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的黃花岡七十二烈士紀功坊
緣由
為紀念西元1911年(民國前一年)4月27日(清宣統三年三月廿九日)的廣州黃花岡起義中為國殉難的72位烈士(後修正為86人),而設立「青年節」。
由於民國元年開始,官方日期參照西元,遂將此紀念日由農曆日期逕改為西曆日期予以紀念。民國32年(1943)3月29日,中國國民黨三民主義青年團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認為黃花岡烈士之事蹟更勝於五四運動,因此定此日為「青年節」,成為今日「三二九青年節」的由來。民國37年,中華民國總統 蔣中正公布此日為「革命先烈紀念日」,自此中華民國「春殤」定為此日(另,秋殤為9月3日軍人節)。
2011年1月10日,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趙麗雲要求將青年節改為4月27日以還原歷史,但因「三二九青年節」已行之有年並成為傳統,是否要更改仍在爭議中,多數人認為沒有必要更改,傳承先烈之精神更為重要。
時至今日,還有許許多多有志青年來到此地祭奠、緬懷辛亥先烈
友人寫道:「在72塊青石上是自由女神像,先烈們為國而死,所追求所夢想的就是民有民治民享之自由民主國度。他們絕大多是農民工人,不乏富二代,年紀最小才18歲。所以張玉法院士一直主張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良有以也。」
黃花岡起義事略
黃花岡起義,又稱「第三次廣州起義」、「辛亥廣州起義」、「三·二九廣州起義」或「黃花岡之役」。
1910年11月13日,孫中山先生在馬來半島的檳榔嶼,召集趙聲、黃興、胡漢民、鄧澤如等同盟會重要骨幹與會商議。因之前的14次起義皆未能成功,革命陷入低潮,議決集同盟會精英,在廣州再次發動起義,與清政府決一死戰。【黃花岡之役前的起義,依時序分別為:第一次廣州起義、自立軍起義、惠州起義 、大明順天國之役、萍瀏醴起義、黃岡起義、七女湖起義、安慶起義、欽州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廉上思起義、河口起義、馬炮營起義、庚戌新軍起義。】
西元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30分,黃興率120餘名敢死隊人員攻打兩廣總督衙門、小北門、巡警教練所和守南大門。黃興首先發難,連發三彈,率隊攻入總督衙門,決心生擒兩廣總督張堅白。不料張氏越牆逃遁。由於清朝部隊人數眾多,起義隊伍得不到接應,各路隊伍雖與清軍展開激烈巷戰,徹夜相攻,但都先後失敗。黃興僥倖脫險。由於實際起義以黃興率部為主,黃興為實際起義領導人。趙聲、胡漢民廿九日率200先鋒隊員出發,三十日凌晨抵達廣州城外,但是大勢已去,遂返回。
三二九起義前夕,黃興致南洋同盟會員的「絕筆」
事後,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多方設法收殮烈士遺骸72具,合葬於城東黃花岡,後改名「黃花岡七十二烈士墓」。民國21年(1932),查得此次死難烈士陳文友等具名者共86人,但至今仍習稱「黃花岡七十二烈士」。
清政府認為此事件對其統治影響不大,兩廣總督張鳴岐如此報告:「此股亂匪殲滅殆盡,城內外商民始終均未受擾,地方一律安謐……粵垣亂黨一律肅清,人心大定,佛山、順德股匪均已擊散。」
國父在《黃花岡烈士事略》序文中高度評價了黃花岡之役:
