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如果節日有顏色,端午節一定是青色的。或是一支江南的竹篙,輕柔點破春江水;或是一枚南國的粽葉,細雨氤氳水湄旁。端午節,似一葉小舟,載著屈原的《離騷》,溯流而上,是青青子衿,亦是青史沉沉,穿越千年,與你相見。
源流:競渡深悲千載冤 忠魂一去詎能還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即開初之意,故古代稱正月為「端月」,稱年初一為「端日」。元代《歲時廣記》載曰:「五月初一曰端一,初二曰端二,數以至五曰端五。」「端」亦有「正」之意,《廣雅·釋詁》曰:「端,正也。」《禮記·禮運》曰:「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所以,端為始。「午」即正中,「一縱一橫為午」,縱橫交錯在正中,陰陽交錯立正,是為「端午」。
同時,端午節亦源自天象崇拜,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升天的吉日,即如《易經·乾卦》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聞一多《端午考》中認為:「吳越先民以『龍』為圖騰,他們不僅有『斷髮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而且每年在端午這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本來起源於民間原始崇拜的端午節,不斷被賦予了紀念歷史人物的內容,其中「紀念屈原說」流傳甚廣。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繫起來的,是南朝梁人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屈原一生懷才不遇,遭饞去職,流放沅、湘,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九歌》等詩篇。最後「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有對聯曰「汨羅沉恨,千年難滌屈子憤;粽葉飄香,百世共仰聖人芳」,即表達了端午節人們對屈原的敬仰和懷念之情。屈原一生,高潔傲岸,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他「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或「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是他一生憂憤,「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他終生探尋,「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是他堅貞志節。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高潔志趣已深入人心,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習俗也一直延續至今。
▌元代張渥繪《九歌圖卷 東君》
唐宋時期,端午節多龍舟競渡活動。劉禹錫《競渡曲》便記載了沅江的一次賽龍舟活動:詩以「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起筆,寫競渡場面之開闊盛大;「揚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寫擊鼓聲音如雷,競渡聲勢浩蕩;「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雲委江之湄」,更可見唐時龍舟競渡之盛況。唐代詩人盧肇亦有一首《競渡詩》,其中「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兩聯,生動描繪了龍舟競渡時鼙鼓響動,獸頭吐威,萬人助喊,多船競發的盛大場景。
龍舟競渡亦引發詩人對屈原的懷念之情,如北宋詩人張耒《和端午》詩曰:「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全詩悽婉悲切,情意深沉。明代詩人邊貢《午日觀競渡》中,先寫「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之競渡盛景,再寫「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之個人感慨,觸景生情,表達詩人對屈原的懷念之情。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五月》
風物:水風吹殿送微涼 竹葉金盤粽子香
