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南陽郡蔡陽縣人,東漢開國皇帝。他是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後裔。因漢武帝的「推恩令」其祖輩爵位不斷降低到他父親劉欽時已經只是個濟陽縣縣令了。劉秀9歲喪父,由叔父劉良撫養,但他終究是皇族後裔,所以能進入太學學習《尚書》。
公元22年的劉秀沒什麼宏圖大志,只想「做官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娶陰麗華」,前者是品秩不高的治安官,後者則是當地富豪的絕色千金。彼時劉秀已27歲,除了空有皇族名號外,Y一無官職二無財富,他那兩個小目標仿佛是痴人說夢。
如果沒有新朝末期那場大亂的話,當時反莽浪潮席捲各州郡。南陽地區諸多劉氏子弟起兵,劉秀也覺得這是個好機會,就和幾位兄弟一同在春陵(今湖北棗陽吳店鎮)起兵。 起初兵微將寡,裝備極差,劉秀本人甚至是騎牛上陣。為了壯大聲勢加強實力,春陵軍與綠林軍聯合在育陽等地擊敗新莽軍隊。一年後漢宗室劉玄在宛城被綠林軍的主要將領擁立為帝。改元「更始」劉秀被任命太常偏將軍。
公元23年3月,王莽的反擊到來了,他派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領兵百萬來攻,5月大軍壓境,劉秀的部隊撤至昆陽(今河南葉縣),敵眾我寡,守城幾乎無望,很多將領都想退守荊州。
經歷了戰火的淬鍊,劉秀已經開始覺醒獨到的戰術眼光,他指出「如欲分散,勢無俱全」,且昆陽位置重要,若被攻破「一日之間,諸部亦滅」。所以他決定固守並親率13名騎兵星夜趕赴定陵縣(河南舞陽縣)調集援兵。5月底王邑軍向昆陽發起進攻,守軍死死堅守待援。6月1日劉秀不負諾言帶來生力軍向久戰疲憊的王邑軍發起進攻,他親率精銳,反覆猛衝殺敵千餘人,使士氣大振,隨後又挑選三千勇士迂迴到敵後向其營帳發起突擊,一舉殺死王尋。
昆陽守軍見狀乘勝出擊,王邑軍大亂紛紛潰逃。是役一舉擊潰新朝政府的主力部隊。劉秀可謂戰功卓著,但就在大勝之際,他得知自己的長兄劉演因遭更始帝猜忌被殺。劉秀思慮良久,認為現在還不到翻臉的時候,所以他忙回宛城,絲毫不以戰功為傲,反而懺悔兄長犯上自己也有過錯,更始帝見劉秀如此謙順,又新立大功不好降罪,只能以高官爵祿拉攏,遂拜他為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
劉秀憑藉此時的地位迎取了鍾情已久的陰麗華,乍看之下他好像是忘了殺兄之仇一般,但這種塑料和諧註定不能長久。當時北方邯鄲又有人趁亂自立,劉秀奉命北討。他深知自己功高震主,若回去早晚被殺,所以在任務完成後。公元25年,他手握重兵在洛陽登基,國號漢,改元建武與更始帝政權徹底決裂。
當時綠林軍正與另外一股勢力赤眉軍互相攻伐。與劉秀決裂使得更始政權失去了核心戰鬥力,被赤眉軍攻入長安,更始帝劉玄投降後被縊死。劉秀把握雙方兩敗俱傷的時機,飛速進軍,一舉降服赤眉軍,解決統一路上的心腹大患。
由此可見,劉秀最擅長的戰術,是先利用各種手段消耗敵軍銳氣,待疲憊後以優勢兵力猛攻。這說來簡單做起來難,尤其考驗指揮者的眼光及其部下的配合,恰好劉秀和漢軍在這兩點上做得很好,所以此後十餘年間他能逐漸消滅各地林立的小政權。至公元36年,其對手已經只剩下稱帝於蜀地的公孫述,劉秀派大司馬吳漢統領南北兩路大軍進攻益州,吳漢遵循劉秀的「敵疲再戰」的策略,在廣都大敗公孫述的軍隊。是年11月漢軍包圍成都,先示敵以弱,誘導公孫述軍貿然出擊,在城外隱蔽的漢軍精銳兩邊夾擊,蜀軍大敗,公孫述戰死。
至此劉秀終於克定天下,結束了新朝末期以來的亂局。
回顧這段崢嶸歲月能發現,後世人眼中神文聖武的漢光武帝劉秀不是一朝煉成的,而是憑藉個人奮鬥,在亂世統一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把握歷史機遇,最終取得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