……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多方設法收殮烈士遺骸72具合葬於黃花岡,但直到民國11年春才完全查出七十二位烈士的姓名,乃在黃花岡上勒石記名。
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碑(72人)
廣東人:徐佩旒,徐禮明,徐日培,徐廣滔,徐臨端,徐茂燎,徐松根,徐滿淩,徐昭良,徐培添,徐保生,徐廉輝,徐容九,徐進炤,徐褶成,徐應安,李柄輝,李晚,李文楷,李文甫,李雁南,陳春,陳潮,陳文褒,羅仲霍,羅坤,龐雄,周華,遊壽,江繼複,郭繼枚,勞培,杜鳳書,餘東雄,馬侶,黃鶴鳴,饒輔廷,張學銓,周增,林修明
福建人:方聲洞,馮超驤,羅乃琳,卓秋元,黃忠炳,王燦登,胡應升,林覺民,林西惠,林尹民,林文,林時爽,劉六符,劉元棟,魏金龍,陳可鈞,陳更新,陳與焱,陳清疇,陳發炎
廣西人:韋樹模,韋榮初,韋統淮,韋統鈐,李德山,林盛初
四川人:秦炳,喻培倫,饒國梁
安徽人:程良,宋玉琳,石德寬
補書辛亥三月廿九廣州革命烈士碑(13人)
徐國泰,華金元,阮德三,陳甫仁,嚴確廷,韋雲卿,羅進,羅幹,羅聯,羅遇坤,張朝,陳才,陳福
以上兩碑之外另有李祖恩一人,總計86人。
(以上名單據維基百科資料)
紀念先賢先烈
民國元年(1912)3月南京臨時政府所設立的臨時稽勳局,是中華民國政府最早的對於有功於國家的烈士褒揚與紀念專責機構。國民政府全面對日本抗戰之前,即有設祠奉祀烈士的規劃。於民國20年(1931)7月11日(「九一八事變」之前),國民政府公布「褒揚條例」,這是當時政府首次對關於「德行優異」與「熱心公益」褒揚業務所制定的基本法規。抗戰爆發之後,隨即開始進行大規模地全國普查行動,通令全國各省、市、縣政府進行調查戰時參戰將士的忠烈事蹟,明列出境內的忠烈祠建築現況及奉祀烈士事蹟名單。於民國22年9月13日國民政府內政部所公布的「烈士附祠辦法」,有烈士紀念有直接關係的法令。
民國25年5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公布《歷次陣亡殘廢受傷革命軍人特別優續辦法全案》,其中正式提出《各縣設置忠烈祠辦法》,專門負責褒揚陣亡將士之功勳。民國29年由 蔣中正委員長指示,於9月20日由行政院公布《抗敵殉難忠烈官民祠祀及建立紀念坊碑辦法大綱》、《忠烈祠設立及保管辦法》。所奉祀對象涵蓋自辛亥革命以來,北伐和剿匪等抗敵烈士,然就當時情勢,實以抗日犧牲官民為主要對象。
民國34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政府正式開始治理臺灣,同年11月16日,行政院明令各省市縣政府籌設忠烈祠,調查抗戰殉難忠烈軍民姓名事蹟。民國35年起,全臺各縣市開始在原神社所在地設置忠烈祠。
民國38年國民政府全面退守臺灣之後,將原臺灣護國神社改建為圓山忠烈祠,並直接代替首都忠烈祠,成為全國崇祀國殤位階最高的場所,也是國際人士訪華時,向殉難英烈致敬的代表場所。於民國56年編列預算改建,民國58年3月24日竣工,並更改名稱為「國民革命忠烈祠」。民國67年,國防部公布「國民革命忠烈祠入祀辦法」。得入祀者除國民革命各次起義烈士外,還包含討袁、護法、東徵、北伐、剿匪、討逆、抗戰及勘亂等各次戰役陣亡或殉職者。而同年,總統 蔣中正又批示應將日據時期的抗日烈士納入其中。
臺北圓山忠烈祠大殿
前方為三名換崗中的國軍陸軍儀隊隊員
忠烈祠正堂的神龕