相傳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人們拿出飯糰等食物投進江中,為防被蛟龍所食,於是用楝樹葉包飯,以彩絲纏縛,後來即發展成棕子。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人們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后烤熟,稱「筒粽」。晉代時,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周處《嶽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肉、板慄、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到唐代,粽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元、明時期,粽葉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用蘆葦葉等,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古詩詞中亦粽葉飄香,詩人們多寫到「角黍」,如宋代趙長卿《一斛珠》詞雲「菖蒲角黍家家節」,曹勳《端午帖子九首》詩曰「角黍菖絲隨絲物」,白玉蟾《端午述懷》詩曰「冷浸水團包角黍」,可見宋代端午食粽之風俗。或稱「角粽」,如唐代姚合《夏夜宿江驛》詩曰「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宋代歐陽修《漁家傲》詞雲「五色新絲纏角粽」,孔武仲《銅陵縣端午日寄兄弟二首》詩云「菖蒲角粽俱如舊,何事樽前醉不成」。或直稱「粽子」,如宋代王珪《端午內中帖子詞》即曰:「水風吹殿送微涼,竹葉金盤粽子香」。宋時以果品入粽,詩人們多提到「楊梅粽」,如司馬光詩云「懶開粽葉覓楊梅」,蘇軾詩云「時於粽裡得楊梅」。
▌康士丹 《京都叫賣圖·賣粽子的》
南北朝時期,鬥草逐漸成為端午節的一種習俗,宗懍《荊楚歲時記》載曰:「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鬥草由採草藥衍生而來,一種是「文鬥」,一種是「武鬥」。「文鬥」,即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和文學之趣。《紅樓夢》第六十二回「憨湘雲醉眠芍藥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即載有香菱與芳官、蕊官、藕官、豆官等人鬥草。時值寶玉生日前後,寶玉生日是四月二十六日,即時近端午。原文曰:「這一個說『我有觀音柳』,那一個說『我有羅漢松』;那一個又說『我有君子竹』,這一個又說『我有美人蕉……」如此循環比答,答到最後者為勝。「武鬥」,即兒童以葉柄相勾,相拽相絞,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鬥。範成大《四時田園雜興》詩云「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鬥草來」,可見宋代鬥草之盛。
▌清代《嬰戲圖冊》之《鬥草圖》
此外,端午節還有插艾葉菖蒲、飲雄黃酒、洗草藥水、掛鍾馗像、放紙鳶、制涼茶、賞「五端」(石榴、葵花、菖蒲、艾葉、黃梔子)、吃「五黃」(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等習俗。
詩情: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
關於端午節的詩詞,最著名的是蘇軾的兩首詞。其一曰《六么令·天中節》,其二曰《浣溪沙·端午》。
六么令·天中節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汨羅江渚,湘纍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六么令」,詞牌名。「天中節」,即端午節之別稱。這首詞上闕寫端午節時民間的習俗活動:人們用綾羅布帛等材料製成小虎形,縫綴於兒童臂上,以避惡消災;人們將青翠的艾葉、菖蒲掛於門前,以避邪驅瘴。端午佳節,人們或放飛紙鳶,或粽葉飄香,或以樽盛酒,或以俎盛肉,或龍舟爭渡,或助威吶喊,共同憑弔屈原。由此可見北宋端午佳節之盛況。下闕詞人懷古抒情,「感嘆懷王昏聵」,借屈原的難遇明主,暗諷時政,表達自己的懷才不遇和落寞悲戚。
▌清徐揚繪《端陽故事圖冊·懸艾葉》
浣溪沙·端午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這首詞主要描寫北宋女子歡度端午佳節的情景,是一首優美的風俗詩詞。上闕寫她們節日前進行的各種準備和對浴蘭活動的期待。端午時值初夏,天氣漸熱,故輕汗沾衣。「芳蘭」即「芳香的蘭花」,宋時端午節有浴蘭湯的風俗。參與者眾多,故「流香漲膩滿晴川」,即指女子梳洗時用的香脂水粉隨水流入河中,由此可見浴蘭活動之盛況。下闕寫端午節時北宋女子的節日裝扮和祈願。她們按照民間風俗,以彩線纏玉臂,「彩線」即代表吉祥的五色絲線;以小符掛雲鬟,即指女子在髮髻上掛著祛邪驅鬼、保佑平安的符錄。最後,女子們互致節日的問候,祈求與所愛之人歲歲年年長相見,天長地久,白頭偕老。全詞清新明麗,充滿了濃鬱的民俗氣息。
蘇軾詞展現了北宋端午風俗,南宋詩人陸遊亦有一首《乙卯重五詩》,詩云: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詩作於1195年,即宋寧宗慶元元年,作者71歲,在家鄉紹興隱居。「重五」,即端午節。詩中具體展現了南宋時的端午風貌:端午時節,山村榴花開放,風景明麗。詩人吃了有兩個尖尖角的粽子,高高的帽子上插著艾枝。同時依照舊俗,忙著儲藥、配藥方,希望能平安無病。日暮時分,諸事既畢,家人早把酒菜備好,詩人身心愉悅,於是喝起酒來。詩中反映了南宋時期江南地區的端午風俗,民風自然淳樸,節日氛圍濃厚,字裡行間充滿閒適與愜意。故錢鍾書在《宋詩選注》中說:「這首閒適細膩的生活詩確實讓我們倍感慰藉。這首詩具體描寫了當時人們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平淡的閒言瑣事在詩人的筆下變得瑰奇純粹。詩人把生活的真味都寄托在端午生活的描寫中,仔細閱讀,方有所悟。」
來源 北京晚報·五色土|作者 郭林麗
編輯:白杏珏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