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堅守,而那綠水青山是我們不變的「金山銀山」。
渤海吹來的海風溼潤了萊州灣南岸的濱海,獨特的物產養育了濱海人,也塑造了濱海的地貌特徵。鹽鹼地這樣的「不毛之地」困擾著濱海人前行,是向大自然妥協,「鹽鹼進人退」,放任土地沙化,還是主動作為,涵養發展之水土,抱得「青山綠水」?濱海人用行動給出了答案——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家園,從「鹽窩窩」變「金窩窩」。
如果你到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下簡稱「濱海」)來,渤海之眼摩天輪無疑是個不錯的打卡點,9月的風箏節讓濱海一時成為熱議的「頂流」,國慶、中秋「雙節」期間,濱海共接待遊客約12.6萬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63%。疫情前,濱海2019年旅遊接待人數超過400萬人次,而濱海本地人口才20餘萬人。
如果你熟悉濱海的發展歷史,就會驚訝於,這在十年前還是屬於「鹽窩窩」的地方如今竟成為濰坊文旅熱門目的地,成了「金窩窩」,短短十年間,濱海發生了什麼?
鹽鹼地上「趟出」發展路
2010年,濱海獲批成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從此走上了發展快車道。
不過,這一年,濱海仍屬於重度鹽鹼區,因長期受海洋的侵襲,濱海75%的土地曾為鹽鹼地,地下的滷水讓植物難以生長,更別提農作物了,稱之為「鹽窩窩」並無誇張之意。冬春大風裹挾著泥沙,當地人就感嘆「像沙塵暴一樣」,修建的房子先打上一米五到兩米的臺子,在這個基礎上修建房子,「不那麼建,海水(洪水)一來,房子就沒了」。
乘著成為國家級開發區的契機,濱海把「火」燒向鹽鹼地。
以鹽鹼地生態修復為核心,以構建特色產業鏈為抓手,鹽鹼地上做文章,構建特色產業鏈,探索形成「鹽鹼地+」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
前文提及的文旅數據恰是濱海「鹽鹼地+文旅產業」的成果體現。
濱海依託東周鹽業遺址群、「黃河三角洲」鹽業遺址群等獨特文化資源,深度挖掘海鹽文化始發地、鹽宗故裡等內涵價值,形成海洋漁鹽文化、歷史文化、紅色文化等系列特色文旅品牌。同時,串聯陸、海、河、湖等「鹽」資源,在重度鹽鹼區建成萬畝玫瑰園、千畝放飛場、百米「渤海之眼」摩天輪、國家4A級歡樂海沙灘景區、帆船中心、特色溫泉小鎮等文旅產業項目,引進舉辦世界風箏衝浪錦標賽、草莓音樂節、漁鹽文化節等重大活動,聚集康體養生、鹽文化體驗、主題遊樂、商務展覽、節會活動等高端旅遊產業,形成「春放彩鳶秋衝浪,夏戲海水冬泡泉」知名全域文旅品牌。
「鹽鹼地+」模式讓濱海走出了一條發展新路子,但濱海人沒有忘記鹽鹼地帶來的諸多不便,生態修復貫穿始終。
在濱海國際風箏放飛場的一側就是國家「南紅北柳」生態工程濱海示範林項目,這裡種植了600畝的鹽松(北柳),這是3000畝鹽松防護林的東側一處,其不僅是防風破浪的「綠色長城」,對於維護海岸帶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穩定,保護濱海棲息地和生物多樣性等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山東檉霖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該項目的承建方,其副總經理崔青雲就提到,「不僅僅是生態修復,還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通過種植魯檉1號為主的生態建設,我們發展管花肉蓯蓉及其它藥食同源經濟作物為主的綠色農業,開發系列保健產品,打造一條綠色生態產業鏈」。
