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添滋增味
走進安徽省懷寧縣江鎮鎮民族村村民李金宇家中,屋裡屋外收拾的整整齊齊,3歲的小孫子跑來跑去,活力無限,李金宇的妻子丁杏滿不時地還要叮囑幾句:慢一點慢一點,別摔倒了。
今年54歲的李金宇,和其他退捕的漁民一樣,大半輩子都在和魚打交道,自從退捕以後,過去那種水上岸上兩頭跑,起早貪黑的日子不在了,兒子兒媳在外務工,老兩口在家帶帶孫子,生活一下子輕鬆了許多,樂趣也多了許多。「以前做漁民的時候,照顧上家那是不可能的,忙起來自己三餐都沒有辦法保證。」李金宇說,「我們年紀大了,本來在船上也幹不了多少年,孩子們也不願意做這髒活累活,國家要禁漁,我們也就索性上岸,帶帶孫子享享清福。」
「為保障退捕漁民養老問題,政府按照每人每年2000到3000元不等的標準為他們代繳養老保險,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幫聯人方川介紹說。雖說養老問題政府幫著解決,可是抱著致富靠自己的拼勁和想法,李金宇又承包了40畝的魚塘養魚。幹了半輩子漁民,但是養魚也是一門學問,有拼勁和幹勁李金宇經常的跑到農業站學習請教,熟悉他的人笑道:老李現在比以前還忙哦。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通過建立幫聯人制度,及時準確的掌握退捕漁民的生活狀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幫扶措施,讓退捕漁民岸上生活更有滋有味。」江鎮鎮農業站站長魯祝平說。江鎮鎮以提升退捕漁民幸福感為目標,緊盯退捕漁民需求,通過落實幫聯制度,以結對子走親戚的方式,與退捕漁民一起,解決當前困難,謀劃未來發展,通過真心實意,苦幹實幹為退捕漁民岸上生活添滋增味。
幫扶跟上「想法」
冬日裡,深夜的氣溫著實讓人感覺寒冷難耐,但是李金好由心到身全都是暖意洋洋,幹勁十足。從安慶市宿松縣到懷寧縣江鎮鎮來回要三個小時,為了能夠儘快趕到市場搶到新鮮賣相好的魚,李金好和同伴經常下半夜出發,挑選好貨品,乘著早市開市前趕回懷寧,希望將這些精心挑選的魚賣個好價格。「現在剛開始,每天批發200-300斤鮮魚,一天收入500-600元。」李金好說。
李金好是江鎮鎮的一名退捕漁民,為響應長江十年禁捕的政策號召,李金好夫妻兩人第一時間響應,決定退捕上岸,開啟新生活。「要想生活好光靠政府幫扶不行,自己也要動起來。」李金好和幫聯人張龍說。李金好退捕上岸後,一直在想幹點什麼,幹了大半輩子漁民的他有了從販魚的想法。與以前漁民的經營方式不一樣,從外地販魚到懷寧需要一定的條件,帶著問題和想法,李金好找到幫聯人張龍和鎮農業站,希望能給到專業的指導。在得知李金好的想法後,張龍和農業站工作人員,立即行動起來,一方面幫助聯繫市場監督部門的詳細諮詢有關運輸買賣事項,另一方幫助聯繫附近的農貿市場,李金好的問題迎刃而解。
自幫聯工作開展以來,江鎮鎮根據每戶漁民家庭情況及漁民想法,從養老就業產業等方面精準對接,積極落實幫扶政策,努力解決他們的擔憂,為他們新生活掃除障礙。為確保退捕漁民能上岸,留得住,能致富,江鎮鎮針對每戶退捕漁民情況,量體裁衣,不斷完善幫扶措施。通過為退捕漁民購買養老保險,組織專場招聘會,動員漁民縣內就業,安排公益性崗位,解決就業需求,建立幫聯機制,及時掌握退捕漁民近況和需求,將幫扶政策真正落實到漁民心坎裡。
把擔子壓在肩頭
「最近,我們對全鎮12戶漁民進行走訪,對政策落實情況、幫扶聯履責情況進行全面的督查,發現5處問題,全部反饋到人,並要求有關單位和責任人儘快落實,下一步我們將開展回頭看,確保整改到位幫扶到位。」江鎮鎮紀委負責同志介紹說。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如何真正的讓漁民上得岸,留的住,能致富,關鍵在於政策是否落實到實處。江鎮鎮紀委主動出擊,將幫聯人履責情況、政策落實情況、漁民需求等納入日常監督工作。為確保精準施策,精準幫扶,江鎮鎮紀委聯合各行業部門,對現有幫扶政策進行細化分類,製作政策清單,在實地走訪中,對標對表,逐一逐項核實政策落實情況,對發現的問題予以記錄,限期整改。
為妥善安置好江鎮鎮12戶退捕漁民,該鎮安排了12名機關幹部通過1對1結對子、走親戚的方式進行幫扶。為確保真幫實扶,江鎮鎮紀委逐戶核查幫扶工作是「結對子」還是「空架子」、是「走親戚」還是「走過場」,全力推進退捕漁民與幫扶人「親上加親」。
同時,圍繞如何讓漁民生活有盼頭有甜頭有奔頭,該鎮紀委堅持調研督查相結合,實地走訪查看退捕漁民生活條件,與退捕漁民面對面談變化話未來,圍繞漁民關注就業養老醫療等方面開展調研,與各行業部門一道,不斷完善幫扶政策。
一年來,江鎮鎮圍繞政策全落實,生活有提升的目標,通過不斷壓實責任,細化幫扶措施,建立幫聯機制,全面推進禁捕退捕工作再上新臺階,為退捕漁民岸上新生活添「甜味」。(檀志揚 張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