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乃身之寶
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曾提出著名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
階段一:信任與不信任(嬰兒時期,0~1歲)。嬰兒如果得到主要撫育者(一般是父母)的良好照料,各種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就能建立起對周圍環境的信任感;相反,則會對他人和環境產生不信任,以致對以後各階段的社會化產生不良影響。
階段二:自主與羞怯、懷疑(幼兒時期,2~3歲)。兒童在這一階段開始學習對自己的肢體活動加以自主控制,用自己的感官去熟悉周圍環境。父母應有意識地鼓勵孩子的這種自主性活動,過多的指導和責怪或限制,會使兒童產生羞恥感,並對自身的能力和周圍的環境產生疑慮,不利於在青年期建立獨立自主的個性。
階段三:主動與內疚(學前時期,4~5歲)。由於兒童具有了語言的能力和從事遊戲活動的能力,他開始表現出與他人交談和一起從事遊戲活動的主動性。父母如果對兒童主動的要求不予理睬或管束太多,取笑或懲罰兒童一些帶有創造性甚至有點荒誕的做法,就可能使他產生內疚感,影響兒童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階段四:勤奮與自卑感(學齡時期,6~11歲)。在這一時期,兒童對周圍事物的用途和構造的好奇心增強,樂於使用工具去進行操作活動。這時成年人應鼓勵兒童積極動腦並努力完成自己喜愛的活動,從而培養起兒童完成工作的勤奮精神。不理解或壓制兒童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活動,會造成兒童的自卑感。
階段五:認同與角色混淆(青少年期,12~20歲)。青少年在這一時期特別注意觀察和認識各種社會角色的意義,學會扮演不同角色,實現角色的自我認同。如果個人在這一時期的社會交往活動缺乏主動和自信,將不能正確地理解各種社會角色的意義,而在活動中出現角色混淆不清的現象。
階段六:親密與孤獨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20~24歲)。在這一階段,個人將經歷求愛和建立家庭等事件。順利地完成這些活動,需要個人學會和異性交往並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這方面活動的失敗,會使個體陷入難以自拔的孤獨感。
階段七:關注後代與關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25~64歲)。由於個人的社會成就已相對達到頂峰,自己的子女已逐漸長大,個人增加了對他人特別是對下一代人的關心。那些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形成對後代的關注的個人,則會沉溺於對自我、自己的事業和生活的關注之中。
階段八:完善與絕望(成熟期或老年期,65歲至離開人世)。在這人生的最後階段中,個人會經常回憶和總結自己一生的活動,力圖給自己的一生做出一個使自己滿意的解釋,並給它畫上一個完滿的句號。如果個人不能找到這樣一種滿意的解釋,將陷入追悔和絕望的情緒之中。
埃裡克森認為,每個階段都是人生的轉折期,個體會面臨著重要的生活任務,需要個體去解決。如果個體能夠積極地加以解決,那麼將促進個體形成良好的自我品質;如果個體不能順利的應對,則會影響個體的進一步發展。
而從嬰兒期到青春期,不僅需要個體自身的努力,還需要父母的良好反饋。
今天我會結合《殺死一隻知更鳥》這本書的內容,來說說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形成獨立自主的人格。因為這本書中的孩子們在6歲到12歲年之間,很有代表性。
《殺死一隻知更鳥》自1960年發表以來,不斷被搬上熒幕,獲普立茲獎,被翻譯成四十多種語言,在世界範圍內售出超過三千萬冊。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美國南方靜謐的小鎮,一個喪妻的父親帶著一雙兒女(傑姆和斯庫特)生活,父親阿迪克斯被法院指定為一位黑人辯護,他被控和一位白人少女尤厄爾發生不正當性關係,而阿迪克斯在當時種族問題非常緊張的局勢下,想要幫助這位黑人湯姆贏得官司幾乎不可能。雖然黑人的無辜顯而易見,白人少女和父親的醜惡嘴臉昭然若揭,但陪審團還是判湯姆有罪,後來,試圖越獄的湯姆躺在槍下。
