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
疫情加速了經濟向數位化轉型的步伐,也讓人與機器的關係再次成為行業內熱議的焦點。
11月4日,在廣東舉辦的2020企業創新生態圈大會上,雲從科技創始人周曦與波士頓動力創始人馬克·雷波特現場展開了一場深度對話,闡述了他們眼中人工智慧、機器與人之間的關係及發展,以及疫情帶來的改變。
「我們的動作有邊界,思維是沒有邊界的。」 周曦認為,機器人是軀幹和四肢,相當於人類四肢的延展,而人工智慧則是控制「四肢」的大腦,二者要結合才能夠產生更大的效果。
同屬於人工智慧領域,人稱「機器人司令」的馬克·雷波特指出,新冠疫情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行為和思維方式,過去人們懼怕機器人取代自己,現在他們對於機器人幫助他們完成高危工作,例如在疫情期間接送病人,有了更高的接受度。
重編大腦邏輯
雖然現在外界對於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已不陌生,但兩位行業領袖一致認為,目前人工智慧還處在發展初期,技術遠未達到完美水平,未來還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間,風險和機遇並存。
「我們整個人工智慧目前這一波的發展是基於深度學習,但人工智慧一直是螺旋式發展。」 周曦坦言,目前來看,深度學習有成功的一面,但要真正解決問題,離不開專家知識,也就是人的力量。
「人能夠在很複雜的環境、(只有)很小的樣本的情況下做出創造性的決定,但機器目前一定要成千上萬次的試錯才能做到。」 周曦指出,僅靠人工智慧是完成不了的,這也就是雲從為什麼強調人機協同的理念,人工智慧一定要為人服務。
據了解,雲從科技以識別業務被廣泛熟知,成立5年已經將AI技術廣泛應用在金融、治理、出行、商業等各大業務場景中,如今轉向更加全面和成熟的人工智慧作業系統與解決方案領域。創始人周曦早年師從計算機視覺之父黃煦濤教授,曾在微軟雷得蒙總部研究院和NEC美國加州研究院工作。
與多數關注靜態智能的AI企業相比,波士頓動力更關注動態智能,創始人馬克·雷波特曾任MIT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教授,以及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機器人學副教授,他於1980年創辦的「腿實驗室」是波士頓動力的前身。
人工智慧的發展一般遵循兩條路徑,一是工具化,即用機器來替代人完成工作,另一個則是人機協同,即雲從的發展方向。周曦指出,雲從所做的正是探尋一種方法讓人的體力、經驗、時間得到釋放,也就是把大腦的邏輯重編一遍,讓機器獲得感知、認知和知識,幫助人類做出決策。
「如果我們的人工智慧也按照人的邏輯層層遞進,那它就變成了人的良師益友,它就變成你的好朋友,可以跟你一起去啟發,可以幫你一起去做事。」 周曦表示,而人則能夠根據不同情況做出不同決策,人與機器完美配合,就是雲從追求的人機協同。
拓展人類能力的邊界
隨著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人們最大的擔憂來自於機器對於人的替代,以及機器是否會智能到毀滅人類社會的程度。對此,馬克·雷波特認為,機器與人可以合作,而非替代關係。他以波士頓動力的機器人為例,這些產品能夠幫助人類去完成高度危險或是不利環境下的工作。
對於人工智慧快速發展帶來的困擾和擔憂,周曦表示感同身受,他坦言這類擔憂不無道理,但他以核技術的發展為例指出,當附之以合適的規則,技術進步最終會帶來利大於弊的結果,造福人類社會。
「對於我們人工智慧的企業來說,(規則)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周曦認為,頭部企業應該合作為行業和技術發展設定好規則,推動行業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同時,技術要為人服務,延展人類的能力。
在周曦看來,應在無人機、智能機器等成熟設備之上建構服務人們的人工智慧作業系統,用智能機器彌補人類在體力、經驗、記憶力等方面的局限,可以觸達更廣闊的市場。「每次科技進步都是效率的提升,都是對人的延展。人工智慧就是對大腦的延展,我們要做的就是把人的智慧延展出去。」
馬克·雷波特則提到波士頓動力機器狗在疫情期間為病患送藥,讓醫護人員免於暴露在病毒環境中,以及用機器人去完成其他高危工作,也是同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