類似「南紅北柳」生態工程濱海示範林項目,濱海不止一處。
中國林科院濱海林業研究中心則重點圍繞抗逆植物選育、濱海生物資源高效利用、防護林體系建設、脆弱生態系統保護與綜合治理、效益檢測與評估等方向,系統開展科學研究、技術培訓及推廣轉化,中國林科院林業研究所科技管理處主任褚建民研究員如數家珍地介紹目前在濱海試驗栽種的苗木,「刺槐、苦棟、白榆、構樹、美國黑核桃……」。
處於濰坊「三北防護林」中心地帶的濱海城際生態走廊(沿海防護林帶)PPP項目目前已開工建設,該項目副經理王強就提到,「防風固沙第一線,構築濱海的生態線」,項目建成後將成為集防風固沙、涵養水土、生態保護、綠色景觀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沿海防護林帶。
……
不僅是成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這十年努力,自設立開發區以來,濱海人以踐行「兩山」理念,傳承塞罕壩精神等發展理念構建了一條基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之路,文旅、生態修復,也絕不是濱海發展的全部。
三產融合,鹽鹼地上興起特色產業
走進濰坊東森農業科技濱海基地(一期),一排排改良後的柳樹吸引人眼球,不僅僅是這些柳樹直接栽種在鹽鹼地上,而是它們有喬灌木共性,到了十月份仍很茂密,並且同一個品種,高低、大小各有不同,不認識的會誤以為是到了哪個公園。
基於困難型土地(鹽鹼地、沙化土地等)治理的形勢衍生出來的巨大市場需求、環境治理現狀,濰坊東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重點進行針對該類型土地的苗木產品改良升級,並展開該類苗木的規模化生產和後期新品的延伸性開發,其公司總經理朱磊介紹道,「改良後的柳樹可以直接在這種鹽鹼白沙地種植,不需要對土壤進行特殊處理,存活率能達到98%以上」,並指出此項目三產融合、多重效益匯聚,「首先苗木對土壤改良有重要作用,落葉可以提高有機質,再一個就是經濟效益,苗木可以當做消耗品代替速生楊樹,更重要的是它樹皮可以提煉水楊酸,為工業做原料」。
「是三產融合,不僅僅有苗木種植、林木加工,為工業提供優質原料,後期園林觀賞也在進行」,以濱海基地為引,朱磊提到目標在未來10年內實現綠色經濟產業鏈產值達50億元以上,躋身國家林產業龍頭百強之列。
鹽鹼地上圍繞林產業做文章的不止東森,前文提及的山東檉霖聚焦的是林下經濟,也是三產融合、多重效益匯聚。
除了林業,優質牧草同樣也是一個重要領域。
站在濰坊濱海區勝偉鹽鹼地生態農牧產業(示範)園,紫花苜蓿等牧草格外吸引人眼球,而這裡之前曾是一片鹽鹼灘涂。
運營方勝偉集團採用六維復育技術對示範園土地進行復育,復育後的區域含鹽量從2012年的1.5%,下降到2016年的0.26%左右,並在復育的土地上建立農牧園,計劃了牧草種植,金果林種植,肉牛養殖,奶綿羊養殖四種農業產業方式,在這四種產業運行過程中間,種植的牧草去餵牛羊,通過牛羊養殖的汙糞處理,用汙糞還田,來涵養金果林土地以及牧草土地,形成三混一拖,相互補充的產業生態循環模式。
該模式推進農林牧複合、草果田契合、一二三產融合,形成生態循環的中國特色鹽鹼地農業全產業鏈,開創鹽鹼地產業新業態。勝偉集團研發主管江傑提到,「多產業融合,不僅是種植業、養殖業,我們還有加工業,電商、物流、倉儲等板塊」。
有林有草也有花,花是玫瑰花。
山東元舜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濱海鹽鹼地培育出獨特品種芳青玫瑰,公司副總經理王坤介紹到,「我們的芳青玫瑰抗鹼耐鹽,適應性強,藥食同源。不僅是包含一產種植,二產加工,打造我們的玫瑰紅茶,也包含觀賞、文旅於一體」,並指著不遠處玫瑰種植園豎起的牌子,「我們玫瑰是可以認領的」,「我們不僅僅是自己種植,還帶動周邊農戶一塊種植,並且對種植收穫的芳青玫瑰籤訂合同收購」。
