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健身苑點老少同樂,建市民身邊的運動場地更要懂得傾聽市民心聲

2020-12-16 騰訊網

冬日午後的暖陽下,虹口區涼城新村街道錦一小區的市民益智健身苑點,陳奶奶抱著小孫子在蕩鞦韆。一大一小兩個鞦韆,濃濃的祖孫情。這裡曾是以老年人為主的社區健身苑點,今年10月底完成改造升級後,成為滿足全人群的智慧健身苑點。建設市政府實事工程項目,上海體育部門在建市民身邊的運動場地同時,更注重供給側改革,傾聽市民的心聲。

2020年市政府實事工程項目原計劃新建改建100條市民健身步道、新建改建80片市民多功能運動場及新建改建500個市民益智健身苑點。到目前為止,全市今年已新建改建市民健身步道112條、市民多功能運動場96片、市民益智健身苑點585個,提前超額完成年度任務。此外,市體育局今年還會同市衛健委新建智慧健康驛站134個,基本實現全市智慧健康驛站街鎮全覆蓋。

體育實事項目作為市體育局解決「健身去哪兒」難題的重要舉措受到市民歡迎,近年來在政府實事項目市民滿意度調查中一直名列前茅。十三五以來,新建健身設施每年都被列入市政度實事工程項目。截至2020年11月底,上海市共建成各類市民健身步道(綠道)、騎行道總長度為1910公裡,市民益智健身苑點17072個,市民球場2252片,體育健身設施實現城鄉社區全覆蓋。

讓居民參與到健身苑點改造中

虹口區存在地域面積小、人口密度高、老齡化程度重、體育場地不足等現狀。建好並管好社區體育健身設施,讓星羅棋布的健身場所充分發揮作用,為市民提供一個良好、安全、有序的健身環境,成為打通全民健身「最後一公裡」的重要舉措。「十三五」期間,虹口區體育局「問需於民,問計於民」,通過結合小區、公園、綠化等場地因素和市民實際需求意見,拓寬健身設施選址,在現有條件下進一步挖掘潛力,對原有超限5到8年服役健身器材的進行翻新,加強健身苑點巡視和維修力度,做到建管並舉,將市民身邊的健身設施落到實處;因地制宜的新建市民健身步道。尤其是關注河道邊的空間,臨水、臨河選取合適地址新建市民健身步道。

涼城新村街道錦一小區市民益智健身苑點正是通過現有條件下挖掘潛力的成果之一。原先錦一小區的健身苑點始建成於2000年,區體育局在排摸過程中了解到存在部分健身器材超限使用、整體健身點老化陳舊、健身功能單一等問題。虹口區體育局群體科科長陳處暘告訴記者,通過召開居民意見徵詢會、張貼工程示意圖和效果圖,區體育局廣泛向居民徵集益智健身苑點的意見和建議,讓大家及時知曉建設的進度和目標。有居民提出,「傳統健身器材適用範圍不廣,更多的是中老年群體使用,希望能擴大健身器材的使用人群,能把成年人群體納入其中。」區體育局通過精細化服務,最終改造成適合全人群全功能的健身苑點。

升級更新的市民益智健身苑點佔地面積約為320平方米,設置兒童親子互動區、老年智慧健身區、智能健身比賽區、配重力量練習區、健身跑道等五個分區,能滿足3到70歲全人群的親子運動、有氧練習、康復力量練習、運動娛樂等需求。閒暇時刻,這裡都有絡繹不絕來鍛鍊的市民,充滿著歡聲笑語。居民宋先生在錦一小區生活了近30年,曾經是海員的他到過國外很多城市,他告訴記者,「像上海這樣在住宅附近就有健身設施的外國城市可不多,我們生活在這裡的幸福指數特別高。」

