉重,其他歌更細膩,觸及的角落也更遠。
就像專輯第一首的《章存仙》。
章存仙譚維維 - 3811
章存仙,是譚維維的三姨。
已經年近五十、活得很灑脫的三姨,在譚維維的歌曲裡,還很美。
每朵裙擺開一枝花每根 睫毛忽閃著情話放肆浪漫 生來美得冒犯背影流淌 為愛生的光
這種浪漫與生命的流光。
與年齡、境遇無關。
就算不再年輕,生活也苦澀,可三姨還是執著地追求著愛情。
這讓譚維維感受到一種跨越了年輕的自由。
所以她嚮往地唱道:
你自在漂蕩不執迷去向你自生光芒不由誰遺忘目光晴朗內心滾燙
目光晴朗,內心滾燙。
用來形容一個將近暮年的女性,很少有,像個少女一樣。
卻有透過年齡與外貌,捕捉到女性感性、豐富內在的意味。
這樣充滿女性共情的凝視,在專輯裡還有很多。
比如《阿果》,是譚維維碰到的一個彝族女孩。
阿果譚維維 - 姐碼3811
歌中記下了阿果15歲「換童裙」的儀式。
按彝族風俗,女孩第一次生理期之後,家人就會為她舉行「換童裙」儀式,把她嫁給一棵樹、石頭或湖泊,以示祝福。
而譚維維關注到的,還有少女蛻變成女性的變化——
再看一眼,心間那片湖再看一眼,湖邊那顆樹無憂年歲,那天忽然結束說好 從此不許哭
忽然結束了無憂的歲月,忽然被迫長大。
帶著成長憂傷的心理,如果不是女性歌者,或許不會察覺。
而《如花》,唱的是大家都熟知的,《胭脂扣》裡從地下追到地上,尋找十三少的如花。
如花譚維維 - 姐放3811
這種生死痴纏、極致的愛,在歌中以如花的口吻唱來,更添幾分唏噓。
還有《吳春芳》,唱的是一個撫養孩子的單親媽媽,當代駕司機的不易。
拜金女郎《錢夫人》,一句句帶刺的話,張揚地回擊著詬病女性拜金的陳言陋語,聽起來很有爽感。
值得提一嘴的是,專輯裡《小娟(化名)》《章存仙》《如花》這些歌,是由女詞人尹約寫的。
這樣一張充滿女性凝視的作品,有細微的體察,有共情的撫慰和讚美,還有引發共鳴的情感體驗與身份認同。
是有它存在的意義的。
好聽固然是音樂的基礎要素。
但《3811》所承載的意義,已經不僅僅是為了好聽。
它是譚維維在38歲時,想要換種方式去表達內心狀態的變化。
從某種層面上,它更是拓寬了女性表達的邊界與話題的豐富性。
而對於華語樂壇來說。
女性關懷輸出這麼鮮明的專輯,也該被聽見。
蹭熱度。
飄其實第一時間想到,譚維維新歌,一定會多少背上這種惡名。
但,預料不到角度如此刁鑽。
有的,是看這歌引發了不小的反響,直接扣上個「割流量」「恰爛錢」的帽子。
仿佛只有無人問津一窮二白才能證明歌手的初心。
有的,乾脆就不談歌曲本身,直接「知人論事」,攻擊譚維維本人。
證明她不是個好東西,那麼她的歌自然也是別有用心了。
之前寫《說唱新世代》時,飄就發現了這個風氣——
很多人喜歡把關注社會話題的作品,打為「蹭熱度」「割韭菜」「財富密碼」。
仿佛鑑定「蹭」,可以讓他們獲得一種「我獨醒」的快感。
但,請少這樣做。
因為那只會讓我們之後的大眾文藝產品創作寸步難行。
如果流行音樂=風花雪月,情情愛愛。
只會讓我們的社會發聲渠道越來越窄。
音樂博主辛巴為《說唱新世代》被噴蹭熱度說話
我不是在無腦支持「蹭熱度」這件事本身。
而是,希望大家能謹慎辨別,因為空口鑑「蹭」,百害無一利。
怎麼看一個大眾娛樂產品,是否蹭熱度。
是看它,是否具有盈利性質嗎?
顯然不是。
電影、電視劇也常以反映社會問題為己任,這些行業沒有盈利嗎?
而相較於流行音樂,大眾對影視領域的社會關懷,顯然態度更理性。
那什麼是區分蹭與不蹭的邊界。
飄飄覺得有兩點,一是直視性,二是安全性。
舉個最近最典型的,消費社會話題的例子。
《如果聲音不記得》。
這是一部號稱,聚焦抑鬱症群體,但能讓真正的鬱抑症患者看了氣死在電影院的,披著抑鬱症關懷外殼的爛俗疼痛青春愛情片。
片中對於抑鬱症的想像,依舊是最世文化小說風格的,中學生自憐自艾的想當然——
用戀愛40天治療抑鬱症,抑鬱症治療導致失憶,眼淚婆娑地吞咽來士普(一種常見的抗抑鬱藥)。
對於抑鬱症,此片沒有任何一個維度的直視討論。
而對於抑鬱症這種,如今已算成熟安全的社會話題,它也並沒有拓寬這個話題的認知邊界。
這是典型的「蹭」。
而從這兩個維度看,譚維維的《小娟(化名)》,蹭了嗎?
直視性。
《小娟(化名)》,對女性問題的探索,她打擦邊球、只做皮毛功夫、掛羊頭賣狗肉了嗎?
沒有。
相反,由於它太過直視,反而讓很多人無法直視。
安全性。
在連「邪惡」都能被和諧為「飢餓」,連「混帳」都是粗鄙敏感詞,被替代為「慌張」的流行音樂領域。
一首用「硫酸」「姘娼妓奴」「割禮」「安葬」等濃墨重彩的字眼,陳列女性受害的刑事案件。
這叫恰飯嗎?
如果這是恰飯,那這碗飯,未免也太過冷硬難咽。
每次像《小娟(化名)》這樣的作品一出,一定會有人站在藝術鑑定的角度,發出一聲清醒的嗤笑——
不是吧不是吧,如此質量粗糙的作品,都可以被奉為神作?
我想說,沒有人把它們,在藝術造詣的維度,去奉為神作。
只不過,但凡血還有點溫度的,都多少心裡有數。
在目前這樣一個社會裡,什麼樣的聲音是難得的,值得珍惜,值得聽見,值得傳播的。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為什麼在豆瓣被打到了9.2分,甚至超過了很多名家著作。
真是單純因為林奕含文筆非凡嗎?
在某些特定的階段,有些作品的發聲意義,必定是高於質量意義的。
而拿質量意義,去攻擊、過於苛責發聲意義。
對於某些沒有被大量討論的議題來說,實在有點冷血的偽精英主義。
比起作品質量,我們更應該注意到的問題難道不該是——
當某些不那麼精緻的作品,也能引起大規模反響時。
那麼該作品討論的議題,一定是本應被關注,卻長時間被忽略、壓抑的。
零星一點火光,都能輕易燎原。
當社會話題,成為這個時代的財富密碼。
這反而是一種警示和悲哀。
文娛作品,再怎麼粗糙,但凡沾了社會話題,就至少能引發討論。
難道不正證明了——
我們想說的話,實在太多太多。
而真正把話放上檯面來討論的人,又實在太少太少。
少到,沒得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