三產融合、多效益匯聚,昔日「不毛之地」的鹽鹼荒的成為歷史,濱海逐漸變成今日「生機勃勃」的金窩窩。
合作共贏,鹽鹼地集聚「新動能」
濱海「天翻地覆」的變化,除了濱海人艱苦奮鬥外,顯然合作共贏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前文提及的各個公司、集團乃至科研院所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近年來,濱海通過政府引導、龍頭企業帶動、黨支部或合作社引領、農戶參與方式,做優特色品牌,做強產業鏈條,實現一二三產業聯動,形成鹽鹼地特色產業化發展模式。
同時,通過引入市場運作機制,濱海快速聚集土地、資金關鍵要素,構建「政府+企業+合作社或農戶+市場」合作發展特色鹽鹼地農業共贏機制,結合「支部共建、村企聯建、陸海同建」,流轉農村土地3.2萬畝,吸引50多家企業參與規模化經營,成立「黨支部+合作社+農戶」33個,在原來荒蕪的鹽鹼地上建成「金輝集團+報莊子村」等一批農牧生態園、家庭農牧場、田園綜合體,重點發展鹽鹼地高效功能性以及休閒觀光農業,探索了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農韻盛景生態高效示範園區正是合作成果之一,依託景海果業、憶紅陳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等10餘個大項目,輻射引領周邊村莊1000多戶種植特色水果,種植的「濱海紅」蘋果是當前優良的矮化紅富士品種,盛果期年產200萬公斤、純收入達1000萬元。
「我們通過對基礎設施建設進行補貼、引先進種植技術支持建設高端果蔬基地」,大家窪街道黨委委員辛永森介紹說,「同時對於積極爭創名優品牌、龍頭企業的種植園給予一次性獎勵,積極打造農韻盛景生態高效農業示範園區,推動企業加速發展」。
百益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則依託地域豐富滷水資源優勢,創新「濱海紅星模式」,發動村集體發展特色漁業養殖,吸納養殖專業戶27家,養殖面積9.6萬平方米,南美白對蝦產量達到2600噸/年,遠銷北京、上海、南京等各大城市,實現年產值約2億元,就業人數1000餘人。
濰坊濱海區大家窪街道黨委書記肖清雨提到——綠色農業的發展為興辦鄉村旅遊夯實了基礎,通過推動「三鏈重構」、完善農業「新六產」,當地積極發展壯大新型農業與旅遊業相結合的生態觀光模式,打造了南陳村紅色桃園、郭李村民俗旅遊、周疃村綠色採摘、農家樂等營銷亮點,進一步激活了鄉村產業內生動能。
濱海不止有大家窪,也不止有種植業。
依託中醫藥(肉蓯蓉)科技產業、鹽鹼地芳青玫瑰等一批示範項目,濱海打造鹽鹼地玫瑰、肉蓯蓉、「濱海紅」蘋果、周疃葡萄、南陳21度桃等一批知名特色農產品品牌。同時,通過橫縱向延伸產業鏈,積極發展「網際網路+農業」、休閒農業與觀光旅遊等新業態、新模式,做強特色鹽鹼地經濟「新六產」。
依託河海灘涂、海洋牧場、鹽鹼地牛羊養殖基地,濱海通過生態循環畜牧產業園、淺海灘涂、工廠化、池塘等方式,形成陸海河湖一體化養殖模式,打造集鹽鹼地畜牧農產品和水產品養殖、加工、銷售、科研、旅遊等於一體產業鏈條,年產值可達5億多元……
濰坊濱海區農業農村管理中心副主任王磊提到,「下一步,濰坊濱海區將依託鹽鹼地生態修復積累效益,圍繞鹽鹼地有機果蔬特色種植等農業板塊,通過政府引導,龍頭企業帶動,黨支部+合作社引領農戶參與等方式,做優做強產業鏈條,實現一二三產業聯動,形成鹽鹼地特色產業化發展模式。」
結語
綠遍鹽鹼樹成林,海鳥聲裡日日新。
十年,濱海實現了從「鹽窩窩」到「金窩窩」的蛻變。如今的濱海,鄉村振興穩步向前,城區發展趨於完善,謀求共生、追求共贏的腳步不停歇,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家園步伐不斷加快。
寄予下一個十年,濱海又會有哪些發展故事呢?滿懷期待!