智能疊加不斷提升服務能級

康健街道是純住宅社區,其中老年人佔總人口的44.6%,殘障人士1960人。這裡有上海第一家社區運動場——2004年建成的康健社區體育場。作為今年的市政府實事工程項目之一,街道充分利用體育場邊區域,在11月建成了300平方米的戶外益智健身苑點,這裡不僅有各種鍛鍊器材,還有體質和力量檢測儀,一站式滿足市民運動需求,真正成為家門口的社區體育公園。

康健社區體育公園佔地1.3萬平方米,均衡分布老年人體醫融合的樂活空間、運動康復的康健苑、兒童玩耍的遊樂區、中青年鍛鍊的健身房等,滿足不同年齡群體差異化的全民健身需求。自2004年運營至今,全年無休。日均服務居民約3000人次,年服務超10萬人次。2020年被評為上海市「家門口的好去處」。

從早上6點開始,到這裡早鍛鍊的人們就拉開活力一天的帷幕;專為老年人健身服務的樂活空間、面向殘疾人運動康復的康健苑成為白天最熱鬧的場所;下午3點後,放學的孩子們來到這裡踢足球、打籃球;晚上,這裡又是上班族的「夜市面」,無人化智能管理健身房開放到晚上12點,滿足上班族的健身需求。

康健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褚葦介紹,為探索打造全民健身一站式服務平臺,提升社區場館設施數位化管理水平,康健街道開發了集場館查詢、預訂、諮詢等服務功能的「康健體育生活圈」小程序,實現運動場地「一鍵式預約」和「一體化管理」。近兩年,通過空間挖潛、設施升級改造,新增了智慧健身步道、智能健身器材、全息沉浸式運動教室,並在部分小區試點智慧健身苑點。通過「全民健身+人工智慧」的健身模式,在數位化轉型中進一步提升全民健身互動體驗感。2019年體育公園被國家體育總局列為全國智慧社區健身中心建設試點項目。

社區體育公園的智能化創新和互動式體驗,讓記者大開眼界。在智慧健身步道上運動,通過人臉識別,就能記錄下時長、裡程、速度、卡路裡等運動數據,並給出排名,還能為健身者提供運動推薦,真正實現智能化服務。室外智能健身房不但能滿足身體素質鍛鍊,還能完成體質監測。

探索多元化模式,實現公益性運營。體育公共服務供給是政府民生工作的重要內容,是社區居民體育滿足感與獲得感的重要標尺。康健社區體育公園開放16年以來,始終堅持公益性運營,逐步延長免費開放時間,公益價格保持不變。2019年大膽探索社會力量參與運營,部分場館設施委託第三方管理,提升服務專業性、規範性,通過提供個性化健身指導服務,激發社區居民健身熱情。

十四五期間,市體育局將繼續拓展市民身邊的體育健身空間,計劃到2025年,實現上海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左右,打造高品質的「15分鐘社區體育生活圈」。此外,市體育局將支持各區推進社區市民健身中心建設,爭取實現街鎮全覆蓋,並在公園、綠地、沿江、沿河等區域建設嵌入式體育設施,在商場、樓宇、園區等區域建設健身設施,利用屋頂和地下空間、閒置用地、舊區改造和城市更新項目,因地制宜布局小型多樣的健身設施,同時支持社會力量建設都市運動中心等體育服務綜合體,通過持續推進市民健身步道、市民益智健身苑點、市民球場等體育健身設施建設,形成類型豐富、功能完善的體育健身設施服務網絡,營造處處可健身的城市環境。

