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石前盟是緣定前生,還淚一說更被人認為是奇談怪論。總之寶黛的愛情沒有現實的基礎,只能是一個童話,一個故事,一個夢。是夢終會清醒,醒來之後,知道是夢,自然不能當真。可有些夢卻偏偏令人回味無窮,發現原來不過是一個夢,則必定會悵然若失。為什麼會如有所失呢?因為夢雖假,但夢裡的感受其實和現實生活中體會到的感受不一樣真實嗎!
多少讀者為寶黛愛情的中道夭折,唏噓不已;為他們有情人沒能終成眷屬而扼腕嘆息;為他們所受到的各方的阻撓而憤憤不平。可我們是否能理解,現實的存在再怎麼不能使人滿意,存在就是存在,現實也永遠不會因人的喜惡而改變。寶黛婚姻的不能實現,林黛玉的死和賈寶玉的棄家拋妻,都不是偶然事件。
現實的確是在不停地發展變化,畢竟運動是絕對的,而靜止是相對的。可能一個人的生命過於短暫,生命力也過於脆弱;而一個時代,一個社會的向前推進演化過程是緩慢的;尤其是思想意識形態的進步更是循序漸進耗時漫長。這種對比的不相宜,使得有著強烈個性需求,或有叛逆傾向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發洩的出口,人生的一切追求因此難以實現。
以前生的約定,來續今生的緣分,這設定本身就過於理想化。過於幻想,過於浪漫的情感,的確能牽動人的心弦;能激蕩人的心潮。可我們也必須要明白,「驟雨不終朝,飆風不終日」,情感的過於強烈往往難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適當的維繫。現實生活涉及方方面面,一個人是不可能把人生的全部精力都一如既往地投入感情生活中去的。而這恰恰是寶黛愛情的致命弱點。
讀者們都見證了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之深摯,情之熱烈。可我們卻忽略了那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培育出了這樣一份感情的。這份感情的起點太高,需要的營養太稀缺難得。林黛玉這一身的病,賈寶玉的精神潔癖,兩個人如身在雲端,不接地氣的昂貴生活。總之,成本過高,風險太大,不確定的因素太多了,沒有實際可行性。但也正因為如此,這份感情是人們理想愛情的超級寄託,是如此的難能可貴。
說寶黛的愛情是註定的,也就是說他們的悲劇也早已在愛情註定之初就已經註定。「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這份世上所不可得的珍貴,便已經確認了只能「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的夢幻泡影。
當木石前盟如此潔白無瑕,容不得一點汙漬的同時,看看金玉良緣又是如何。金玉良緣的起因就相當世俗而曖昧。賈寶玉的玉是天然生成;薛寶釵的金卻是人工打造成了鎖。賈寶玉和薛寶釵日常生活中的一來一往無不是世俗的客套,和模模糊糊的欲拒還迎。
兩個人之間存在青春期男女的性意識,但切切實實是沒有感情基礎。寶釵的精神氣質就使得寶玉敬畏三分,這樣的心裡距離可以存在於任何的情感形式中,唯獨不能融洽與少男少女的愛情生活裡。因為不甚恰當地說,這可以被稱之為代溝。
作者有意使金玉良緣似乎無心中生發;又似乎無心中使金玉良緣有意而成。這樣拖泥帶水,若即若離,似有若無的安排,是現實生活的不確定性,乃是世俗間事水到渠成的必然結局。這樣晦暗不明,暗示著生活的複雜,因素的結集多變不能確定,卻更有現實基礎。反證了一開始人人都認為寶黛婚姻或將成為事實,只待賈母開口便能萬事大吉,這樣只看見主觀關鍵因素的觀點是多麼的幼稚而薄弱。
由寶釵的出現,帶來金鎖,在寶黛之間橫插一槓。反反覆覆,紛紛擾擾地求證了賈寶玉與林黛玉之間感情的真實不易,無疑是把寶黛的愛情在讀者的眾目睽睽之下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使得讀者深思寶黛的感情為何能堅貞不渝。可現實生活卻並不因此退讓,婚姻不以感情為唯一評判。即便沒有金鎖,或者還有金麒麟,沒有金鎖、金麒麟,也還會有其他金器的出現。
寶黛的愛情真不是寶釵可以撼動的,可木石前盟卻未必就能維持現實生活今生的世俗利益。其實拋開讀者們主觀願望,推開賈寶玉和林黛玉的主觀願望,木石前盟是不堪一擊,這也是為什麼林黛玉日夜懸心,心病難愈的根本原因。金玉良緣是世俗現實價值的合理體現,金鎖的出現,帶來的是現實利益的可持續性,人人所見一致認同。
最終,金玉良緣摧毀木石前盟,在現實生活裡悲劇收場的寶黛愛情,卻在理想世界裡得到了終極升華。為什麼?道理很簡單,在一切都已幻滅的情況下,賈寶玉和林黛玉對彼此的心卻絲毫未變,真所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已經生死相許,至死不渝了。這難道不正是讀者們所嚮往的最終極的情感升華嗎!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金玉良緣的實現,成就了木石前盟的實現。很諷刺,也很真實。
反過來講,金玉良緣的生活實現,卻是它自身無可置疑的失敗。這失敗,作者由賈寶玉的出家為僧和薛寶釵的煎熬一生為現實表現。寶黛是受害者,寶釵也是受害者,在這裡沒有誰對誰錯,而是世俗生活的現實表現。是時代風俗,生活意志壓迫著人們不能自主。
像《紅樓夢》這樣能強烈震撼人心的悲劇,只有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才會產生。也只有在寶釵和黛玉這樣「天上少有,人間無二」的人身上發生才能成其為悲劇。餘者聊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