萬聖節的晚上,當傑姆和斯庫特走在從學校的萬聖節盛會回家的路上,那位雖然勝訴但名聲掃地的尤厄爾父親,突然對他們痛下毒手。傑姆保護妹妹斯庫特,與對方打鬥中折斷胳膊,但混亂中一位陌生人救出了孩子們,這個人就是鎮上的怪人阿瑟 拉德利。警長到來,認為鮑勃 尤厄爾因為纏鬥而失去生命。阿迪克斯和警長辯論,試圖確定傑姆和行兇者共同負責,但最後,阿迪克斯接受了警長的觀點:鮑勃 尤厄爾摔倒在自己的刀上,才失去生命的。
整個故事以斯庫特的視角來講述的。在父親阿迪克斯的指引下,她和哥哥傑姆在迷霧中尋找真知,在磨難中歷練風度,在不公平中積累正氣,經歷了暴風雨般的成長,同時也感受到了人間的溫暖和真情。
1.主動性和勤奮感,是孩子童年成長的主要因素
在埃裡克森理論的八個階段中,第二、三、四階段,是童年階段。
書中的孩子成長階段主要是第三階段和第四階段,他們學習適應家庭、幼兒園到小學的不同環境,也開始了對自我能力和意志的探究。
一方面,他們的智力、能力有了進一步發展,語言表達更為精準、流暢,思維水平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對事物滿懷好奇,充滿著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他們進入學校,開始系統地學習各種知識技能。他們不僅體驗到勤奮感,還在學習和工作中體會到自我價值。
首先,在主動探索方面:他們對怪人阿瑟充滿了好奇心,一直想知道阿瑟是怎樣的一個人。他們在阿瑟家門口上演的各種活動,包括角色扮演遊戲、送紙條,以及偷看等等,都是在想方設法引阿瑟出來,而這就是他們主動探索的表現。
還有,讀六年級的傑姆,一陣子對埃及著迷,花時間去了解埃及人如何生活的;他們去了解湯姆案子審理的過程,以及事情真相背後的種族問題等等,都展現其主動性。
其次,在勤奮度方面:他們每天都會讀書。按照斯庫特的說法,閱讀對她來說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每天晚上她都會盯著一行行單詞,耳朵聽著當天的各種新聞、法案,以及牧師日記等等。雖說這是他們的習慣,但也說明了他們是一個願意讀書的人,一個勤奮的人。
另外,在勤奮度這方面,還體現在他們願意思考。思考,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一直保持著獨立思考的習慣。比如,斯庫特在旁聽庭審時,她會想到「在交互訊問證人的過程中,千萬,千萬,千萬不要問你事先不知道答案的問題」等等。
可見,當孩子通過主動性去探索世界,容易擁有正視和追求價值目標的勇氣;同時,通過自身的勤奮感,進而獲得能力的提升。
從埃裡克森的階段理論來說,如果孩子在這兩個階段沒有得到更好地發展,會形成內疚感,缺乏獨立的創造性意識,以及不自信和自卑的人格。書中的傑姆和斯庫特在爸爸的指引下,獲得了優質的品質,形成了良好的人格。
2.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形成獨立自主的人格,是家庭教育的難點
埃裡克森認為,人的一輩子都要面臨不同的衝突,這些衝突最終能不能圓滿解決,取決於兩個因素,即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和有沒有能力勝任。
而這個成長過程,除了自我教育外,還需要家庭和社會的教育。
前面說到的兒童發展階段,孩子們自己的主動性和勤奮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
書中的爸爸阿迪克斯,可以說是一位完美的父親。雖然喪妻,但媽媽這個角色,除了他們家的傭人扮演外,他自己也扮演很多。
首先,他教育孩子們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負責。
比如在對待杜博斯太太這件事情上。
杜博斯太太對阿迪克斯幫助黑人打官司一事特別憤慨,這種不滿情緒波及到傑姆和斯庫特,於是被激怒的傑姆把杜博斯太太的山茶花給弄折了。阿迪克斯教育傑姆要自己負責這件事,並告訴他這樣對待一個生病的老太太是不可原諒的,然後說服傑姆每天去給杜博斯太太念書。
在這件事情上,我們看到作為父親,他沒有偏袒兒子,而是站在杜博斯太太的角度去考慮這件事,並教育孩子要學會理智,學會負責。
其次,他創造機會,讓孩子們參與並自己做決定。
比如在審判黑人湯姆這件事情上。