相關焦點

  • 推進身邊的運動場地「升級更新」 也要懂得傾聽各年齡段市民心聲
    這裡曾是以老年人為主的社區健身苑點,今年10月底完成改造升級後,成為滿足全人群的智慧健身苑點。建設市政府實事工程項目,上海體育部門在建市民身邊的運動場地同時,更注重供給側改革,傾聽市民的心聲。全民參與健身苑點改造虹口區存在地域面積小、人口密度高、老齡化程度重、體育場地不足等現狀。
  • 精細化服務讓健身苑點老少同樂
    這裡曾是以老年人為主的社區健身苑點,今年10月底完成改造升級後,成為滿足全人群的智慧健身苑點。建設市政府實事工程項目,上海體育部門在建市民身邊的運動場地同時,更注重供給側改革,傾聽市民的心聲。    全民參與健身苑點改造    虹口區存在地域面積小、人口密度高、老齡化程度重、體育場地不足等現狀。
  • 這一年,上海市民享受了哪些全民健身公益服務?得到了哪些新實惠?
    無論上跑道下泳池,還是籃球場健身房,上海的體育場館及健身設施越來越豐富和方便,讓更多市民把健身鍛鍊變成了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城市生活逐漸恢復原有秩序,健身步道、益智健身苑點和多功能運動場人頭攢動,日見活躍。新民晚報記者近日走訪本市幾處有代表性的市民健身場所,看看新一年度全民健身工作推進之際,上海市民享受了哪些公益服務,得到了哪些新的實惠?
  • 全民健身日 | 上海市民,從屏牢到來賽
    從1949年12月5日,上海市第一屆公開足球比賽在逸園開幕,到199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頒布《上海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從上世紀70年代,上海每年舉辦一屆市民迎春長跑活動,到1996年9月28日,首屆上海國際市民馬拉松賽在人民廣場鳴槍。上海體育在全民健身的跑道上一直在加速奔跑。
  • 開闢小而美的體育場地 「上海探索」大有潛力
    「現在羽毛球場地太火了,周末都訂不到,希望能再多一些球場。」這是市民周小姐的心聲。「十四五」期間,寸土寸金的上海還能挖掘更多的體育場地嗎?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回應了市民對場地設施的訴求,一些新概念和新政策也為上海建設市民身邊的體育場地提供了更大操作空間。
  • 上海體育健身設施實現城鄉社區全覆蓋
    「健身去哪兒」?上海體育不斷探索,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尋找破解難題之道。2020年,上海市體育局牽頭承擔「新建改建100條市民健身步道、80片市民多功能運動場及500個市民益智健身苑點」三項市政府體育實事工程項目。
  • 上海積極打造都市運動中心 申城市民體育健身將擁有更多新場景
    在逛商場的同時可以順便攀個巖、家附近荒置多年的廢舊廠房搖身一變成為運動中心……在上海,缺少體育場館和運動場地將不再成為你遠離體育鍛鍊的桎梏。近年來,上海市體育局系統優化全民健身設施布局,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原則,建設新時代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的體育服務綜合體,不斷研究推進都市運動中心。
  • 體育場地面積大了,市民健身熱情高了,《2019年上海市全民健身發展...
    圖說:《2019年上海市全民健身發展報告》發布 官方圖體育場地面積逐年上升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全市體育場地面積達到57745689 m,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增加到2.38 m(含人均上海可利用體育場地面積0.15m)。
  • 疫情後市民更嚮往戶外運動空間,上海體育公園多起來了,夠嗎?
    早期,人們將運動場地建在大片綠地附近或直接建在草地上,後來逐漸發展到從建築密集的城市中心劃出一小塊土地,設置體育運動設施,供居民在自然環境中進行戶外遊憩。疫情後,市民參與戶外運動的比例將進一步增高。但隨著快速的城市化發展,可供人們戶外日常活動的場地捉襟見肘。
  • @長寧市民,這些身邊的健身設施,驚豔到你了嗎?
    2020年,長寧區體育局按照上海市體育局的有關要求,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積極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辦好體育為人民」的理念,大力推進社區公共體育健身設施建設,持續擴大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不斷助力「15分鐘體育生活圈」建設。
  • 上海民聲|市民健身 社區鍛鍊裝備換新