每年各地忠烈祠均會由首長親臨舉行春祭及秋祭典禮,圓山忠烈祠由國家元首率領文武百官前來致祭,若友邦元首及政要來訪,也都會來此獻花致敬。除了入祀典禮之外,忠烈祠都會定時舉行公祭祭典,於春、秋二季舉行公祭。該公祭設定為中華民國國家祭典,於每年3月29日青年節舉行春祭國殤、9月3日軍人節舉行秋祭國殤。主祭者在首都忠烈祠為中華民國總統,在地方則為當地地方首長,兩者皆會率領軍人或公務員以及烈士遺眷與各界代表參與。
黃花岡紀念墓園
1940年代的正門
潘達微設法購得東郊紅花岡,並改原地名為「黃花岡」,是以秋日黃花喻烈士不屈的品格,最初該處只是黃土一抔的墓地,甚為荒涼。此後,黃花岡之名沿用至今。民國七年,滇軍師長方聲濤(方聲洞之兄)募款修墓,廣州國會非常會議議長林森募得僑資贊助。早期墓園為著名設計師楊錫宗設計。
民國十年,紀功坊、墓亭相繼落成,又查72烈士之外,尚有14名烈士死於黃花岡起義,共86人,姓名全部刻於《廣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記》石碑之背面。
黃花岡七十二烈士墓道
民國13年,大本營軍政部與廣東省長公署保護墓園布告:大本營軍政部及廣東省長公署奉孫大元帥訓令,以《布告第一一號》文,由軍政部長程潛及廣東省長廖仲愷聯合簽署發布。公布劃定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地界範圍:
東至二望岡(今黃花岡劇院後方一帶),西至廣州模範監獄及永泰村(今華僑新村一帶),南至東沙馬路(今執信中學一線),北至墓後田塘(今動物園西門外),已劃為七十二烈士墳園。嗣後應概行禁止在界內附葬。其在於界內之民間舊墳,亦限於布告後三個月內另行擇地遷葬,以崇先烈,各宜凜遵,毋得玩違於咎。此布。
烈士墓落成之初,紀功坊上曾仿照美國及法國設有象徵共和理想的自由女神像,由美洲華僑黨員贈送,神像約有兩米多高,頭戴七束光芒冠冕,左手挾著《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右手舉槌,正對前方墓塘碑亭頂部的自由鐘,警醒革命者尚未成功,仍需努力。當時在神像腳下,左右各蹲伏著一隻石雕雄鷹,亟待向藍天飛翔。
大陸文革期間,廣州市近千名紅衛兵於1966年8月28日在墓地聚集,舉行宣判「散發著資本主義毒素」的「自由神」大會。大會後,紅衛兵登上墓頂,手持鐵鎚將「自由女神」推倒砸碎,並換上一支約2米的水泥塑火炬,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革的烈火可以燒遍全國。後因北京當局直接幹預,紀功坊才沒有被紅衛兵用炸藥炸毀。陵園內幾乎所有墓碑、石碑的碑文均曾被紅衛兵破壞,某些人名被鑿去,被修理過的文字計有:中華民國、國民黨、革命、浩氣長存、孫文敬題、民國十年、蔣中正、胡漢民、胡漢民先生、胡漢民敬題、番禺胡漢民書、林森、陳炯明、陳逆炯明、汪兆銘(汪精衛)、鄒魯、魯(鄒魯撰文的自稱)、袁世凱、總裁等。兩年後,有人認為這支火炬與整個建築的風格不協調而將其移走,剩下光禿禿的基座。
黃花井舊貌
民國70年(1981)12月11日,剛成立的「廣州市人民政府」(前「廣州市革命委員會」)決定重修黃花岡陵園,當時發現原來紀功坊上的自由神像處只留基座,碑亭上中國國民黨的青天白日黨徽被挖去,不少碑文被鑿去,墓道上兩條連州青石透雕龍柱的龍鬚被打斷。而後當局撥款重塑自由女神像,新雕像仿照美國自由女神像,手持火炬,由廣州美術學院的一位教授、雕塑家林毓豪和羅國強重新塑造,左手持法律之書,右手高擎火炬,意味自由將在法律的嚴格保護下。被毀壞的碑文等後來被重新填補,今日能清楚看到修補的痕跡。而黃花井上被鑿掉的青天白日圖案則沒有被修復。
重修的紀功坊自由女神像
中國國民黨獻石,字跡曾遭破壞
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碑修復處