湯姆被誣告,因為種族歧視問題,作為黑人的湯姆不得不被判刑,當傑姆和斯庫特都在為此事抱不平時,阿迪克斯告訴孩子們「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總有什麼東西讓人喪失理智—即使他們努力想做到公平,結果還是事與願違」,這就是在創造機會,讓孩子了解社會,然後做出理智的選擇和決定,那就是知道自己會輸,仍然義無反顧地去做,並且不管發生什麼都堅持到底。一個人很少能贏,但總會有贏的時候。
再次,他會給孩子們積極、具體和及時的反饋。
比如在對待怪人阿瑟這件事情上。
阿瑟是鎮上的怪人,傑姆和斯庫特一直對他有好奇心,總想著要把他吸引出來,一探究竟,但阿迪克斯和孩子們說「別再去折磨那個人了」,這種及時的制止,目的是告訴孩子要學會尊重和理解他人,也就是要學會換位思考。因為阿瑟先生想做什麼是他自己的事情,如果他想走出家門,他就會出來。如果他想閉門不出,他也有權利待在自己的屋子裡,避開那些喜歡追根究底的孩子。
由此可見,這位溫柔、善良的爸爸,在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人格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3.父母的示範作用,對孩子的教育起到正向作用
埃裡克森認為,個體健康成長,教養環境起著直接的作用,而教育環境中重要的就是父母自身的示範作用。
換句話說,父母在孩子面前起到榜樣作用,更容易培養出獨立自主的孩子。
書中的阿迪克斯就是兩個孩子的榜樣。
首先,他給了孩子們足夠的保護、關心,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比如,因給黑人辯護這件事,鎮上的很多人對他們一家深感不滿,但阿迪克斯一直告訴孩子們,事情會過去的,不會有危險的,讓他們放心,而這就是在孩子們安全感。
其次,他用自身的勇敢、同理心和善良,來教育孩子。
他選擇為黑人湯姆辯護,本身就是勇敢的行為,而他對周圍人的態度都是謙和,保持善意的,哪怕是臭名昭著的鮑勃 尤厄爾,他也用同理心和善良來對待。
再次,他用自己的延遲判斷、處理「異見」等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比如,杜博斯太太去世之後,阿蒂克斯告訴兄妹倆,杜博斯太太當時正忍受著戒掉嗎啡癮的巨大折磨,身心非常痛苦,痛苦也導致她行為的過激,進而出現不斷辱罵的事情,這是在教育孩子遇到事情要學會延遲判斷,控制自己的情緒;因阿蒂克斯給黑人辯護,他們一家遭受鎮上很多人的反對和嘲笑,像固執守舊的亞歷山德拉姑媽、愛搬弄是非的鄰居芬克斯小姐、偏執乖張的杜博斯太太.等等,但面對所有的嘲弄,阿蒂克斯告訴孩子們「大多數人好像都認為他們是對的,你是錯的,他們當然有權利那樣想,他們的看法也有權得到充分的尊重。但是,我在接受他人之前,首先要接受自己。有一種東西不能遵循從眾原則,那就是人的良心。」
以上的愛孩子、選擇勇敢、保持善良和同理心,以及延遲判斷和處理「異見」等品格,正是這位父親的最好示範,而這也是他生命的意義所在,同時,他也是在教孩子們怎樣活出有意義的人生。
寫在最後:
從成長的角度來說,兒童時期(第三階段和第四階段)對於培養一個人獨立自主的品格至關重要。
除了孩子們自己的積極探索和不斷努力外,還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
孩子的獨立自主,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在主動性和勤奮中明白,我是誰?我想做什麼?我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這些既是孩子主動做事的原因,也是他未來走向獨立的源動力。
有人說,如果有那麼一本可以作為人生燈塔一般的書的話,那就是這本《殺死一隻知更鳥》,因為它不僅是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的佳作,更是讓每個人擁有一個更高人生的優質文學作品。
最重要的是,這本書告訴我們,理解一件事很難,理解不同族群很難,理解正義也很難,但只要守住善良,人就不會放縱自己,不至於因為自己的無知而傷害他人。就像人可以輕易除掉一隻知更鳥,知更鳥永遠沒有反抗的本事,但善良的人,絕不會做這種事,一隻唱歌的、對我們無害的知更鳥,除掉它,我們會難受,所以,我們會克制。
一個選擇善良的人,願意理解他人,也會更好地認識自己。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