    去年,包括綠川小區,北蔡鎮轄區內的140多處社區健身苑點已全部完成設施更新。目前,由第三方公司負責日常巡查、維護。記者了解到,浦東新區社區健身苑點的建設主體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新區體育主管部門根據市級任務結合區財力建設;二是街鎮根據本轄區實際情況自行建設;三是小區開發商或單位自行建設。
  • @運動愛好者,貴陽市市民健身中心開放了
    3月27日起,貴陽市市民健身中心多功能館恢復開放,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8點至晚上9點,市民可通過電話預約、現場登記等形式進入場館,開展羽毛球和籃球項目健身。記者在場館入口看到,每位入館的市民,需要用手機掃描「貴州健康碼」,進入消毒地毯,並填寫個人信息登記,隨後進行體溫檢測。在進入四樓多功能館後,需再次測量體溫,同時在場館內要佩戴好口罩。「我想進去遊泳,不知道遊泳館開了沒?」「不好意思先生,遊泳館暫不開放。」
  • 貴陽市市民健身中心羽毛球和籃球場地恢復開放
    3 月 27 日起,貴陽市市民健身中心多功能館恢復開放,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 8 點至晚上 9 點,市民可通過電話預約、現場登記等形式進入場館,開展羽毛球和籃球項目健身。在進入四樓多功能館後,需再次測量體溫,同時在場館內要佩戴好口罩。" 我想進去遊泳,不知道遊泳館開了沒?"" 不好意思先生,遊泳館暫不開放。" 在門口值守的工作人員說,目前只開放了羽毛球和籃球場地,且許多市民還不知道場館已經開放,來運動的人並不多,上午僅接待了 4 位打羽毛球的市民。
  • 上海發布《2019年上海市全民健身發展報告》 43.7%市民經常體鍛
    近日,上海發布《2019年上海市全民健身發展報告》(簡稱「300指數」)。數據顯示,「300指數」總分為256.3分,較上一年度有所提升。「健身環境」「運動參與」以及「體質健康」三個單項指標均處於「滿意」區域。調查明, 2019年,上海全民健身事業總體發展狀況令人滿意,市民對健身環境的滿意度高。經常參與體育鍛鍊人口比例穩步上升。
  • 大連市民健身中心部分場地「十一」免費開放
    昨日,記者從大連市民健身中心獲悉,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65周年,中心將舉行一系列公益活動。首先即將到來的「十一」黃金周,中心一樓、二樓部分健身場地設施將向市民免費開放體驗。另外10月10日還有一堂「運動損傷早期治療」公益健康知識講座等您參與。
  • 上海這個展廳變身羽毛球館,國慶假期打球健身的市民直呼過癮
    不過,在她看來,吃吃喝喝的假期還是要補上運動才健康。所以她今天約上幾個好朋友,帶上小學三年級的女兒來打一次羽毛球。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不少市民都是抱著鍛鍊身體的想法來打球的。而這家羽毛球館從昨天開始恢復正常營業,一塊場地一個小時70元,一些熱門時段的場地早就被預定光了。
  • 運動器材添"身份證" 上海體育局完成年度實事工程
    2020年上海體育局牽頭承擔了「新建改建100條市民健身步道、新建改建80片市民多功能運動場及新建改建500個市民益智健身苑點」三項市政府體育實事工程項目。  截至目前,全市今年已新建改建市民健身步道112條、市民多功能運動場96片、市民益智健身苑點585個,提前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調研全民健身點、市民體育公園和F1賽車場
    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論述,認真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緊緊圍繞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和國際一流體育場館,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提升賽事影響力和產業競爭力,加快打造全球著名體育城市,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體育場地有序開放 重慶市民健身有保障
    體育場地有序開放 重慶市民健身有保障 發布時間:2020-06-23 來源:中國體育報 作者:鄧紅傑 字體:
  • 李強調研全民健身點、市民體育公園和F1賽車場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緊扣這個目標,李強調研全民健身點、市民體育公園和F1賽車場上海市委書記李強今天下午(12月7日)在調研我市體育健身設施布局和建設時指出,體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