援閩粵軍飛行家葉少毅墓碑林森題字修復處
雷蔭棠墓碑胡漢民題字修復處
王昌墓碑汪兆銘題字修復處
園區主要景點:
浩氣長存牌坊:民國25年竣工,正門牌坊長31米、寬3米、高13米。門額上以花崗石鐫刻著 國父題寫的「浩氣長存」四個貼金大字。(浩氣就是正氣)
七十二烈士之墓等:烈士墓園內除了七十二烈士之墓外,還有被譽為「中國航空之父」的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家和飛行家馮如之墓、陸軍上將鄧仲元之墓、被 國父譽為「中國革命空軍之父」的楊仙逸之墓、被 國父譽為「為共和殉難之第二健將」的史堅如之墓以及越南烈士範鴻泰之墓等。另外,收殮七十二烈士遺骸的潘達微先生也安葬於此。
默池:民國十年落成。正面正處在於主墓道,是瞻仰、拜祭先烈必經之道。當走上拱橋時,由於斜坡的作用,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把頭低下,像低頭默念,使人肅然起敬。
紀功坊:民國十年落成。由前後各72塊青石疊成崇山形,象徵七十二烈士。這些青石分別刻上當年國民黨海外各地支部名稱和個人的名字,作為紀念他們捐款建設墓園有功的「獻石」。紀功坊上的橫額,是12個字的篆文:「締造民國七十二烈士紀功坊」,由著名的革命黨人章炳麟(太炎)題寫。 獻石堆頂上屹立著自由女神像,表達了要為建立自由平等國家而奮鬥的革命思想。
紅鐵門石牌坊:公園南墓道入口
黃花亭:建於民國15年
龍柱:國民黨安南黨部於民國15年3月獻造。用著名的連柱青石雕刻而成,高3米,柱身為倒卷的青龍,柱底為鯉魚躍龍門。這對龍柱,體現了辛亥先烈為中華民國的建立而奮鬥的磅礴氣勢。
四方池:民國十年落成。當時民國菲律賓埠中國國民黨第一支部、第二支部同敬獻。池壁上刻著七十二烈士廬塘基(意思是房舍,有池塘)。
國父手植樹:民國元年陵園初建時,兩粵廣仁善堂恭請 孫中山先生手植馬尾松四棵,其中僅存的一棵於2011年因感染松材線蟲救治無效死亡。此前,經專家會診,搶救60多次仍未能成功救活。公園計畫繼續保留了樹幹一兩年,期待出現生命奇蹟。這棵馬尾松在1995年被列入廣州市第一批古樹名木,每年當局都會撥專款養護。當局在2004年斥資10萬元人民幣,在距樹數米處增設一支25米高的避雷針,以45度的俯角對四周形成一個圓錐形的保護區。【目前這棵樹作為標本保留在博物館中】
林森及吳景濂的手植樹
碑廊:碑廊裡是後人為紀念緬懷死難烈士所立的碑。
民國元年 5月15日(農曆三月廿九日),即黃花岡起義一週年紀念日,孫中山先生親率各界人士十餘萬至黃花崗祭悼,先生主祭並致祭文,祭畢於墓前親手栽種松柏4株。
國父民國元年之《祭黃花岡七十二烈士文》(文字部分據《總理全集》校正,此書由胡漢民編輯,民智書局民國19年版)如下:
維民國元年五月十五日,迺黃花岡七十二烈士殉義一週之辰,文適解職歸來,謹為文致祭於諸烈士之靈曰:
嗚呼!在昔建夷,竊奪中土,兇德腥聞,天神怨怒。嗟我轅孫,降儕臺隸,含痛茹辛,孰階之厲。種族義彰,俊傑奮發,討賊義師,爰起百粵。觥觥諸子,氣振風雷,三日血戰,虜膽為摧。昊天不弔,忽焉殞躓,碧血一壞,殲我明懿。寂寂黃花,離離宿草,出師未捷,埋恨千古。不有先導,曷示來茲,春雷一聲,萬彙蕃滋。越有五月,武漢師舉,蕩蕩白旄,大振我旅。天厭胡德,迺斬厥祚,廓清禹域,腥羶盡掃。成仁之日,距今一週,民國既建,用薦庶羞。虔告先靈,漢儀光復,九京有知,庶幾瞑目。嗚呼!尚饗。
【據網路及文史資料綜合整理,並感謝好友Lance等在編輯過程中提出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